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 2024-09-19 19:04:09 阅读量:
近日,由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指导,内蒙古文联主办的纪念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十周年暨第二届“北疆文艺”论坛在呼和浩特举办,论坛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共赴北疆之约,聚焦北疆文化建设与新时代文艺共同讨论,康建国、邹赞、王新、赵兴红、张存学、王川、李丽娜、鄢冬、蒋叶、郝青云进行了论坛主题演讲。
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内蒙古艺术学院北疆艺术研究院执行院长葛丽英主持主题演讲
01 康建国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北疆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北疆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北疆文化研究》主编
中国式现代化,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提出的重要论断。我们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提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我们用100年的历程和成功经验证明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让我们创造了伟大的成就。在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进一步提出要做好文明创建工作机制、文化产品供给机制、资源直达基层机制等等,这些都是对文化体制和机制改革的深化,也就是说,我们不只要追求物质的高度发达,也要在文化、文明上追求高度发达。越是物质富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就越强烈,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建立有利于优质文化产品服务不断涌现的体制机制,更好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我们需要创造什么样的文化来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需求呢?试想未来,我们生活在物质高度发达的社会里,但我们的孩子不再过春节,不再吃饺子,不再贴春联,他们喜欢奥特曼、蜘蛛侠,崇拜的是超人、钢铁侠,娱乐节目都是韩式的,漫画都是日式的,内蒙古的餐桌上也没有了奶茶、奶酒、手把肉……这时候我们是否需要思考,这是否实现了我们所追求的理想与目标!在这一场景下,再富足的物质世界,也改变不了精神上的失落,所以只有物质的增加,没有高度发达的精神文化,不是真的现代化,没有中华文化灵魂的现代化,也不是中国式的现代化。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这就要求我们一要坚持优秀,二要秉承创新。创新、创造是文化的生命力,是文化繁荣兴盛的活力源泉,也是文明延绵繁盛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之一,就是创造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是我们的出路,才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功的关键,因此,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加强理论和实践创新,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充分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鼓励思想解放,让一切文化创造力持续迸发。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经济社会取得巨大发展,成为具有民族团结传统的模范自治区,国务院《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就是支持内蒙古发展。所以我们要在文化建设领域做好内蒙古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做好内蒙古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守好祖国北疆,守好建设好家园,增强内蒙古人民的幸福感、满足感。 02 邹赞
新疆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艺评论<新疆大学>基地主任;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二级教授
