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曲艺家协会 2025-02-23 20:31:35 阅读量:
守正是创新的基石 ——赏总台戏曲频道“2025贺岁曲艺晚会”的思考 孙立生 山东省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一级编剧 刘万赟 中央戏剧学院博士研究生 晚会现场 在一个合适的时间,集聚一些合适的人才,做一件合适其时间、人才的合适事情。这是笔者今年正月十四晚,在总台戏曲频道看罢“客从八方来——2025贺岁曲艺晚会”后的深切感触。春节期间,几乎所有地方电视台都争相举办乡土气息浓郁、特色独具的春晚。其中不乏“语言类”的曲艺,于是所有节目无一不以“电视春晚”为核心,以至于呈现出它们追求的“和而不同”……而这场“曲艺晚会”恰恰激发了我对曲艺艺术守正创新的深度思考:过年高兴、愉悦大众,是中国曲艺艺术的优秀传统与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根本——让曲艺在实践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而展现其喜闻乐见、老少咸宜的艺术魅力,是当代曲艺人的神圣职责与应有自觉。 1、守正是创新的隐形基石,亲和力让曲艺艺术八方迎客。 这场题为“客从八方来”的曲艺晚会,主办方除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戏曲频道,另两家则是内蒙古文旅厅与内蒙古文联。晚会在亚洲最大的一座钢结构蒙古包里举办。它的亲和力则从诸多享誉中华曲坛的名家们精彩演绎、演唱的诸多曲艺形式组合而成的“小拜年”、“大拜年”里体现出来,使人感到亲切无比。 曲艺的大多形式运用方言,其中,唱的与半说半唱曲种的音乐旋律又是由地方语音生发而来,这使它们带有清晰的地域文化印痕。如果说,这种印痕是对各曲种成为全国范围普及艺术的限制,那么反过来看,它们又在自己诞生以及所流播的地区内,具有着其他曲种所无法替代的感情力量和艺术魅力。那令人亲切的乡音,那与乡音紧密结合而为地域观众所熟悉的乐曲旋律,那与现实生活相通的感情表达方式和生活习惯,都缩短了它们与观众之间的感情距离,这令人按捺不住、不吐不快:这才是曲艺“乡情乡音”的本质、本色——演员来自祖国的八方曲坛,迎接的更是天南地北的八方宾客。守正创新——守正,才能创新,这里的“正”乃是与观众心心相印、须臾不容分离的情感与爱。它虽不显现,却是曲艺生存、创新的重要基石。 艺谚有“多深的根基多高的墙”之说,它的深度往往决定了它的高度。被它征服,或许恰恰因为它给了我们一个“碰头彩”。 2、守正是创新的日积月累,经典性让曲艺魅力精彩无限 颇为感激,本场晚会让我们与许多熟悉的曲艺名家、名作“不期而遇”,诸如快板书的张志宽与张楠,京韵大鼓的冯欣蕊、夏炎,相声的冯巩和李志强、贾旭明、郑健、李菁、李涵、应宁、张大礼,粤曲的梁玉嵘,还有现场给大家拜年的翁仁康、张旭东、吴新伯、孟影等,更有一批颇具天赋与实力的新面孔。这些人,无一不是当下中国曲艺界德艺双馨而受大众百姓喜爱、欢迎的“品牌人物”。这台晚会的美妙之处,恰恰在于让“品牌人物”与“品牌节日”有机平衡,在“中国春节”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时,主办单位把一系列由国家认定的非遗文化的曲艺项目与代表性传承人集聚一起,可见其用心良苦。 曲艺作为民族说唱艺术,“说为君,唱为臣”深度诠释了其美学特质中音乐性这一重要成分。说,固然是曲艺之“本”;唱,则是与之相依为命的完整一体。本场晚会中,苏州评弹《声声慢》、河南坠子《摘棉花》就格外重视音色、音质的感染力及其声音韵味的独有魅力,使观众充分品享到曲艺演唱的强弱、高低、虚实、反复、曲折、缓急、间歇、变化、停顿等“音乐之美”,在腔词的和谐关系中唱出动人的词情与曲情。