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文艺 2021-08-23 15:00:00
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提到了“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历史佳话。在纪录片、书籍、电视剧以及作家的讲述中,让我们一起重温那段撼动人心的历史。
作家萨仁托娅以“三千孤儿入内蒙”为背景,创作了长篇小说《静静的艾敏河》
艾敏河,她太安静了。
艾敏河,涌动着一股生命的暖流,生生不息绵延不断。尽管她有那么美丽的传说,有那么动人的故事,可她从来没有肆意泛滥,从未有过汹涌澎湃,永远这样缓缓流淌,静静向前。饱浸着纯洁的温情,散发着白草的野香,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草滩,彬彬有礼的绕过山角
她总是这样从容不迫,却永不干涸。(选自《静静的艾敏河》461页)
《静静的艾敏河》16集电视连续剧剧照
萨仁托娅与《静静的艾敏河》演员合影 (图片来源:萨仁托娅)
2006年,萨仁托娅以“国家的孩子”为题材,出版长篇纪实文学 《国家的孩子》。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遭遇了“三年自然灾害”,上海孤儿院面对源源不断被送来的弃儿,粮食和营养品更加难以为继。孤儿院里孩子越来越多,身体越来越差,数百上千的幼小生命时刻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主管妇女儿童工作的康克清得知情况后焦急万分,她向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乌兰夫求援。她说,上海孤儿院的孩子们正挣扎在死亡线上,形势十分严峻,希望能从内蒙古调拨一些奶粉给予支援。
乌兰夫主席当即表示,要为中央排忧解难,为兄弟省市解燃眉之急。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吉雅泰说:“一车皮奶粉能顶多大的事,能维持多久呢?倒不如把那些孤儿们接到内蒙古来,让草原牧民抚养。”
这样,3000多南方孤儿远上草原,他们被牧民亲切地称为“国家的孩子”!
2021年3月,内蒙古文学馆工作人员采访萨仁托娅,听她讲述创作“国家的孩子”的心路历程。
(一)为何走进“国家的孩子”
萨仁托娅第一次听说“三千孤儿”,是儿时从父亲敖德斯尔讲的故事中了解到的,但是她认为:“这不是故事!”。父亲敖德斯尔对她说:“这些孩子都是牧民养的,将来有兴趣你去蒙古包里找吧,三千个孤儿一定有三千个故事!"父亲的话深深地刻在萨仁托娅的心中。
长大后的她走进了蒙古包,也走进了“国家的孩子”的生活。
(二)让您感动的有都贵玛额吉,还有哪位额吉?
敖根额吉的故事结束,大家的眼眶早已湿润。“老人坦荡淡然的背后,有一份超越生命的力量。”
萨仁托娅说,敖根额吉从呼市回去没多久就去世了。“来呼市见一见萨仁托娅”仿佛是敖根额吉最后的愿望。
萨仁托娅走进草原深处,走进三千孤儿和他们的母亲。
与敖根额吉及儿媳、孙子在一起
采访都贵玛额吉
与草原母亲和国家的孩子在一起
“国家的孩子”是一段历史的呈现,更是一曲曲生命的赞歌。他们把内蒙古的土壤撒入黄浦江,把故土带回草原。
“如果说他们有一缕根须可以连接起黄浦江的波涛的话,那么他们块状的生命之根已经深埋在草原。”
萨仁托娅(1953—)女,蒙古族,生于呼和浩特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编剧学会会员,内蒙古翻译家协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内蒙古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一级作家。著有长篇小说《静静的艾敏河》《远去的战马》(合著);长篇报告文学《草原之子——廷·巴特尔》(合著)《牛玉儒——一个人和他热爱的土地》、《国家的孩子》;电影电视剧本集《牧野无歌》,电视剧本《骑兵、骑兵》(合著)《将军的儿子》(合著)电影剧本《牧野无歌》《江布拉大夫》《仙女湖》等。作品获中宣部 “五个一工程奖”、全国少数民族“骏马奖”、中国电影文学“夏衍杯”成长剧本奖、全国动画“金龙奖”一等奖、中国戏剧文学学会银奖、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创新奖、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小戏小品三等奖;华北五省戏剧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奖、第二届浙江省全国电影剧本“凤凰杯”大赛一等奖;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索龙嘎”奖、“萨日纳”奖、“优秀剧本”奖等;个人获第五届乌兰夫基金奖、自治区杰出贡献奖,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内蒙古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内蒙古自治区劳动模范等。
版权所有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机场南辅路5.5公里处
电话:0471-4934352传真:0471-4925404
投稿邮箱:nmgwlwycb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