这是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一个“媒介即讯息”由理论转变为现实的时代,一个“忒修斯之船”式悖论成为现代人普遍困境的时代......数字智能技术推动网络文艺及影视动画升级换代,区块链、云计算、全息投影等新技术新媒介重构着文艺生产、文艺传播与文艺消费的知识图景,一种以人机交互为典型特征的新型文艺生态应运而生。在这样的情势下,文艺评论何为?文艺评论是否依然有效?文艺评论是否足够?如何实现文艺评论在解构基础上的建构潜能?文艺评论何以激发人文学科的想象力?诸如此类追问,成为数智时代文艺评论无法回避的“问题星丛”。 文艺评论在价值属性上要坚持“守正创新”。守正,是指要夯实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就要求系统梳理发掘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轨迹,结合中国现当代文艺实践,阐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论有关“反映论”“典型论”“艺术生产论”“文艺消费论”等关键概念的思想内涵及其对于分析当下中国文艺现象的重要价值。此外要凸显中华文化的主体位置,为讲好中国故事贡献文艺评论力量。创新,是指文艺评论应自觉突破思维定式与话语瓶颈,与风起云涌的时代浪潮同频共振,为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鲜活的文艺视角。文艺评论要关注文艺生产、文艺传播与文艺消费的现代转型,透视诸如“文学边缘化”“艺术终结论”等论调的深层寓意及真正意旨,把准“文化转向”“情感转向”“生态转向”的理论逻辑,关注人工智能、基因工程、遥感技术的发展动态,推进文艺评论的“AI转向”。 文艺评论在精神气度上要“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文艺评论要传播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文艺评论工作者不能局限在封闭自守的状态下自说自话,而是应该积极参与文明交流互鉴的跨文化对话场域,拥有全球视野。一方面,全球化与世界性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洪流,本土性与民族性并不区隔于全球化与世界性之外,它们始终处于一种协商对话的张力状态,任何试图剥离二者关联的努力都是徒劳的。另一方面,本土性与民族性绝不仅仅是凸显特殊性与差异性,它们也同样关注和重视取得共识与融通的可能。 文艺评论在审美趣味上要坚持“道术结合,形神兼备”。既要树立远大理想,又能杜绝纸上谈兵,通过扎实的批评实践锤炼评论个性与品格。文艺评论不是日常的话语交际,它要求评论工作者在遵循文艺审美惯例的基础上,聚焦“文艺与社会”“文艺与生产者”“文艺文本”“文艺与受众”等维度,探察文艺作品的生产机制、文化环境、传播路径与消费状况,分析文艺所承载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职能。也就是说,评论家既要具备家国情怀与历史担当的胸怀气度,也要熟练掌握文艺评论技巧,扮演好文艺“剧中人”与历史“剧作者”的双重角色。 文艺评论在理论话语上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好的文艺评论应该源于生活,是从大众日常中撷取的“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话语,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实主义美学的文本呈现。因此,文艺评论必须警惕各种汹涌而至的西方文论“话语拜物教”。由此,文艺评论要在三个方面持续发力,避免理论的滥用与误用:一是集中优势学术资源梳理归纳中国古典美学与文论关键词,将之放置在现代汉语及现当代文艺思潮的语境下,尝试展开有效的话语现代转型。二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进程,加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体系、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建设;三是以“开眼看世界”的姿态遴选、译介、阐释西方文论经典著作,在交流互鉴中有机借鉴叙事学、符号学、文化研究等理论资源,为推动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赋能增效。 文艺评论在操作方法上要凸显“内外结合”。既反对一味强调文本细读却忽视文化语境的“文本中心主义”,也坚决杜绝脱离文本高谈阔论社会历史的庸俗文艺社会学批评。毋庸置疑,文艺评论的对象是文本,文本是根基、前提和归宿,任何脱离文本的评论都脱离了文艺评论的初衷。与此同时,文本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处于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它始终与经济、政治等社会结构性因素保持深层关联互动。因此,文艺评论要坚持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既要借助理论武器深入文本内部,发掘其间的叙事手法、符号寓意与肌理结构,又要善于观察文本所处的特定语境,分析文本之外的历史与文化。 03 王新
