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文艺 2022-12-07 16:24:00 阅读量:
传承发展曲艺精髓
创新繁荣鼓曲事业
——听2022年全区曲艺骨干人才培训班
刘相林
包头市艺术研究中心编剧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培养打造一支高素质曲艺创演人才队伍,近日,内蒙古曲艺骨干人才培训班在线上开班,有幸聆听了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种玉杰老师主讲的《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推动新时代鼓曲艺术传承发展》,体会颇深。就种老师的观点,我也谈一下自己的感悟。
种老师是京韵大鼓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对京韵大鼓的热爱注入了一生的情感。当听到他讲有记者采访时问到关于地方艺术曲种使用普通话的时候,种老师说:“我个人认为,地方曲种是不适合使用普通话的,那是因为如果使用普通话,就失去了地方曲种原有的味道,也就是说失去了灵魂。”从感情上和所从事艺术专业角度,我也认可种老师的说法,换一个角度来讲,所有艺术门类的诞生、传承和发展的形式,它都是以动态形式存在的。每一个地方戏曲门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它都要顺应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就如京韵大鼓,它就是由河北省沧州、河间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演变发展而来,并形成于京津两地。河北木板大鼓传入天津、北京后,刘宝全改以北京的语音声调来吐字发音,吸收石韵书、马头调和京剧的一些唱法,创制新腔,专唱短篇曲目,称京韵大鼓,属于鼓词类曲艺音乐,也就是说京韵大鼓也是由其它艺术门类演变而来的。我能理解种老师对京韵大鼓的情感,但我们在坚守传承这门技艺的同时,更要为它的前身后事着想,也就是说,它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认真思考,今天的鼓曲事业发展可谓是步履艰难,时代的快速发展,多元文化的大量涌入和无障碍接轨,使得中国传统艺术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尤其是方言过重的地方戏曲门类,除了在本地域还有些市场外,根本无法走出去与社会接轨。这就需要我们从事文艺工作的人们要考虑,变还是不变。优胜劣汰,本身就是大自然繁衍发展的规律,地方戏曲也是一样的,适者生存就是这个道理,究根溯源,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载入史册的戏曲种样,如今留下了多少?消亡了又有多少?这就是生存法则。
党的二十大再一次提出创新发展的总策略,只有创新才能发展。这让我联想起我们的地方戏二人台,它起源于山西晋北走西口人带到草原上的一个地方小曲,随着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在多年共同生活的碰撞和融合,渐渐地演变成我们美丽西部草原独有的戏曲种类。云双羊,内蒙古二人台的创始人,他是出生于土默特旗的蒙古族人,他一生酷爱艺术,上天赋予他一个天籁般的嗓音,他的歌声唱到哪里,人们就会聚集到哪里。在长期的演唱过程中,他把山西的民间小调和蒙古族的长短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有的“风搅雪”的唱法,赢得了内蒙古各族人民的喜爱。在表演上,他大胆地创造了扮彩表演,二人台首次有了行当的区分。唱腔和表演形式的大胆创新,使得这个地摊艺术也可以登堂入室而得到了提升发展。因为语言的原因,二人台一直没能扩大影响力。现在,从事二人台艺术的艺术家们审时度势,在传承的基础上,大胆地把普通话引入二人台的演唱中,让更多的人能够听懂看懂。就目前来看,这种改革创新的做法还是成功的。如今,据我了解,戏曲大剧种也在悄然改变,如晋剧、秦腔、宁夏的道情戏等等,都尝试着改用普通话演出。今年,北京传来了好消息,郭德纲的德云社为了振兴和传承发展鼓曲艺术,在北京专门成立了德云鼓曲社,首演特意安排在京韵大鼓的发源地天津。这也是郭德纲为妻子王惠精心准备的,王惠是天津京韵大鼓的传承人,师从李树盛,得到过骆玉笙先生的指教,不到20岁已经红遍天津曲坛。首演时,王惠邀请了众多鼓曲名家到场,演出可谓是盛况空前。随后,德云鼓曲社在北京、天津开馆演出,演出场场满座,很多观众都是年轻人,这种现象是这些年少有的,沉寂多年的京韵大鼓再一次以华丽的身姿展现在世人面前。
我们这里谈论创新发展,不是要丢弃前辈艺术家创造出的艺术精华,而是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市场需求,在保留艺术精髓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使其走得更远、更好。纵观历史,所有艺术门类都是在“动态传承”,改变就是为了不变。适应才能生存,创新才能发展,我真心的希望中国的鼓曲事业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鼓舞下,在坚守鼓曲精髓、大胆创新的发展中得到升华和繁荣。
版权所有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机场南辅路5.5公里处
电话:0471-4934352传真:0471-4925404
投稿邮箱:nmgwlwycb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