此外,很多韵诵类曲种虽都是以说为主,但究其本质却是“说中有唱”且“说唱不分”。年过八旬的知名老艺术家张志宽先生携弟子张楠表演的经典对口快板书《立井架》,其民谣一般朴实、美好的唱词,将其故事发生环境及对人物的刻画,在与之协调搭配的语言抑扬顿挫、平仄相间和快板书艺术形式所独具的音阶、韵律、节奏长短与变化、对比中实现与完成。 《论个体说唱的魅力》一书中曾写道:“个体说唱艺术是个人作场,谈古说今,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这些故事的、人物的、知识的、艺术的表现力、感染力和吸引力汇聚在个体说唱艺人身上,就成为一种天才的魅力”。相声《花之歌》《神话新说》《内蒙古欢迎您》《蛇年大吉》不仅汇集了老中青三代相声演员,更在题材内容的表达和艺术形式的创新方面,鲜明地体现出曲艺的传承有序、以老带新。这场晚会不仅是曲艺之花竞相绽放的盛会,还是业界赓续血脉的盛会,更是民族团结发展的盛会。相声曲种乃至曲艺艺术,在兼具娱乐、文化属性的同时,高度联结起中华民族的气魄与魂灵,“海纳百川”的强大包容性和凝聚力在祥和欢乐的节日气氛中旋转、升腾…… 3、守正是创新的水到渠成,多元化让曲艺美妙青春不老 记忆里,一位外国作家说过这样的话:“艺术家不是一代人就可以造就出来的。先祖的血脉经过几代人继承下来,才能绽开一朵花。”由此想到,这台“贺岁曲艺晚会”就如同“一枝花朵”,恰是源于先辈心血,即说唱艺术优秀传统文化的浇灌、滋养,它才得以美丽绽放。这场晚会不仅让“贺岁”与“曲艺”抵达非常和谐的境界,亦让“守正”与“创新”实现了有机平衡。其间,笔者欣喜地看到它在试探性地“跨界”,不仅有上海说唱与西河大鼓合二为一的《双数塔》,还有一个颇具探索价值的新形式“评书与朗诵”《戍边的幸福》。让人欣慰的是,它们结合、跨界得并没有间隙,甚至可以说这些创新挺成功。 曲艺艺术有其自身必须坚守的法则。所谓“法”则是一代又一代从业者,对长期艺术实践的梳理与总结。从无法到有法,其间是一个极其漫长、复杂、艰辛的发现与认识过程。从这种意义上说,循法不仅仅是对曲艺历史及其先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所从事艺术之“血统”的认同;换言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曲艺之“法”,是曲艺所以成为曲艺的根本所在,违背它,便有数典忘祖之嫌。从事曲艺创作、表演,必须懂得并服从它的基本规律;但,立足于为新时代及其最大公约数意义、价值上的大众百姓所服务,乃是它创新之必须。简言之,既要遵循曲艺的法度,但又不可被其拘泥,因为艺术的本性是创造、突破、创新、发展。艺谚“破法不背法”,其实就是孔子“随心所欲不逾矩”的一种“曲艺解释”。所以,《双数塔》和《戍边的幸福》的确是一种积极、有益的探索与创新,也正是这台晚会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曲艺艺术自我革新的内在生命力。 看罢这场新年演出,相信很多观众都同笔者一样,不仅沉浸在节日的氛围中,也沉浸在由这一系列“新人”、“新作”所传递出的“新气象”当中,久久难能平静。过年乐,演新作——新作不易、甚至非常之难,难就难在它不仅是新创作的新节目,还须具备“唱得响、留得下、传得开”之品质的精品力作。守正创新、说新唱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坚信:民族曲艺在新时代会继续薪火相传,永葆“为人民服务”和“出人出书走正路”的初心与恒心!
版权所有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机场南辅路5.5公里处
电话:0471-4934352传真:0471-4925404
投稿邮箱:nmgwlwycb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