文艺评论

文艺评论 | 娜仁花:创作既是一种“选择”

来源:内蒙古评论家协会  时间:2023-11-20 18:42:43   阅读量:

创作既是一种“选择”

  ——评舞剧《骑兵》创作手法

娜仁花     内蒙古艺术学院讲师,艺术学博士

  纵观我国文艺政策下的内蒙古舞剧创作,虽然数量不多,但影响力不小,在艺术创作中树立了正确的导向,尤其是近几年来内蒙古舞剧连续两届荣获“文华奖”。几十年来国内关于表现马的蒙古族舞蹈作品接近二十余部,如今终于等来一部表现人与马关系的舞剧。这部民族舞剧《骑兵》于2019年在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舞台上首次亮相,2022年荣获第十七届文华奖。蒙古族又称“马背民族”,“马”对蒙古族来说既是生活的伙伴、也是精神的象征,颂扬蒙古马精神是蒙古族舞蹈重要的组成部分, 舞剧《骑兵》不仅表现了蒙古马的品性更体现了蒙古族人民追求革命精神的真实经历, 歌颂了蒙古族人民在那个战乱纷纷年代的理想选择——走上革命道路,以及在战场上人与马不离不弃的感人故事。舞剧《骑兵》成功的登上舞台,对于内蒙古人民有着深刻意义,对纪念内蒙古骑兵部队起到了重要作用,无论时代怎样发展,我们都要铭记这一支在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重要历史关头,为新中国诞生做出历史性特殊贡献的军队——骑兵。蒙古族人民在当年诸多的道路中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这条光明大道,时至今日依然坚信不移地忠诚于党和国家。他们的后人手握接力棒,传承优良传统,创作无愧于人民群众的优秀作品,通过作品传递正能量。笔者作为当代编导虽未参与创作,但按捺不住情感别无选择地提起笔来分析他们的“选择”。无论从制片方的选题,还是创作团队择选的表现手法,每一部舞剧的创作其实就是不断地选择过程。

  1 选择——题材

  蒙古民族的理想选择。在20世纪初辛亥革命之后,国民党、共产党、伪满政府等等,在这样一个纷乱年代,蒙古族骑兵不得不面对选择。当初是什么力量让他自掏腰包去跟随共产党?是信仰的力量,蒙古族骑兵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投入到人民解放事业当中。舞剧《骑兵》是民族情怀与军人情怀,民族文化的传承以及红色主旋律的有机结合体,弘扬红色主旋律。

  总导演的创作选择。导演的艺术审美定位是整部剧的艺术核心。为此笔者采访总导演何艳敏,得知她是骑兵的后代,从小在军区大院里与骑兵后代一起长大。何艳敏:“我们小时候互相讨论,你爸爸骑的是白马、他爸爸骑的是鬃马等……当时军区院里有一匹老白马,毛色乌突突、身上披着帆布,因耳聋而反应迟钝。专门有人细心看护它,当孩子们拿石头打它时,便会阻止他们,那是一匹有着赫赫战功的马,是和骑兵们出生入死的战友。如今马早已不在,曾经骁勇无比的骑兵战士们走的走、病的病已记不起当年之事了。”导演哽咽的讲述着,轻轻地擦了一下眼睛。是啊,他们辉煌的时代虽已过去,但我们却不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把这段壮美的故事遗忘了。这或许就是促使她全身心投入此剧的重要动力,她不只是以导演的角度创作一部舞剧,而是对父亲的怀念、对骑兵的敬畏之心去创作。早已超越了导演身份的职责,更多的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与民族心态的真诚表达。《骑兵》是一部反映人与马的超越性情谊,时代转折关头的个人信念与集体崇高理想选择的作品。导演这样的背景使她无法轻易放弃对这部舞剧的不断完善。从初步亮相至今,在几年的时间里全身心地打磨,不断地修改提升。

  2 选择——表现手法

  舞剧结构的选择。骑兵的故事可歌可泣,可作为舞台艺术,如何在限定的时空内、有限的表现手法中集中展现情节,导演的选择尤为重要。舞剧《骑兵》表现手法上选择了有限的空间(舞台)里表现无限的运动。剧里表现出的奔腾在草原的骑兵、不同场次的马舞战场都需要导演不断变化手法才不会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导演通过不断变化的空间来处理相近情节,艺术的再现了草原赛马和战马的不同之处。骑兵的光荣事迹容纳在一部舞剧中的确难,但舞剧也有它自身的表现优势。人们常说“舞蹈长于抒情拙于叙事”。但这样的说法近些年在舞蹈界不断的被反驳。运用多媒体、服装、舞美等辅助用品,同时又借用电影蒙太奇手段等创作出不少的叙事性舞蹈作品。从上可以看出舞剧也是能够讲清楚故事。这一点要考验创作团队的结构能力。

