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文艺志愿者协会 2025-07-01 23:20:16 阅读量:
“村歌嘹亮”2025内蒙古村歌大擂台——北疆大地上本土美学实践唱响的音乐诗篇
朱洪坤
内蒙古文艺志愿者协会副秘书长
内蒙古北宸智库特聘专家
在广袤的北疆大地上,音乐并非仅是娱乐,它更是一种流淌在血脉中的语言。“村歌嘹亮”2025内蒙古村歌大擂台,正是这样一场以音乐为媒介,深刻挖掘并呈现内蒙古本土美学的艺术实践。它超越了简单的娱乐形式,宛如一颗被精心打磨的宝石,在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的宏大叙事中,折射出艺术扎根生活、服务基层的独特光芒,成为优质文化资源有效渗透、激活内蒙古本土艺术活力的成功范例。
“村歌嘹亮”项目自诞生之初,便被赋予了超越地域界限的艺术使命——它要为内蒙古文联的“强基工程”注入鲜活的文艺生命力,助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这源于对艺术规律的深刻理解: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其根植的土壤。内蒙古文联深入基层,如同一位敏锐的作曲家探寻灵感的源泉,精准捕捉农牧民群众的真实心声与审美需求,并充分考虑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他们选聘的文艺工作者,不仅仅是“点对点”的服务者,更是“心连心”的艺术引路人。他们深入农村牧区,将写村歌、教唱、拍摄MV视为一场场即兴的创作与排演,巧妙地将民俗风情、产业特色、地域风格等元素,如同和声与配器般融入旋律与歌词,使村歌成为一曲曲具有鲜明地域“音色”的本土交响。这一举措不仅催生了“村歌嘹亮”这一深受基层喜爱的文艺品牌,更在2022年,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效益,成为全国文联系统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艺术标杆。其延伸出的“内蒙古村歌大擂台”,更是在中国文联的鼎力支持下,升华为一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艺术盛会。从2023年首届内蒙古村歌大擂台的启幕,到2024年内蒙古村歌大擂台在兴安盟乌兰牧骑宫的精彩展演,再到2025年内蒙古村歌大擂台在乌兰察布苏木山文艺小镇的再燃情焰,每一次的“唱响”,都是一次本土音乐艺术的集中展示与升华,“村歌嘹亮”2025内蒙古村歌大擂台有12个盟市20支队伍及千余农牧民的参与,共同谱写了一曲气势恢宏的北疆本土音乐长卷。
从艺术创作的角度看,“村歌嘹亮”2025内蒙古村歌大擂台,其成功之处在于它真正践行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原则。它没有宏大叙事的空洞,聚焦“身边人、身边事”的村歌创演。这并非简单地记录,而是一种艺术化的提炼与升华。将党的最新方针政策编成通俗易懂的歌词,是政治话语向艺术话语的成功转化;用老百姓的语言唱出新时代的美好生活,是情感表达的本真回归;甚至融入接地气的民间RAP歌词说唱,则是对传统村歌形式的创新突破,注入了强烈的时代节奏感与青春活力。这种创作方式,使得村歌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形式,而是成为了与农牧民生活肌理紧密相连的“生活艺术”,是他们表达个体情感、凝聚集体心声、构建文化认同的动人载体。每一句歌词,每一个音符,都跳动着北疆人民的心跳,是“音乐即生活,生活即音乐”的生动诠释。
此次大擂台的评委阵容,堪称一次北疆音乐艺术的“华山论剑”。内蒙古音乐家协会主席叶尔达,包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院长崔东伟,词作家陈维东、康也维,作曲家姜中山,歌唱家周旋、呼斯楞等艺术家齐聚一堂,他们不仅是专业领域的权威,更是内蒙古本土音乐的热爱者与守护者。他们的参与,不仅体现了活动本身的专业水准,更彰显了艺术家们“艺术为民”的深厚情怀。他们用专业的眼光审视旋律的流畅性、歌词的韵律感、演唱的情感表达,用丰富的经验指导创作者如何更好地捕捉乡村的“神韵”,如何让音乐语言更精准地传达祖国北疆农村牧区的情感密码。这种“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并非单向输出,而是在艺术家与村民的互动中,实现了艺术的共情与共鸣,让每一首村歌都更具艺术感染力。
大擂台呈现的作品内容丰富多样,从艺术表现形态来看,既有质朴直白的表达,也有悠扬深邃渲染,构成了多元交融的“复调”画卷。尽管各地域特色不同,风格迥异,如同不同的调式与节奏,但共同的主题——推介美好家乡,唱响幸福生活——则如一条贯穿始终的主旋律,凝聚起强大的情感力量。《莫和尔图》以其旋律的空灵与歌词的意象,成功捕捉了呼伦贝尔鄂温克族自治旗莫和尔图嘎查那如诗如画的美景与神韵,是环境描写的音乐化呈现;《梦回大发街》则通过节奏的明快与叙事性的歌词,让包头市大发老街的市井画面在旋律中鲜活起来,是生活气息的听觉定格;《水美乡村》以温婉的曲调承载科右中旗的乡土情怀,是情感的细腻抒发;《穿越99号》则以更具力量感的节奏谱写出锡林郭勒盟牧区经济腾飞之歌,是时代脉搏的强劲跳动;《天下兴和》赞美兴和县的自然风光、人文风情和发展成就,旋律开阔,气势磅礴,是赞美诗般的艺术升华;《快乐村排》则生动展现了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农牧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节奏明快,充满活力,是群体精神的音乐写照。这些村歌,如同一个个精心设计的艺术窗口,让观众得以窥见祖国北疆乡村文化的丰富内涵与独特魅力,它们是地域文化基因的音乐解码。
“村歌嘹亮”2025内蒙古村歌大擂台,其艺术价值远不止于舞台上的展演。它更是一种“文化赋能”的实践策略,将艺术转化为推动农村牧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它丰富了农牧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农牧民的艺术参与感和创造力。引导村民通过互联网,拍视频、当“主播”,将村歌与当地特产、乡村文化相结合进行传播,这不仅扩大了乡村的影响力,提高了美誉度,更是在实践中培养了村民的“艺术生产力”。让当地文化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展现,文旅产业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形成了艺术与本土相融、文化与产业并济的良性互动格局。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具创新性的艺术生态构建。
作为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的重要举措,“村歌嘹亮”2025内蒙古村歌大擂台坚持打造“群众舞台”,引领百姓唱主角。这体现了艺术民主化的追求。它让老百姓从被动的观众变身为主角,人人参与其中,乐在其中。这种“主角”身份的赋予,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教育,提升了农牧民的文化自信与艺术素养。农牧民文化需求的提升,需要优质的北疆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村歌嘹亮”正是这一需求的生动回应。它让文艺的种子在内蒙古本土生根发芽,让北疆农牧区文化在歌声中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力,为北疆乡村的振兴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与审美滋养。
“村歌嘹亮”,不仅唱响了农村牧区的美好生活,更以其独特的艺术实践,奏响了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华美乐章。它证明了,当艺术真正回归土地,回归人民,便能焕发出最动人、最持久的生命力。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村歌嘹亮”将继续在北疆大地上传唱,为乡村振兴谱写更加壮丽、更加富有艺术魅力的篇章。
版权所有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机场南辅路5.5公里处
电话:0471-4934352传真:0471-4925404
投稿邮箱:nmgwlwycb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