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戏剧家协会 2025-09-27 13:37:21 阅读量:
从《天边的草原》看内蒙古戏剧的守正创新与时代担当
孙志忠
内蒙古文联副主席
内蒙古戏剧家协会主席
2025年9月17日,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的艺术帷幕下,由锡林郭勒盟乌兰牧骑倾力创作、演绎的话剧《天边的草原》在温州东南剧院温情开演,用舞台艺术为现场观众编织出一幅辽阔而动人的北疆画卷。作为本届戏剧节唯一入选的乌兰牧骑作品,《天边的草原》填补了“乌兰牧骑体系”在中国戏剧节这一盛会的空白,我既为这部作品的成功感到振奋,更看到了内蒙古戏剧在新时代破局发展的清晰路径。这部作品以青春叙事为笔、以北疆情怀为墨,不仅诠释了乌兰牧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精神内核,更折射出内蒙古戏剧在题材挖掘、艺术表达、人才培育上的守正创新,为我们思考地域戏剧的时代价值提供了深刻启示。
一、 题材破界:从“草原叙事”到“时代共振”,让地域故事承载家国情怀 《天边的草原》的突破之处,在于它跳出了传统“草原叙事”的惯性,将目光投向当代青年与时代发展的交汇点——以“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为背景,讲述一群青年从象牙塔奔赴草原、扎根边疆的成长故事。剧中没有刻意渲染草原风情,而是通过青年们克服困难、融入北疆、奉献青春的日常叙事,展现出“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的同频共振,让地域故事有了更广阔的家国视野。
这种题材破界,本质是对北疆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作品中,青年们在草原上经历的“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个人与集体的抉择”,不仅是当代青年的共同困惑,更暗合了“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无论是留草原扎根的建设者,还是带蒙古马精神回归城市的传承者,角色的命运走向都指向一个核心——“草原”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符号,而是承载“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精神的精神家园。这种将“地域特色”与“时代主题”深度融合的创作思路,打破了外界对内蒙古戏剧“只有草原牛羊”的刻板印象,证明地域题材完全可以承载具有普遍共鸣的时代命题,为内蒙古戏剧题材创作开辟了新路径。
二、 艺术守正:以“乌兰牧骑精神”为魂,让舞台语言扎根生活土壤 《天边的草原》的成功,离不开对乌兰牧骑“红色文艺轻骑兵”精神的坚守,这种坚守体现在艺术表达的“接地气”与“重真情”上。作为一部由乌兰牧骑创排的话剧,作品没有追求华丽的舞美特效,而是以“简约而不简单”的舞台呈现,回归戏剧艺术的本质——靠人物、靠情感、靠故事打动观众。演出中,演员们沉稳细腻的表演,将青年们初到草原的迷茫、融入草原的温暖、扎根草原的坚定,如画卷般徐徐展开;舞台设计以象征性手法勾勒草原轮廓,没有刻意复刻草原场景,却通过灯光、音乐的巧妙配合,让观众感受到“天苍苍、野茫茫”的意境与“青春献北疆”的情怀,实现了“情、景、意”的诗化统一。 这种艺术风格,正是乌兰牧骑“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精神在话剧领域的延伸。乌兰牧骑60余年扎根基层的经历,让创作者深谙“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剧中青年与牧民的误会的细节、信任的过程,都源自对西部计划志愿者真实生活的调研;角色的语言风格既有年轻人的鲜活灵动,又融入了蒙古族群众的质朴真诚,没有刻意的“文艺腔”,却充满生活的温度。专家评价其“是一篇深沉的时代笔记”,正是因为这部作品没有悬浮于生活之上,而是用最真实的舞台语言,记录下当代青年与边疆大地的情感联结,让艺术真正成为“人民的声音”。这种对“生活真实”的坚守,是内蒙古戏剧保持生命力的根本,也是我们未来创作必须延续的“根”与“魂”。
三、 人才突围:靠“青年力量”破局,让戏剧传承迸发创新活力 《天边的草原》背后,是一群内蒙古青年戏剧人的集体成长——该剧编剧、联合导演乔轲(现任内蒙古自治区直属乌兰牧骑副团长),正是内蒙古青年戏剧人才的代表。从 2018年获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创作人才资助,到2024年作品入选中国戏剧节,乔轲的创作轨迹,折射出内蒙古青年戏剧人才“从成长到成熟”的突围之路。以乔轲为代表的这批内蒙古青年剧作者成长于多元文化时代,既接受过系统的戏剧理论训练,又深植北疆文化土壤,善于用现代创作手法激活本土文化,让内蒙古戏剧有了“老传统”与“新表达”的碰撞。 《天边的草原》的成功,更印证了内蒙古戏剧人才培育体系的有效性。近年来,自治区文联、戏剧家协会频繁举办编创骨干培训班、剧本改稿会,让青年编剧获得与全国专家交流的机会;“戏・班 剧坊”等项目围绕具体创作任务开展实践教学,让人才在“做中学”中提升能力。正是这种“理论+实践”“扶持+激励”的培育模式,让青年人才既能守住“扎根人民”的初心,又能具备“创新表达”的能力。 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人才流失、高层次领军人物缺乏仍是制约发展的短板——《天边的草原》的成功,更应成为推动人才工作的“契机”,通过优化待遇保障、完善培养体系、搭建展示平台,让更多青年人才愿意留在内蒙古、扎根内蒙古,为戏剧事业注入持续活力。
四、 时代担当:从“舞台呈现”到“文化桥梁”,彰显内蒙古戏剧价值 《天边的草原》在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的亮相,不仅是一部作品的成功,更是内蒙古戏剧作为“中华文化多元一体” 重要组成部分的一次生动亮相。剧中,青年们跨越地域、民族的界限,在草原上书写青春故事,这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叙事,正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艺术诠释;而作品在温州演出时引发的强烈共鸣——观众为青年的理想感动,为草原的情怀动容,证明内蒙古戏剧的“地域特色”与中华文化的“共同价值”的统一——内蒙古戏是剧展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的独特载体。 从更长远来看,《天边的草原》的意义还在于为内蒙古戏剧“走出去”提供了范本:它不是靠“猎奇式”的地域符号吸引关注,而是靠有温度的故事、有深度的思考、有高度的情怀,让外界读懂内蒙古、读懂北疆文化。正如剧中与草原同行的青春誓言,内蒙古戏剧未来的发展,也需要带着这样的“担当”——既要守住“北疆文化”的根脉,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和草原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等中的精神财富;又要主动融入“中华文化”的大局,用戏剧语言讲述内蒙古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故事,让内蒙古戏剧成为展现中国文化多样性、增强中华文化凝聚力的重要力量。 《天边的草原》更让我看到了内蒙古戏剧的“未来”—— 北疆戏剧的发展,不必纠结于“如何迎合外界”,而应专注于“如何做好自己”:做好题材的“在地性”与“时代性”结合,做好艺术的“传统性”与“创新性”平衡,做好人才的“传承性”与“成长性”培育。未来,我们将以《天边的草原》为起点,进一步推动内蒙古戏剧在“守正创新”中前行——让更多扎根生活的作品涌现,让更多青年人才脱颖而出,让戏剧成为北疆大地上的文化风景。
版权所有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机场南辅路5.5公里处
电话:0471-4934352传真:0471-4925404
投稿邮箱:nmgwlwycb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