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2024-10-09 13:20:53 阅读量:
何以“最”嘹亮:好地方与好声音的双向奔赴
肖 舞
以下视频来源于 伊金霍洛文艺
日前,备受瞩目的“强基工程”——文艺助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行动“村歌嘹亮”主题活动2024全国集中展演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举行,由纳林陶亥镇村民张永智作词,“好安达”文艺志愿者、青年作曲家莫日根作曲,“纳里有约”演出队演唱的原创歌曲《纳林陶亥好地方》从全国30个省份、50多件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以优异成绩夺得展演最高荣誉——“嘹亮好声音”,赢得了观众与评委的一致好评。
作为“村歌”,《纳林陶亥好地方》因何成为“最”嘹亮的一支?有何硬核特质?笔者私意以为,首先是歌词一“眼”阅千年,全作高能,发挥了灵魂式的作用。
“走进纳林陶亥那条掌沟,看见朱开沟文化几千年沧桑。”主歌从以第一人称的实地踏访伊始,开门见山,直达目的地——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纳林陶亥镇朱日根沟村,目睹朱开沟文化即研究中国北方史前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重要窗口,其中朱开沟遗址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再到“爬上”位于纳林陶亥镇的一条河流——“束会川”,“瞭见”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长城地段之一,也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战国秦长城”,蜿蜒巍峨,气势雄伟。这纯朴而富有画面感、立体感的语言描述,给人实实在在的现场感与沉浸感,营造了亲切而热烈的文化氛围。
朱开沟遗址的发现
假如说主歌第一层是词作者用望远镜将数千年的远古文化尽收眼前,那么,主歌第二层是词作者用无人机拍摄的中国式现代化纳林陶亥镇建设的新图景,含有《富春山居图》的和谐宁静、超凡脱俗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首句“绿水青山环抱的陶亥召”,一语双关,“绿水青山”与“陶亥召”两个意象并存,象征意味浓厚。前者凸显的是顶级生态颜值,后者是一座拥有350多年历史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是鄂尔多斯旅游的重要历史文化景区;接着是“乡村振兴”和“民族团结的歌谣”,前者描绘了纳林陶亥镇在党的政策扶持下,乡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民增收致富的壮丽画卷,后者说明纳林陶亥镇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这里的民族团结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基础。在某种意义上,这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种“连接”与体现,为未来开创新局面新境界坚定了信心,增强了力量。
顷刻,“画”风转变,主歌第三层连用“四个这里”排比句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一层层递进地介绍纳林陶亥:一是“有三川一河十六条沟”,显示其特有的自然风光和山水生态资源,其中“三川”指的是束会川、㹀牛川、铜匠川,“一河”指的是东乌兰木伦河。这些河流和川道在纳林陶亥镇的地形地貌中占据了C位,为该地区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十六条沟”指的是十六条主要沟渠,包括布尔洞沟、公捏盖沟、壕赖沟等,它们与河流和川道一起构成了纳林陶亥镇独特的自然景观,为当地的农业灌溉和居民生活提供了水源。二是“有能源化工遍地宝藏”,显示其丰富的煤炭资源以及以煤炭为基础的能源化工产业。据说纳林陶亥镇煤炭探明储量约50亿吨,已经形成以煤炭生产、煤炭深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并积极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三是“有炒米豆面瓜果飘香”,显示其当地的特色美食和农产品。其中炒米是蒙古族的传统食品,豆面是当地非常有名的一种面食,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风味著称。同时还盛产各种水果,因其品质上乘、口味鲜美而闻名遐迩。四是“生态富民幸福安康”,显示其社会稳定、经济发达、环境美好及居民生活质量高、幸福系数高。这不仅是对前三句阐述的总结,更是传递了承接副歌的强烈信号。