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云南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艺术本身就具有批判精神,尤其是艺术创造,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反思,就是批判。新东西出现,不就是对旧东西的一种最好的批判吗?人类文明需要在批判中,开生面,创新局。黑格尔讲绝对精神在艺术中,通过“正反合”辩证法,从象征主义到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从宗教到艺术再到哲学,这过程就是以批判和创新实现的。范景中讲艺术作为文明最核心的范畴,是文明极为重要的部分,如果文明缺少了艺术,文明基本上无法赋形。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艺术中的批判和创造精神,也是文明生生不息的创新精神的活水源头。因此探究与倡扬艺术的批判精神尤为重要,而艺术内在本身的批判精神。 首先是艺术的外部批判精神。因为从现代主义艺术开始,艺术对人性、对世界的批判精神就非常明显,到当代艺术里面,当代艺术有艺术的社会性转向,不再是博物馆里面的,不再是画家画室里的一种创造,更多地强调对生活的介入,对阶级、种族、性别身份中权力关系、权力宰制的批判。艺术内部的批判,则有以下几方面:其一,艺术流派之间的批判。中国艺术史上,像江南的董巨画派,跟以荆关、范李为首的北方画派,双峰并峙,风格迥异。董巨画派烟雨迷茫,江南淡远,以披麻皴为主,北方画派以土石为主,雨点皴、卷云皴,厚重雄伟,一种求势力,一个讲远韵。这种批判可以是不同时代的、纵向的,也可以是同一个时代的、横向的。西方艺术中浪漫主义对学院派新古典主义的批判,德拉克洛瓦和安格尔之争,就是横向意义上的批判。其二,今人对古人的批判。艺术要发展,艺术总是要书写新的东西,艺术史总是通过扬弃,而不是抛弃,在对古人的批判中,与古为新,进行对话创新。 比如元代赵孟頫提倡古意论,认为南宋绘画太刻露,所批判的就是南宋的艺术传统,提倡回到北宋的艺术传统,甚至更前的晋唐传统。他领导的元代画坛的绘画风格基本上没有南宋绘画风格的影子,元代的艺术比较柔润,画面中没有斧劈皴的凌厉与暴露,用笔多以披麻皴为主。其三,今我对昔我的批判,即今天之我对过去之我的批判,这是从艺术家个体本身的创造角度来讲的。毕加索便是最好的例子,当自己的一种艺术风格流行开来,成为风尚之后,他便开始创造一种新的风格。毕加索从蓝色时期到玫瑰色(粉色)时期,到后面的立体主义时期,再到综合立体主义时期等,就是今我对昔我的批判。 其四,媒介之间的批判,即一种媒介对另外一种媒介的艺术批判。随着媒介更换,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必然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批判与新变自在其中。从架上绘画到非架上绘画,如摄影,是一种批判,摄影发明对具象绘画影响巨大,绘画传统写实功能受到挑战,抽象绘画由此出现。从摄影到电影,又是一种批判。电影其实是对其他媒介的综合和批判之后出现的一种新艺术形态。电影既包含绘画、摄影元素,又有音乐、舞蹈元素,还有文学、戏剧,电影将各种元素组合融创,所形成的时空观非常独特,与传统造型艺术判然有别。电影出现后,原来造型艺术进化论式的线性时间观发生变化,电影既可以是文学的线性时间,也可以形成循环时间,还可以是交错时间。电影,就是一种媒介对另外媒介批判的典型案例。 其五,对艺术的体制“艺术界”批判,即对艺术品生产、传播、消费、反馈诸多环节及其惯习像网一样密织的艺术界体制进行批判。博伊斯的《给卡塞尔的七千棵橡树》,既批判了艺术审美自律的经典定义,“艺术必须介入生活”,又批判了精英艺术的专业天才观,“人人都是艺术家”,可谓当代艺术精神的精义展现。 其六,艺术史学史的批判精神。艺术史学史实际上是对艺术的各种门类进行深入研究的学术史的反思和批判,比如我们说的形式分析的学派,不关注主题,只注重作品的形式要素,尤其是造型艺术。艺术的内部本体研究到后来的外部研究,如马克思主义研究,女性主义研究等等很多的学术流派,这些流派其实每一个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自己的局限性,这种研究里面也充满深刻的批判精神,好的艺术研究和艺术批评都是一种艺术创造。归根结底,艺术的自由精神是所有批判的最核心的源头。批判其实是对边界的一种超越,包括对某一个流派、一个时代、一种风格、一个视野的边界超越,任何边界都是有限的,带有束缚性的。 04 赵兴红
中国作协创联部综合处处长、文学评论家
新时代以来广大内蒙古文艺工作者继承和发扬民族团结民族进步的光荣传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感召和鼓舞下不断开拓创新,推出了大量优秀的文艺作品,让这里成为一片文学艺术的沃土,成为中国文艺版途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中国作协从2019年开始实施内蒙古文学帮扶计划,在顺利完成第一个三年计划之后,2023年中国作协创联部作为总体协调部门,又拟定了《文润北疆内蒙古文学创作帮扶合作三年计划》,我有幸参与其中。创联部联合社联部、外联部、网络文学中心、鲁迅文学院、民族文学杂志社、作家出版社等单位,通过一系列具体针对性的举措,助力内蒙古培养文学人才,开展主题创作,促进文学交流,不断提高文学工作质量。 作为今年文润北疆的重点项目进行推进的是由中国作协实施在内蒙古建立中国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经过上报中国作协党组已于今年7月份分别在内蒙古兴安盟、巴彦淖尔临河区两个实践点顺利挂牌。中国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的建立,是围绕打响北疆文化品牌,积极响应时代需求,回应公众期待,培育文学人才的积极探索。 建立新时代文学实践点,是中国作家协会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改革创新文学工作的重要举措和最新成果。