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文艺 2021-10-25 09:59:19 阅读量:
阚小琴
著名文学评论家,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第六届内蒙古自治区职工文学奖评委。
第六届内蒙古自治区职工文学奖获奖作品,对劳动者,是嘹亮的赞歌,是敬佩的致礼。读获奖作品,在日常的劳动场景中,清晰地听到了铿锵有力的时代足音;在普通的画面里,深切地体会到感天动地的情怀。获奖作品,阅读感也很强,艺术的描绘引人入胜。
时代的足音铿锵有力
第六届内蒙古自治区职工文学奖获奖作品,紧扣时代脉搏,时代足音清晰强劲。作品能够以小见大,由点及面。因而,朴素的画面,留下的是振奋人心的时代印记;朴实的场景,具有扣人心弦的力量。
从获奖作品丰富的内容中,首先激荡起的是此起彼伏激动人心的时代鼓点。组诗《哈岱高勒煤矿的诗歌档案》,镜头对准煤炭行业,工作现场,在多层面多角度的诗意开采中,凝聚有史诗的品质。长篇小说《安代》,以安代为载体,展现出库伦人从原始走向现代,从愚昧走向文明,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中篇小说《风吹毛乌素》,生态的视角,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荒漠中人与动物相依相存的画面。
获奖作品中,“扶贫”题材亮眼,真实的细枝末节,奏响的是奋斗的旋律。散文《大杨树笔记》,记录了作者在乡下做精准扶贫工作时的体验和感悟。从乡村普通事物入手,表现人与生活和时代的关系,视角独特,语言风趣接地气,真实生动地反映了新时期以来乡村脱贫攻坚的奋斗历程。
获奖作品有深度,源于写作者有情怀。报告文学《坚守生命的红线》,让煤海的歌唱起来,这是国家能源准格尔煤田的故事。内容真实,形象立体,情感诚挚,语言朴素,也足以让读者在感动之中深刻反思。长篇小说《科尔沁诗人》,则让人感受到对民族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以及对家乡生态的忧患、对家乡发展的憧憬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获奖作品也写出了大境界。散文《遥远的阿吉拉》,记叙的是偏远小镇阿吉拉的历史变迁以及铁路职工子弟的劳动和生活状况,语言朴实,情感真挚。点点滴滴的记忆,汇成一代铁路人宝贵的成长史,是中国铁路发展史的一个典型缩影。报告文学《铁桥魂》,写的是内蒙古段三盛公黄河铁路大桥,见证了不畏艰苦的人民解放军的建设步伐,更展现了鱼水情深的历史画卷。文字朴实,情谊真挚,故事感人。小人物,大故事,这是报告文学《大风起兮》的亮点。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以小见大,展现了铁路人高原的精神风貌。在千里铁道线上,这些铁路工作者形象鲜明,真切感人。
感人的画面铭心刻骨
第六届内蒙古自治区职工文学奖获奖作品,无论哪一类文体,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画面朴素,却含蕴厚重,即使一个细节也是有情有义,因而牵动人心,诚挚感人。
获奖作品意象丰满。长诗《我的颜色》书写了新时代青年的梦想、心灵及人生价值观。组诗《劳动者脸谱》,诗意的笔触描绘出不同工种劳动者的美,用近似白描的手法展现劳动者的风采,讴歌劳动者的无私奉献。散文《村庄的印迹》,是对村庄、乡土记忆的回望,以“井”“瓮”和“圈”为依托,令往昔岁月鲜活再现,历史乡村文化的内质,因为独特精到的视角选择,而带有令人向往的暖度。
获奖作品形象立体。长篇报告文学《汉鼎之光》,以朴素的笔墨抒写感人的情怀,来自于一位有担当的共产党员形象的着力刻画。作者唱响一曲扶贫长歌,真实饱满的人物形象,足令读者洗心革面。中篇小说《坝上》文笔生动,人物丰满。铁路包保扶贫干部、扶贫村百姓的形象跃然笔端,是一篇有生活有温度的扶贫题材小说。中篇报告文学《赛音查嘎达》,是一首唱给人民警察的赞歌。形象立体,情意连绵,语言真切。作为一个文本,以其朴实的力量表明:人民警察为人民,因而不失为足以产生深刻教育价值的好文本。
获奖作品也流溢着感人的情义。长篇散文《母亲的微笑》,真实地记录母亲一生的历史,是一部母亲史。文字朴实,情感真挚,以细致而庞大的体量再现了个人命运以及时代的变迁。短篇小说《远望》,以从未走出过大山的老旺为主人公,书写浓浓的人间亲情和大山深处对高铁的期盼。报告文学《摆渡人的歌》,记录一群普通的铁路列车员,在突发的疫情中如此真实朴实坚韧勇敢,谱写了一曲平凡岗位让人敬佩的赞歌。人物鲜明,故事感人,语言朴实,娓娓道来,却又劲力十足。
获奖作品更传达出鼓舞人心的力量。组诗《蒙古马》中,蒙古马一路向前,寓意时代精神。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赞颂蒙古马坚韧不拔、勇往直前、吃苦耐劳的精神。报告文学《光耀生命禁区》里的黑鹰山电力所很小很小,但却又大到令人刮目相看。作品如同一颗闪亮的星,照亮了黑鹰山电力所,连接了军民,展现了电力人坚不可摧的信念。报告文学《一粒沙一个人一个梦》中,荒凉的沙海,因为有一群青年,而变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这是作品传神的笔展现的独有的魅力。细节生动,表述如画。报告文学《“蓝领”精英》,推出了一个鲜活的形象,刻苦勤学、踏实负责、兢兢业业,这是作品打动人的一个精彩之点。在当今也是需要人们学习的榜样,尤其是对生活对工作对事业的热爱与追求,读来动人心魄。
