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 2024-09-19 16:17:08 阅读量:
近日,由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指导,内蒙古文联主办的纪念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十周年暨第二届“北疆文艺”论坛在呼和浩特举办,论坛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共赴北疆之约,聚焦北疆文化建设与新时代文艺共同讨论,王一川、向云驹、尹鸿、孟繁华、刘石、包银山进行了论坛主旨演讲。
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内蒙古艺术学院院长赵海忠主持主旨演讲
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一川: 随着“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相关命题的提出,努力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成为一个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在这样的一个问题领域中,地域文化风范的建设受到重视。以前有齐鲁文化、中原文化、秦地文化、东北文化、西北文化、长江文化、南方文化、西南文化等概念,近年来又提出了“北疆文化”概念,形成了全国各省份、各地域热切争创地域文化新风范的新热潮。不过,对我们文艺工作者来说,地域文化风范建设无论多么热切,都应当沉落到文艺风格的建设上。因为文艺风格同地域文化风范息息相通,我们可以通过自己了解的文艺风格去尝试贴近和触摸有着宏阔气象和深厚底蕴的地域文化风范。把文艺风格同地域文化风范联系起来,是当今时代文艺发展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文艺风格或特性可以体现该民族的“文化辨识度”。 文艺风格总是在作品独创性上展现文艺家的独特个性。没有文艺作品的独创性,就无法证实文艺家有独特个性,而文艺家的独特个性只能通过其文艺作品的独创性体现出来。可以这样来理解文艺风格的内涵:文艺风格是在作品独创性中呈现的文艺家独特个性。文艺风格还有着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等特点。文艺风格所具有的这些品格终究是为了要凸显形成艺术家的独特个性。地域文化风范应该归属于包括特定文艺风格在内的特定地域和时代人类共同体、生活方式的总体过程及其氛围。 文艺风格与地域文化风范之间可以相互贯通和交融,因此对于地域文化风范建设可以起到有力的助推作用。一是文艺风格可以由小中见大地成为地域文化风范的典型标记。文艺风格可以帮我们触摸民族灵魂,其实也就是文化风范的核心。别林斯基说果戈理不是书写而是描写,他的刻画流露着现实的生动的色彩。如果一种文体在,那是只有伟大的作家才能够有的。只有伟大作家才能深刻地、明确地、浮雕般地表现出它的思想风格。二是文艺风格可以开拓出地域文化风范的最高境界。鲁迅说,我们所要求的美术家是能引路的先觉,我们所要求的美术品是“表记中国民族知能最高点的标本”。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艺风格的最高的东西。三是文艺风格可以展现地域文化风范的多样性和包容性。这是说文艺风格常常各具个性,正可以成为地域文化风范的宽广度、多样性及其包容性的表征。四是文艺风格可以通过影响观众的精神,进而对地域文化风范起到促进作用。这点是关键:文艺风格通过影响观众,赐予他们精神力量,而潜移默化地有利于地域文化风范建设。正如鲁迅所说,文艺风格是国魂之现象,往往以美术之力得以永驻。文艺家就需要具备主体的素养,美术家固然需要精致的技工,但仍然需要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这些正是造成观众发生感动,造成精神上的影响的根源所在。而观众要领会文艺风格的价值,同样需要培育主体素养,必须用存在现今想要参与世界的中国人的心理尺度来衡量,才懂得它的艺术。 文艺风格建设可以对地域文化风范起到助推作用,同时推进地域文化风范建设。今天应当为文艺风格建设创造积极条件。文艺风格的创造,归根到底要汇入到时代强有力的创作风气中,并且成为它的一部分,也就是成为地域文化风范的一部分。这点可能正是我们现在讨论北疆文化以及其他相关地域文化的重要的目的所在。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向云驹: 首先是基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展的《保护世界和自然遗产公约》这样的运动,大家如果注意到,现在文化遗产的保护的力度、广度越来越大,在中国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所以我们把世界遗产从文明的高度和文明的角度来理解,它会涉及到文明重塑、文明重写,就像当年重写文学史一样,是引起很大重视的问题。