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戏剧家协会 2012-08-27 23:47:56 阅读量:
内蒙古是中华草原文化的发祥地,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当今,草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越来越引人瞩目,影响力也日益深远。蒙古剧,是草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一个符合内蒙古民族特点的具有发展潜力的民族剧种,同时,也是内蒙古的民族文化品牌。
内蒙古党委宣传部、内蒙古文联领导十分重视蒙古剧的创作。内蒙古文联把蒙古剧的建设,从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高度去认识,制定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创作蒙古剧精品力作,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文化惠民、戏剧为民,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战略目标。由内蒙古戏剧家协会组织、策划并实施的“内蒙古自治区首届小型蒙古剧剧本评奖活动”,就是一个繁荣和发展当代蒙古剧的重要举措。该活动自2011年8月开展以来,短短的几个月里就征集到了84部蒙古剧剧本。据统计,84部蒙古剧作品中,现实题材作品58部,历史或民歌题材26部,蒙文剧本66部,汉文剧本18部。这些作品在蒙古剧基本特点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和利用蒙古族叙事民歌、民间故事、神话、童话等传统题材,发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同时,运用创新意识,新颖形式、巧妙构思,与时代合拍、与生活同步,层层展示艺术魅力,形成了当代蒙古剧的时代特征。
经过评委们的认真评审,《万丽花》等18部作品荣获一、二、三等奖,《拜年》等48部作品获得优秀剧本奖。
为进一步提高蒙古剧编创人员的基本素质,努力提升和完善剧本的质量,内蒙古戏剧家协会于2012年8月19日至24日在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举办了“内蒙古自治区首届蒙古剧编剧培训班”。 “内蒙古自治区首届小型蒙古剧剧本评奖活动”一、二、三等奖获得者及部分优秀奖获得者参加了培训班。那顺、博·白雅拉格其、刘新和、达·毕力格图四位专家从戏剧基础理论、戏剧舞台特点、民俗风情在蒙古剧中的运用、蒙古剧的历史演变及发展方向等方面对学员进行“充电”并对获奖作品进行了点评。学员们还观摩了乌审旗乌兰牧骑创作演出的鄂尔多斯蒙古剧短剧系列《草原不落的歌》和鄂尔多斯蒙古剧《银碗》、大型蒙古剧《满都海斯琴》的录像,在理论、实践两方面同步得到了提高。内蒙古日报,内蒙古电视台对这次培训班做了详尽的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培训期间,学员们结合自身体会对蒙古剧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座谈。大家一致认为,蒙古剧是中华民族戏剧剧种之一,是内蒙古自治区的民族文化品牌。形成蒙古剧独有的风格和特点,要从历史中寻找,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中寻找,找出独有的规律。对蒙古剧的发展,有关部门应把蒙古剧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把大型和小型结合起来,建立蒙古剧发展基地,建立蒙古剧创作和演出团体。要搞蒙古剧艺术节,三年或五年一次,一定要展示蒙古剧的创作成果,奖励蒙古剧创作,激励蒙古剧创作人员。蒙古剧的创作,剧本是基础,演出是生命。
通过这次培训,大家受益匪浅。一致认为,蒙古剧的基本表演形式是以歌舞表演故事,说唱舞相结合,是一个表现功能较全的戏剧形式。蒙古剧的观众主要是蒙古族群体,虽然人数有限,但是只要质量过关,艺术上有特色,一定赢得观众。蒙古剧应深入基层,多为农牧民演出。同时在演出中征求农牧民的意见,进一步提高蒙古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使蒙古剧真正为广大农牧民服务。应该充分发挥各地戏剧家协会的作用,轮流举办培训班、研讨班、创作班等,提高创作人员的编创水准。也可以各地排出不同的地方蒙古剧,汇演或全区巡演。
民俗风情对蒙古剧很重要,是吸引观众的必要手段。以各个地区独有的地方特色形成蒙古剧的整体特色,才是蒙古剧的发展方向。
培训班结业时举行了“内蒙古自治区首届蒙古剧剧本评奖”颁奖仪式。内蒙古自治区文联党组书记王金喜同志为获奖者颁奖,党组成员、副主席尚贵荣同志作了总结讲话。乌审旗有关领导同志出席了结业典礼及颁奖仪式。
“内蒙古自治区首届小型蒙古剧剧本评奖”以小型剧本为主,目的就是便于排演、便于深入农村牧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对获奖剧本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后,内蒙古戏剧家协会拟将与有关盟市、旗县联系,与乌兰牧骑合作排演小型蒙古剧,丰富基层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还将对优秀剧目进行推荐,参与草原文化节等各种活动,并把蒙古剧翻译成汉语,在全区乃至全国进行巡演。相信,蒙古剧定将取得更大的成就,为我区两个文明建设做出突出贡献。
(韩国庆)
版权所有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机场南辅路5.5公里处
电话:0471-4934352传真:0471-4925404
投稿邮箱:nmgwlwycb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