艺术的描绘引人入胜
第六届内蒙古自治区职工文学奖获奖作品,传递时代的足音,赞美动人的情怀,同时写作视野宽,题材多样,也非常有阅读感。
获奖作品题材丰富,启人心智。散文诗《夜行的时针》,让日常生活与哲学考量相互碰撞,探寻生命意义的深层内涵,扶助心灵找到家园。散文《伤口》,从伤口切入生活,视角独特,文笔老道,字里行间闪耀着思辨和哲理的光芒,且不乏诗性,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长诗《一条河》,以诗与散文结合的手法,描摹梦想,抒写为实现梦想而奋斗的精神。组诗《明亮的一面》,到位的诗歌语言和捕捉生活细节的能力,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好。组诗《女孩与弗拉门戈的故事》,以女性的生命体验,超感的表达语汇,让一个女性的生产从开始就如同一种飞翔,使母爱、生命理想的象征与极富个体的生命力有机融合。而这些极为平常的生活画面,含情脉脉,令人涵咏。
获奖作品,把写作的笔触,探伸到内心深处,引人共情。短篇小说《疯》,心理描写细腻。简单的故事,却提出一个必须思考和关注的问题:基层农牧民的心理问题同样需要关注和关心。短篇小说《狐狸鞭毛》,表达的是对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与迫切性的警醒和呼吁。散文《青城公园札记》,由青城公园的草木,追索过往相交的师友,细节描写简省气韵生动。又由草木荣枯而玄思人的一生,既见其思考之广亦见其思想之深。
获奖作品,也引领我们穿越时光,对昨天今天明天再次深深地领略和体味。长篇小说《猎神》,以全景式展现波澜壮阔的鄂伦春生产生活百年史,讴歌鄂伦春民族从被压迫到自觉的抗日爱国民族精神,是一部具有民族情怀、家乡情怀、家国情怀的民族题材作品。诗歌《走西口》,诗人的想象沾着时光隧道回溯,设身处地感受先辈人当年走西口的艰辛和苦难,感受几代人的坚韧和不屈,具有岁月的沧桑感和历史的厚重感。中篇小说《红狐》,讲述一个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希望带一群善良、智慧、坚强的蒙古族牧民,从贫困走向致富道路的故事。故事里,人性的善与恶,在作者的笔下不是单一的模式,因而更具丰富度和感染力。长篇小说《阳光草原》,讴歌改革开放后的农村牧区繁荣富强、经济腾飞、社会进步、时代发展、人与人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所展现的风土人情,集民间文化和游牧文化之大成。散文《牵系心灵的祖国》,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
获奖作品,不仅内容丰富,也比较有艺术的韵致。组诗《偏方》,以质朴的语言,饱满真挚的情感,令生活现场有了诗意的美好,在吟赏中常常使人怦然心动。而组诗《风中,这人间的事》,以中年女性的切身感悟,成就了诗歌的破茧化蝶的创造过程。故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细微的笔触,让故乡的山水、时空定格在美好的瞬间。散文《想一座敖包》,落笔沉着开阔,情绪、细节书写饱满,深得散文写作之神妙。对历史、文化的把握深入到位,又能上升至对生命的关照。写伊金霍洛土地上的岁月、大地和敖包,余味不尽。散文《石头不说话》,表述石头不说话,但石头有历史。构思精妙,视角独特,从石头的角度切入城乡变迁简史,以石头的视角观照人类生活和命运,颇具艺术构思的匠心和表现力。
获奖作品,多有非常生活化的画面,朴实有味。长篇报告文学《搬迁》的独特之处,首先是《搬迁》这样的题目,实在比较普通,但故事却足以惊心动魄感天动地。在搬迁的链条上,一个个丰满的形象栩栩如生,人物的情怀动人并且阔大,让读者也随之有心灵洗涤的清爽之感。诗歌《碛口,黄河水飞溅》,善于语言的腾挪,寄情于时间与空间的视角转换,在黄土风情的描绘中现实与梦境切入,呈现出时光的变迁与西北黄土地的拙朴之美。散文《亲鹤人》,通过人与自然、人与野生动物和谐生存的描绘,表达出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的思考。散文诗《放歌准格尔》,以女性笔端的小感觉、小画面,说出心中的大热爱,一点一滴,一丝一缕,点点滴滴丝丝缕缕,唯其爱才能向往善,寻找美,到达爱。
第六届内蒙古自治区职工文学奖获奖作品,除了有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创作,值得称道的这一届还有文学评论文章。评论的研究视域、讨论话题、论证品质等,呈现内蒙古自治区职工文学研究进入一个新的起点。《内蒙古诗歌的话语焦虑与自我建构》,关注内蒙古诗歌创作,从文本梳理中对新时期内蒙古诗歌进行定位,从话语焦虑和自身新的建构入题,讨论具体充分,合理有据,不失为对内蒙古诗歌评议的一个新的切入点。《散曲现实题材创作之思考》,选题有特色,立足于散曲,以现实题材创作入题。切入角度独特,讨论具体充分。该话题最有借鉴之处,是对当前散曲创作发起的响亮热烈的呼吁。
读第六届内蒙古自治区职工文学奖获奖作品,实在是一段铭心的美好相遇,因为这是一次朴素的心灵对话,是一场清爽的精神洗礼。也因此,期待下一届更美好的对话!
版权所有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机场南辅路5.5公里处
电话:0471-4934352传真:0471-4925404
投稿邮箱:nmgwlwycb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