对于中华文明来说,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表述,也再一次引起我们对中华文明的整体性、系统性集合的思考。中华文明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是面积大、体量大、时间长,任何一个文明都没有像中华文明这样从古人类开始几百万年一直过来并且在一个辽阔的中华大地上生长发展。总书记还有一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思想,同时还提出了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问题。我觉得两个概念需要衔接。我们现在考古类的都是静态的,但是总书记提出了三个活起来,活态的也有四句话,要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利用好。所以把遗产和文明打通,这是目前需要特别关注或者是应该开展的工作。再就是遗产保护和遗产知识教育。现在遗产的概念还是限于专家学者、学术界的范围,大众化、普及化是严重滞后的,我提出了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学的问题,就是说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全民参与、人人都知道。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的学术理论、学术概念或者是科学的一些观念、理性的知识普及度有很大的差距,一方面在全民热议,另一方面它的知识性与局限性小范围性构成了矛盾,需要加快解决。 遗产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就是在这一个方面的融合也是很大的文章,这个方面包括遗产地与名胜古迹旅游的融合、遗产与文创产品的融合、遗产与中国文化体验的融合、遗产与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融合、四横一纵国家文化公园多种遗产的融合。我们在若干地方都看到内蒙古宣传内蒙古黄河段,要全面介入融合。 最后再讲一下北疆文化遗产性的高度和文明性视野。我们先说岩画,阴山岩画在中国岩画的地位,八九十年代时候,内蒙古盖山林先生做了很多的工作,他让中国知道了阴山岩画,也让世界知道了中国的阴山岩画,在世界岩画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我们的成绩、成果没有充分表达甚至是没有被表达,这是很大的问题,所以我们这些重要的遗产和遗址的推介和宣传要加强,要让世界知道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红山玉器里面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就是它的人像的塑造,这在中华文明史上独一无二,后来为什么神秘消失是一个大问题,它出现了真人大小的六七件文物,我们在任何重要的美学史上的书写和艺术史的书写都看不到它的影子,这些成果没有被深入研究。龙的起源最早出现在内蒙古,然后它迅速在全国传播,在很多地方陆续出现,覆盖性也非常大。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观点,就是早在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和文明初期,中华文明的一体性就已经非常强大的呈现出来,包括玉器全国性的分布、龙图腾的全国性分布、陶器的分布、青铜器的分布,我们后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实际上在早期是有共同体概念存在的,我们现在是在重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我们要讲清楚我们当代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有更深厚的文明基础。 农耕文化和游牧文明、中原和北疆的历史互动需要非常深刻的认识,费孝通先生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著名的演讲里面对这一点有非常深的描述,这种学术认识回到我们文艺界的理解或者是我们文艺史的书写上面,这个学术资源或者是理论高度都还没有提升起来,所以我觉得这个文章需要深刻的展开书写. 此外,生态文学是一个很大的品牌、世界性的品牌,而且我们国内还是比较分散,相对来说能举起这个大旗,目前内蒙古在这方面走得比较超前,这一个方面的资源也非常丰富。生态文明、生态美学是很大、很丰富、很有前景、很有世界性的出发点或者是文明的重镇,所以我觉得这个旗帜很有必要做大做强,而且生态文学、生态美学、生态文明这几个方面要尽早贯通。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鸿: 北疆文艺是中华文化整体性特征的鲜明体现,北疆文艺从历史上源远流长,内容上包容博大,风格上多姿多彩,可能和中原地区的文化和其他区域的文化非常不一样,有非常多姿多彩的文化的多样性,而且包含了许许多多可能在刚才专家也讲到,在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相互互动之间产生了新的文化形态,文化形式,无论是舞蹈、音乐、语言文学创作都有自己的特点。 