为更好地帮助作家拓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渠道,进一步完善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方式,引领激励作家贴近时代、服务社会,回报人民,中国作家协会陆续推出和建立一批中国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为广大作家深入生活、搭建文学创作平台,为作家面向社会、面向基层开展文学服务提供重要载体。 在这样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作家如何重建文学与现实的联系,在我们的中国乡村全部实现了脱贫之后,如何以文学的方式助推乡村振兴,触摸时代的脉搏,是作家和文艺工作者都要思考和探索的课题。广大作家秉持新时代的文学理想,只有向生活学习,拜人民为师,才能感受到充盈在天地之间的真善美,感受到文学赋予人间和草木万物的情意,才能更生动地讲述我们真真切切感受到的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所以,我们要健全常下基层、常在基层的长效机制,不仅身要沉下去,而且情要融进去,真正吃透生活的底蕴,汲取创作的营养,我们要改进深入生活的方法,提高深入生活的质量,挖掘更有价值的文学艺术原始材料,咀嚼消化凝练提升,使创作出来的文学形象更加典型,更有代表性,更有艺术感染力和吸引力。 05 张存学
甘肃省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原主任
从人类发展的角度说,近代不断地在解放人的思想,或者是人的精神世界,并推动社会发展,使得工业革命、信息革命,接踵而来,与此同时,全球化不断改变着世界和人的面貌,并通过通约方式,将人的意识规范,范式化、同一化。 全球化的基石是形而上学,形而上学决定了全球化的本质,并在根基作为全球化的发动机,而不断提供力量,这种力量是惯性的、水到渠成的,全球化至今还在剧烈地运动,不断地一波接一波地冲击和覆盖着实践。形而上学滚滚向前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以形而上学为推动力的技术覆盖,正以势不可当的力量继续向全球蔓延,可以说依然强大地向纵深处、向更广阔的领域发展,它每一天以变化的形式带领人们向前,走向未来,而这个未来的内在性是未知的,不明的。形而上学实际上仍在价值领域起了巨大的作用,他的退场似乎是不可能的,正因为这个原因,思想界、学术界,附庸于其上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这就是现代性,一方面它已经在思想那里,终结了形而上学,另外一方面它又被后形而上学,相伴着、混合着,这两方面合起来成为现代性。因此,在当代现代性就是反思形而上学,但又有形而上学的一种现实。 我们中国自新文化运动以后,其实是在接受形而上学,新文化运动接受西方文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全方位的过程,从衣食住行到国家机构设置,到学校规制,再到教育内容,乃至于汉语节奏都在西方化,更重要的是人们的思维方式不再是纯汉语的,不再是从仁义礼智信的圣言说,道理说,而逐渐地变成了异议性的逻辑说、价值说。思维模式从道理模式置换成了概念推理模式,也就是意识模式,概念推理模式就是形而上学化的思维模式,思维意味着有维度的思维,是从理念到理念的思维。它思维的过程一开始就奔着某种理念而思维,或参考借用某种理念来思维,它离不开理论、参考资料等,离开了这些就不会思维,就不会说话,这种思维模式不是直接对物的,是理念的空悬,是理念的打转。 从全球化的角度来说,中国新文化运动其实是全球化的一个杠杆,中国的全球化事实上是从“五四运动”就开始了。全球化并不是从近几十年开始的,严格说它是自工业革命以后就开始了,它在本质上是形而上学的外显,同时形而上学,又是它内在的发动机,全球化就是形而上学化。中国人经过百年的思维训练,已经是意识化的思维方式,乃至于我们所有的言说,基本上基于这个基础。 中国文学被建构成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它的发展过程必然要受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同时文学以人的生命为出发点,它遵从文学的规律而抒写人的命运。而这种抒写必然要与现代性相连接。这里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谈的民族性文学,是以汉语创作和呈现的民族文学言进行创作的文学。在汉语语境中的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其实就是汉语的新文化运动,以汉语为中心,向别的语种中的波及,随后的改革开放和全球化蔓延都是这样的格局。都是以汉语为主进行主动吸纳的被动式接受的。少数民族文学与现代性联系是两个方面的,一方面是随着中国接受国外文化的同时,少数民族在文化上也在接受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少数民族为了逐渐适应全球化的要求,不得不首先接受汉语文化的影响,通过汉语文化间接接受国外文化,这种逐层影响的现象是比较广泛的,这种接受是漫长的,不知不觉的,在这种接受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原有的思维方式,思想的方式,认知事物的方式逐渐被改变,原有的人与神之间的关系被淡化了,人被留了下来。
版权所有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机场南辅路5.5公里处
电话:0471-4934352传真:0471-4925404
投稿邮箱:nmgwlwycb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