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动态

言传身教,薪火相传

来源:内蒙古网络文艺传播中心  时间:2021-09-10 16:52:59   阅读量:

  “曲艺”是说唱艺术的总称。凡是用说唱艺术说书、讲故事等进行表演的艺术形式,统称为曲艺,如相声、二人台、快板、快书等。随着时代的发展,曲艺在表现内容、演出形式和传播方式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言传身教的传承方式没变。xPS内蒙古文联网

  言传xPS内蒙古文联网

  “你这个手要指出去”“手拍大腿的节奏不对”“出来早了”……国家一级演员,内蒙古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内蒙古文艺家志愿者协会副主席王占新正在给学生讲二人台传统戏《借冠子》,从眼神、身段到坐姿,他仔细地给学生讲解每一个动作。xPS内蒙古文联网

 言传身教,薪火相传 第1张xPS内蒙古文联网

  王占新(左一)、武利平(中)、王舜xPS内蒙古文联网

  王占新说:“呱嘴其实算是一个无实物表演,每句台词必须说唱到位、吐字必须清晰、节奏必须要明快,才能让观众看得清楚,听得明白。做到细致入微是我师父武利平传授给我的经验,他对表演的细节要求很高,例如在戏里面人物眼睛的转动要有节奏、要有点、要有目标。”xPS内蒙古文联网

  在教学中,王占新对学生倾囊相授。“如果我对学生教一半留一半,我的徒弟、学生今后教学时再有所保留,这样不利于呱嘴的传承、弘扬和创新,作为老师,我们要尽职尽责,无私传艺。”王占新说。xPS内蒙古文联网

 言传身教,薪火相传 第2张xPS内蒙古文联网

  魏文亮(左)、杨钰海xPS内蒙古文联网

  口口相传是很多曲艺形式传承的主要方式,相声也是。“秋胡打马(是)奔家里,行人路上马不停蹄。只因咱家贫难度日,因此上撇家、撇业、撇母又撇妻……”在大盛魁相声茶馆,一段经典相声《山东二簧》,让人听得过瘾。说这段相声的是杨钰海——内蒙古曲艺家协会理事、内蒙古首批新文艺群体领军人才,他师从相声名家魏文亮。xPS内蒙古文联网

  杨钰海跟师父学了很多年《山东二簧》,“这段表演,每次师父教授的时候,我都能学到新的内容,随着阅历的增长,我时常有新的领悟。师父常说,一定要真看、真听、真思考。师父会根据我自身的特点讲解《山东二簧》,让我摸索出自己的表演风格。这样的口传心授会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项艺术。”杨钰海说。xPS内蒙古文联网

  身教xPS内蒙古文联网

  言传身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但有时候,身教的影响要大于言传。xPS内蒙古文联网

 言传身教,薪火相传 第3张xPS内蒙古文联网

  王占新指导刘华的表演动作xPS内蒙古文联网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是内蒙古艺术剧院二人台演员刘华对王占新最深的印象。“王老师在我眼中,是一个对待工作认真、对待艺术严谨、对待观众真诚的表演艺术家。每次见到王老师,他总是在琢磨戏,或是在练唱,或是在练功。在舞台上,王老师一直都保持精神抖擞的状态,不会因为人少而怠慢观众。”内蒙古艺术剧院二人台演员刘华说。刘华还说:“只要能充实‘呱嘴’,王老师都会去学,例如王老师把蒙古族舞蹈抖肩的技巧运用到了‘呱嘴’表演里,让人物显得更加鲜活。”xPS内蒙古文联网

  王占新的“身教”在刘华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在内蒙古相声俱乐部演员曹雄的心里,老师杨钰海也是一个“身教”的典范。“杨老师在为人处世、接人待物上是一个非常‘规矩’的人,他的这些‘规矩’深深地影响着我。”曹雄说。xPS内蒙古文联网

 言传身教,薪火相传 第4张xPS内蒙古文联网

  杨钰海和曹雄同台表演xPS内蒙古文联网

  每次演出完,有观众找曹雄拍照留念,当看到比自己个子矮的观众时,他会往后退一小步。演出前,曹雄会检查上台穿的大褂,如果有褶皱或是脏了就换一件,“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观众的尊重。这些接人待物的规矩,是我从杨老师身上学来的,老师在教我们相声这门曲艺形式的同时,也在教我们怎么做人。”曹雄说。xPS内蒙古文联网

xPS内蒙古文联网

  二人台和相声都有着百年历史,进入新时代,它们被赋予了新的使命,要向观众传达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正能量。作为“传道”者的传承人,只有培养出有正能量的后继者,才能让自己的曲艺形式走得稳、走得好、走得远。xPS内蒙古文联网

分享到 65.1K

版权所有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机场南辅路5.5公里处

电话:0471-4934352传真:0471-4925404

投稿邮箱:nmgwlwycbzx@163.com

ICP备案号:蒙ICP备2021003352号-1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3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