中华民族整个的版图中,整个民族的包容性都在生改变,改变的过程中不断地吸纳各个民族的不同的文化,形成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所以正因为有了创新才有了连续,北疆文艺在这点上不仅要表达连续,而且要表达在新的时代,要不断创新才能够让这个连续完成。 北疆文艺今天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我们社会在不断的进步,不断的发展,北疆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大进程当中是不可分割一部分,我们怎么样反映这个时代,怎么做时代表达,应该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使命。一方面是要尊重、继承、发展多民族文化,特别要强调的是最后一句话,要完成中华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们一切向后看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去瞻仰过去,我们是从过去吸取一些力量,找到在历史当中的具有人民性、文明性甚至是革命性的东西。今天可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需要去完成中华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包括对北疆文艺的传统,这当中不可避免留下一些历史的烙印,但是还有一部分文化是可以被重新被活化,可以被激活的,可以让它和我们当代的生活,和当代现代文明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之间找到交叉点,找到融合点,甚至是对世界文明做出独特的贡献。所以说我们北疆文艺应该是讲好丰富的中国故事,促进各民族文明共建,形成多元共享的文化共同体,它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责任。 北疆文艺在这样的新机遇、新使命的前提下必将迎来繁荣的新局面,我们仍然面临着很多新的问题,比如说公式化、概念化、奇观化、悬浮化,仍然是文艺常见的创作上的局限性,原因有很多,也很复杂。今天要尊重传播规律、艺术规律、市场规律,文艺作品要为时代而歌,但是一定要尊重艺术规律、市场规律、传播规律,没有这几个规律的支撑,为了一个创作目的进行创作,哪怕带着满腔热情去创作,最终仍然难以完成能够满足时代要求、满足受众的要求。 我们是向前看的,要放眼未来,放眼世界,中华文化有更多机会和全世界不同的文化之间去对话、交流对话,过去反对西方中心主义,也要警惕过度的自我中心主义倾向,一方面我们要有高度文化自信,我们还要以更加包容、平等的方式接受世界文明的营养,共同来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获得更多的新的资源,与世界对话,呈现北疆文明,开放、包容、融合、创新,有开放才有包容,有包容才会有融合,有了融合才会有创新。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监事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孟繁华: 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流行歌曲的发展应该说是非常丰富,非常深入人心,也可以说流行歌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情感结构,所谓情感结构就是一个时期民众普遍的情感感受,就是文化研究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 歌曲是音乐和诗歌的结合,是歌唱的艺术形式,歌曲也是一个时代的情感、气氛、精神、心情的表达形式。改革开放40年,歌曲从单一的国家声音逐渐走向多元和丰富,它的敏锐性和大众化以及多媒体的推波助澜,决定了歌曲影响的广泛性。40年是短暂的一瞬,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明确识别歌曲在不同历史阶段表达的时代氛围和大众关怀。 还有一个契机让我感到很震惊的是,就是2020年11月份,当代文学研究会有一个群,一位复旦大学教授就把《可可托海的牧羊人》视频发在群里,大家不断转发,说何等感人,这是一个大牌的教授,研究高端文学的教授深深被这首歌所感染,我是觉得既很奇怪又特别值得思考的问题,后来中国当代文学史第一人洪子诚先生,有一天把罗大佑的《明天更美好》发到群里,我觉得为什么严肃文学的大牌教授对大众文化如此情有独钟,背后的原因非常复杂,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流行歌曲的广泛的传播已经深入人心。 流行歌曲在我们古代称为俗乐,现在称为大众音乐或者通俗音乐。