  舞剧骑兵故事梗概:“热血男儿朝鲁厌恨在伪满军官学校屈辱的生活,参加“八一一”起义后,怀着朴素的愿望,选择回到故乡草原做自由的牧马人。在这里他第一次遇到了拯救草原牧人于水火之中的解放军医疗队,并从这支陌生的队伍中受到中国共产党“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感召。朝鲁心中燃起新的理想选择,毅然决定穿上戎装奔赴战场。临别,依依不舍的珊丹为朝鲁送来了爱情的信物和她心爱的伙伴“尕腊”——一匹忠诚无畏的蒙古马。无数战友血洒疆场英勇牺牲,朝鲁的战马“尕腊”在最后一次战斗中倒下没能再站起来;新中国的建立让草原迎来了永远的幸福安宁。硝烟散尽的今天,历史的丰碑上字迹鲜红,那是我们永远都不该忘记的父辈——英雄的内蒙古人民骑兵!”

  舞剧《骑兵》分为男儿归、草原殇、从军别、战马情、英雄泪等五幕。清楚的交代了主人公朝鲁理想选择、奋战前线、爱马牺牲、回到草原的故事情节。舞剧除了交代事情以外,还需要塑造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内心情感等其他戏剧要素。“结构就是语言”,也就是说对一部舞剧来说结构承担着语言的作用,它在舞剧中具有表述功能。这是由舞蹈艺术特征决定的。舞蹈中的某一个动作(除了直接运用生活动作以外)并没有具体的含义,通过一组动作的组合才能够让人们明白所表现的意义,也就是说舞蹈大量的抽象动作没有具体意义,把它们放到某一种语境中从而表达出特定的义。舞剧恰巧利用这样的特性,创作一系列的舞段叠加来达到讲述故事的目的,所以,主题提炼非常重要,以合理的结构把叙述的内容主题梳理清楚,制造一个又一个表意的语境填补抽象动作,舞蹈语境的建立其实就是整部舞剧结构安排的过程,当每一个舞段对剧情具有推动作用之时,整部剧才可能合理。舞剧《骑兵》从早期的多种语境(想要表达的内容过多导致)到最近版本故事脉络越来越精炼清晰,语境紧紧围绕主题安排。

  舞蹈语言的选择。民族舞蹈语言与舞剧形象塑造有机结合是目前中国民族舞剧创作的难点。运用一定风格限定的动作来塑造舞剧人物形象是属于难上加难,民族舞风格限定与特定人物限定使得民族舞剧创作遇到了双重难度。蒙古族舞蹈的原生态形式与其他地区比相对匮乏,这对创作有利也有弊,利在于创作空间比较大,没有更多风格束缚;弊在于原生态素材匮乏,对舞蹈语言提炼增加了难度。舞剧《骑兵》捕捉形象做的好。比如表现手法中巧妙运用纱幕,像是打开电影窄屏一样,透过幕纱骑兵上身上下弹动,表现远远的在地平线上一群奔腾的骑兵,成功地塑造了骑兵群体形象。在剧中具体人物形象、角色马的形象塑造方面略有些遗憾,毕竟中国舞剧创作中如何把握独特人物形象的那一个“独特”是难题,《骑兵》通过几年的修改,最近这个版的舞蹈语言方面的确比初版精致了许多。

  综上所述创作其实就是不断地选择过程。从选题、结构与语言创作,每一步都在做出选择,择取所能表达自己意图的画面、调度、动作、以及音乐、舞美、服饰等等。我国有着丰富民族舞蹈素材,涌现出丰富多彩的不同风格民族舞蹈小作品,但少数民族舞蹈素材编创的舞剧并不多。克服诸多困难,舞剧《骑兵》成功地站在舞台上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是内蒙古舞剧界的好事,也是中国民族舞剧创作的参考案例。《骑兵》就是诸多选择的载体,历史的选择、民族的选择、艺术家的选择也是评委们的正确选择!

分享到 65.1K

版权所有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机场南辅路5.5公里处

电话:0471-4934352传真:0471-4925404

投稿邮箱:nmgwlwycbzx@163.com

ICP备案号:蒙ICP备2021003352号-1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3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