纳林陶亥光伏能源基地
概而言之,主歌三层分别以“瞭望”“俯瞰”“平视”的角度,由远及近、由物及人、由表及里,通过相当质朴、晓畅而简洁、精炼的叙事性语言,对有关纳林陶亥镇“内核”的各个方面如数家珍,将纳林陶亥镇的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山河之美、生态之美描绘得淋漓尽致,全面而深刻地诠释了“纳林陶亥好地方”的主题,可谓寥寥数笔,写尽该镇独一无二的万千气象。这不仅凸显了词作者在创作上的地道、精到、巧妙,思想上具有的“大历史观”与“大时代观”,更是为歌词的后续发展——“纳林陶亥好地方,我要深情地把你歌唱”夯实了底座,为歌曲抒发外出游子对家乡的眷恋与深厚情感抢占了制高点。
音乐是歌词的翅膀,好歌曲必然有好的音乐。《纳林陶亥好地方》的音乐非同凡响,在全国“村歌嘹亮”展演舞台上甫一演唱,其高亢嘹亮而悠扬、清新的音乐质效硬控全场,气势如虹,无论是作曲、编曲还是演唱上均可圈可点,表现出了少见的“超能力”。一方面,创作上音乐高位设计,精巧别致,作曲家运用旋律写作和编曲制作共同推进的手段,不仅旋律优美晓畅以及偏向流行化、大众化,而且融入了民族音乐元素与现代音乐元素,在充分表现纳林陶亥地域特色的同时让歌曲更具传唱性、群众性、观赏性。尤其是歌曲开头近10秒长的蒙古族传统弦乐器马头琴演奏与呼麦声极为巧妙,前者旋律宽广,音色深沉、悠扬,意境悠长深邃;后者基音低沉,泛音高亮,富有金属般的质感,通过气息的调控和口腔共鸣点的变化,还创造出多声部色彩斑斓的音乐效果。加上两者都具有浓郁的蒙古族风情与鲜明的草原特色,表达的是蒙古族人民豪放、热情的性格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追求和谐生存发展的理念和审美情趣。因此,音乐甫一开始就立竿见影地唤醒了观众骨子里的蒙古族传统文化基因与民族认同、情感共鸣,具有极高的辨识度,取得了“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纳林塔秦国长城遗址(战国)
与其“左手民族、右手流行”风格平行的是,歌曲在节拍建构安排上大胆创新,第一段为八六拍,间奏和第二段为四四拍,并以此为据点,运用先慢后快的速度结构,赋予该作品更多更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手法在歌曲创作中是少见的,使得歌曲在表现思想主题与情感表达上焕然一新。诚如曲作者莫日根在创作札记上所言:“音乐随时代、为人民,无创新不创作,无深入生活不创作。写《纳林陶亥好地方》这首歌之前,我专门去到纳林陶亥镇战国秦长城遗址、陶亥召等地采风,与当地民众交流,深入了解该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煤炭等自然资源以及独特的地域文化。”
对于音乐形态而言,歌谱仅仅是静态的文本,只有演唱才能对文本进行动态呈现,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歌曲传唱与破圈的决胜权。《纳林陶亥好地方》这首歌采用领唱+合唱的表演形式,领唱四人,合唱50多人,阵容强大,气势恢宏,还有蒙古族舞蹈与蒙古族风俗情景表演加持,可以说整个表演精彩绝伦。展演中,两男两女四位歌手,先是一女一男的轮流独唱,接着是一男一女的轮流齐唱,然后是四位领唱歌手齐唱加大型合唱,激情四溢,神采飞扬,一层一层地递进,一波接一波地加大声浪,不同声部的歌声汇聚成海潮,波澜壮阔,弥漫磅礴气势与艺术张力。这种高亢嘹亮的蒙古族歌曲演唱风格与高腔演唱技巧,不仅使得这首村歌具有了独特的韵味和表现力,而且展现了纳林陶亥人民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性格,以及新时代纳林陶亥人民生活富足的精神风貌,更是彰显了纳林陶亥人民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
值得击节高赞的是,歌曲的音乐与“纳林陶亥”“战国秦长城”“三川一河十六条沟”等复杂、硬朗而并不好吟诵的名词,竟然结合得如盐溶于水般自然谐美,朗朗上口。
总而言之,《纳林陶亥好地方》这首歌不仅发掘而完整地呈现了纳林陶亥这样一个宝藏式的好地方,成为“北疆文化”的重要力量之一,更是我国全面提升农村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发展水平而实施乡村振兴重要战略的一个缩影,而且,从词曲到演唱也是专为纳林陶亥高级定制的好声音,最终成功地实现了好地方与好声音的双向奔赴,再度显示了内蒙古自治区打造音乐IP的底气。
(作者肖舞系中国音协特约评论员,中国音协、中国评协会员,湖南省评协音乐评论委员会主任)
版权所有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机场南辅路5.5公里处
电话:0471-4934352传真:0471-4925404
投稿邮箱:nmgwlwycb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