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文学馆 时间:2022-01-11 12:00:00 阅读量:
文学大讲堂第二期开讲啦!本期讲述柳青《创业史》对内蒙古作家敖德斯尔的创作影响 ——《创业史》与《撒满珍珠的草原》的互文性解读。让我们一起来现场看看吧!
成仁,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讲师。
现场照片
成仁老师从《创业史》与《撒满珍珠的草原》这两部作品的情节构造、自然景物描写、人物形象等方面进行互文性解读,是对内蒙古文学馆红色经典展的深度拓展。
(一)从这两部作品中对农民/牧民们见到“新事物”后的情节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敖德斯尔在创作《撒满珍珠的草原》的过程中把《创业史》中出现的农耕文化符号—— “庄稼人”“草棚院”“稻种”和“大米粒”替换成了具有游牧文化符号的“牧民”“篱笆”“美利奴”和“羊毛”等词。
(二)自然景物的描写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不仅能为文学作品增色,还在文学作品中承担着重要的功能。柳青在其《创业史》中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尤为出色,其字里行间表现出了一种“柔和”的乡村之美。受其影响敖德斯尔在创作《撒满珍珠的草原》时继承了柳青的“柔和”,并在作品中结合特定的地理环境,使之对自然景物描写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三)柳青独特的小说人物塑造方法——典型化方法,深刻地影响了敖德斯尔的创作。敖德斯尔在谈到柳青的“典型化方法”时指出:“《创业史》中出现的人物(包括其次要的人物)可以说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作者总是从灵魂辩证法的奥妙之处把握人物性格,从本质特征与精神世界内在的矛盾上提炼人物形象的精华”。敖德斯尔对柳青及其作品的认识和所受之影响在其作品《撒满珍珠的草原》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互文性:“互文性”又称“文本间性”,该术语最早由法国当代文艺理论家克里斯蒂娃提出,她认为:“任何文本都是引语的镶嵌品构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对另一个文本的吸收和改编。”
阅读照亮生活,思考改变人生。内蒙古文学馆文学讲座每月一期,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人们感受文学在这个时代依然葆有的宽阔、深沉、感人的力量,让阅读、写作、思考点亮我们的生活,发挥好内蒙古文学馆公共文化服务窗口的重要职能。
来源:内蒙古文学馆
版权所有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机场南辅路5.5公里处
电话:0471-4934352传真:0471-4925404
投稿邮箱:nmgwlwycb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