这种音乐形式轻松活泼,易于流传,有广大的听众基础,它有别严肃音乐、古典音乐、传统民间音乐,亦称通俗音乐,包括像《圆梦》《咱们屯里的人》《孝敬爹和妈》《东北的冬》等等,虽然主要功能是娱乐性,但是音乐结构还是属于通俗音乐而非流行音乐,它们鲜明的东北风格非常抢眼,延续了东北地方通俗歌曲的传统,地域性特征非常明显,流行歌曲取于何时,需要专家的考证。流行歌曲的特点是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时代性,而更准确的概念应该是商业歌曲,以盈利为创作目的而创作的歌曲,它是商业性和音乐性、消遣娱乐以及与此相关的一种工业现象,它的商品性消费性是主要的,因此时尚、青春、感怀、伤怀等是流行歌曲基本情感类型。流行歌曲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毕竟不同,特别是在今天,流行歌曲的作者、演唱者的流动性品空前频繁乃至成为常态,这种情况下不同的文化元素,包括流行音乐元素被充分了解、感知并且吸纳,东北与内地文化、音乐文化的边界在逐渐模糊,从而形成了和内地逐渐一体化的趋向。事实上无论任何地域的创作者对艺术的理解只要找到通约性,就找到兼容并包的方法和道路。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中国书法与文化研修中心主任刘石: 书法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一门艺术,是中华民族艺术的代表,不仅是因为它在中国文字、中国文具、中国美学聚合下的产物,还因为它的产生形成发展无不承受着民族文化雨露的浇灌,在它的艺术法则和美学特质中必然体现出传统哲学思想的制约和影响,也是基于这样的理由我们要深入理解中国书法可能要深入到中国哲学这个层面。 中庸哲学观决定了书写理论很多方面的内容,突出表现在下面这两点。一是创作心境上的平和论,汉代蔡邕《笔论》认为书法创作之前应该默坐静思,相传是王羲之所作的《笔势论》也要求创作之前凝神静虑。唐代的虞世南强调,欲书之时当收其视听,绝虑凝神,正心和气,则契于妙。第二个是书法形体上的平稳论。创作心境的平和,目的是要在创作出平稳调和的这种书法形态、书法形体。值得强调的是这种平稳调和的获得不是以僵硬矮板的,四平八稳牺牲生机为条件,相反灵气生动,生机盎然本来就是平稳调和的固有内容。书法的所谓的中庸,不是视觉上形的,外观的绝对整齐划一,而是对于感觉上的平稳调和的审美哲学,所以会于中和,斯为美善,中和是中国书法追求的美学境界,内涵是渊妙而广博的。 我们说中国古代书法书写理论特别讲求、强调人品与书品的统一,这种统一实际上是人品重于书品,苏东坡说凡书象其为人,刘熙载说: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实,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这里要说的是颜真卿,颜真卿从人品和书品两个角度来说,具备了封建时代的一切无可挑剔的人格风范,一方面字如其人,一方面字比人重,所以颜真卿的书法确实受到非常高的推崇,但是我们要强调的是即使如此,他在书法史上却不得不屈服于一人之下,这个人就是王羲之。比较王颜二人的不同,最便利的莫过于他们两人的帖,王羲之的《丧乱帖》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翻开《祭侄帖》映入眼帘的是点画的参差错乱结体的欹侧变幻,行距的忽直忽斜,块块墨痕的或浓或淡,不断修改,有很多修改的痕迹。所有这些散发出作者挥毫作书时时而悲壮、时而沉痛、时而慷慨、时而悲凉的情绪。《丧乱帖》却是另一番景象。它的笔划粗重,起止却颇为分明。笔势急促,结构却疏密有致。有些字迹突然潦草连笔,另有些却显得工稳。这些都明显标志作者的心情抑郁甚至悲愤,但是又在竭力克制这种抑郁。特别是章法上布白基本整饰,字体大小一致,就更冲淡了悲剧的气氛。我们民族的审美胸怀是博大的,它有着兼容并蓄的雍容气度。颜真卿的《祭侄帖》具有的悲壮美与崇高美,深深地震撼无数人的灵魂,但无论如何它终究只能屈居于“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之后,充当“天下行书第二行书”。就像它的作者颜真卿屈居王羲之之下一样。所有这些只能证明:中庸之道和中和之美才是中国书法的基本审美观。这虽然是一个个案,却鲜明体现出中国书法创作和书法审美中体现的中国哲学思想。 我选择这么一个题目,虽然它不是北疆文艺固有,最有鲜明特色的研究对象,但是书法是我们每个人都喜欢的,所以如果国球是乒乓球,国艺就是书法,我相信在座都是喜欢书法的朋友,所以它当然也就北疆文艺固有的组成部分。第二是现在正在提倡深化改革,要高质量的发展,我们文艺创作要高质量发展,艺术要高质量发展,艺术研究要高质量发展,怎么高质量呢?我想有几个方向,一要深入生活,还有一个要有思想的高度、理论的高度,第三是回到传统,哲学是文化最灵验,最高度的总结性的思想,我们去看看我们艺术和传统哲学的有什么关系,我想也是不无意义的。 内蒙古社科院院长,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包银山: 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向文艺工作者发出号召:面对生活之树,我们既要像小鸟一样,在每一个枝丫上跳跃鸣叫,也要像雄鹰一样从高空翱翔俯视。总书记的这一号召十分生动和形象,并蕴含着深刻的理论意涵、创作规律和时代要求。 “小鸟”“雄鹰”说的理论意涵就是马克思主义文化文艺的能动反映论,以及由此决定的“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小鸟机敏活泼、活泼可爱,对它而言,大树上一切都是它采集的细节、生活的乐趣,这里强调的是文艺作品的细节。细节是作品的基石,是作家表达的思想、情感和美学理想的载体,一定意义上说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而要想获得生活的细节,作家、艺术家必须像小鸟一样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艺术的源头活水寻找汲取创作的丰富素材。而雄鹰不一样,它是直面风雨、展翅高飞,翱翔在浩瀚天空中,俯视的不仅是大树,而是大地,是山川、树林、河流,看的是整体、大局、气象,这里强调的是文艺创作应有的格局、视野、思想、理念,就是总书记反复强调的文学艺术家应有的历史感和时代意识。没有雄鹰的格局和视野,小鸟采集的细节可能就变得零零碎碎甚至是七零八落,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作品中的细节绝不是为了细节而细节,当艺术的细节超越了真实生活的细节本身时,细节才有真正的艺术魅力。这就是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而要高于生活就要像雄鹰一般的智慧和视野,要具有整体中把握细节的能力。 “小鸟”“雄鹰”说彰显的艺术规律,应该是多方面的。一是文艺与时代的关系。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反映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而要做到最能反映一个时代的风貌,文艺工作者必须要像小鸟一样采集生活的细节,增强作品的丰富性,敏锐而真实地反映千姿百态的社会生活;而做到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文艺工作者就要像雄鹰一样高空俯视,只有飞得高才能看得远,才有可能冷静思考,并且看见时代大势,其创作的作品才能更好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二是文艺作品的典型人物。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只有创作出典型人物,文艺作品才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而文艺创作典型化就是把丰富多彩的生活现象概括、提炼、提高为鲜明强烈的艺术形象的过程。从这一创作规律来看,文艺创作的典型化也是小鸟和雄鹰的配合而成的过程,文艺工作者既要像小鸟一样采集生活个性、特殊性,也要像雄鹰一样对生活、时代的共性、普遍性成竹在胸;三是创作态度与能力。走入生活、贴近人民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态度,以高于生活的标准来提炼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能力,小鸟和雄鹰彰显着文艺创作中相互区别又密不可分的创作态度和能力这两个要素。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像小鸟一样深入生活、扎根生活,汲取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吃透生活底蕴,反映人民生产生活的伟大实践的喜怒哀乐和真实情感,也要像雄鹰一样体悟生活本质,以超常的阅读生活的能力读懂社会、读透社会,使创作的作品具备视野广度、精神力度和思想深度。 “小鸟”和“雄鹰”说是总书记对我们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的殷切希望和明确要求,也是作家艺术家创作出大作、名作的必由之路。这就要求我们要争做火热生活踏踏实实的采集者,并筑牢艺术理想之根基,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来追求。 具备了小鸟的勤奋和雄鹰的视野成功就有了必然性,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创作者或许拥有小鸟的勤奋和积累,却少了雄鹰的冷静和高深,因而其作品缺乏思想深度而流于一般,而有的只有后者缺少了前者,其作品缺少了生活的细致和灵动而也流于一般,要创作出不一般的优秀作品,必须响应总书记的号召,既要像小鸟一般在生活在大树上跳跃鸣叫,也要像雄鹰一般在时代天空中翱翔俯视,唯有如此,才能创作出不愧于时代、不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
版权所有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机场南辅路5.5公里处
电话:0471-4934352传真:0471-4925404
投稿邮箱:nmgwlwycb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