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 2024-09-20 15:40:17 阅读量:
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内蒙古艺术学院北疆艺术研究院执行院长葛丽英主持主题演讲
近日,由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指导,内蒙古文联主办的纪念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十周年暨第二届“北疆文艺”论坛在呼和浩特举办,论坛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共赴北疆之约,聚焦北疆文化建设与新时代文艺共同讨论,康建国、邹赞、王新、赵兴红、张存学、王川、李丽娜、鄢冬、蒋叶、郝青云进行了论坛主题演讲。
王 川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
今天,不包含摄影的生活几乎是无法想象的。摄影已经全面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方面这意味着它的无限扩张和空前繁荣。然而换个角度,这种繁荣如果被视为其坠入凡尘的强力佐证亦无不可。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评价结论出自相同的原因,两种情况也是同步发生。这是摄影的宿命。
摄影真正的厉害之处在于它已经完成了对人类观看的塑造,通过摄影去完成观看,已成习惯已成刚需。而摄影也由此获得了迅疾发展的持续动力。只要看看照相机这种东西在过去百年间的发展迭代,就可知道为了这个观看我们是如何无所不用其极的。
2010年的山西代县,深山中的赵杲观尚在修葺。在那里除了零星游人在拍照,真正惊到我的是照壁上的大幅面喷绘。承载着劣质的影像它坦成为这个场域的一部分。这是摄影扩张的又一个结果,一个不包含摄影图像的世界日渐稀有。由图像媒介所构成的“中间层”横亘于我们与现实之间,愈发厚重。面对它或身处其中我们常常以为我们触碰到了现实,看见了真相。然而在这里我们更多遇到的是图像、文本和空间的同构和共谋。
早在1965年Joseph Kosuth就以著名的《一把和三把椅子》将这种关系和它的必然性呈现世人。而另一位著名艺术家Anishi Kapoor 在中央美院的演讲中则明确提出“正确的命名”和“放置在正确的位置”一直是其创作思考的重要内容。我想,他们都是把握和处理这种复杂关系的行家里手。
在摄影圈中尝有一种凡尔赛,通常是说“我们不会说话,我们想说的都在照片里”。对此我不认同。尤其是当这种话出自名家前辈之口。更准确的说我不认同的是这种话术,因为它暗示了一种语言文字能力和艺术创作水准、视觉艺术与文本之间的对立,也片面放大了摄影图像的独立性。摄影并非万能,有短板有边界。在很多情况下,它先天的歧义属性决定了摄影需要文本限定和空间承载这样的援手。对照片的观看也就无法仅停留在视觉网膜层面。图图、图文在特定空间中的并置会瞬间激活一种互文关系,这对于摄影图像的观看阅读将会给出一定的引导和约束从而为意义的达成提供保障。然而结果却仍然不尽人意,原因是这个结果最终完成于观看者的思维与认知之中。
这种肉眼可见的复杂性原本就是摄影的底色。而定义出这种底色的是其基本原理和工作方式。作为一种超级矛盾复合体,摄影既具备客观、拟真、精确等特征,但在面对主观、虚假、模糊这样的诘责时却也无言以对。围绕摄影的一切远没有看上去那样简单,更不要被那些便捷的按键所迷惑。JEFF WALL当年所说的“我感兴趣的是,我们现在仍然在探讨摄影的复杂性”言犹在耳,这种探讨路还很长。
摄影至今已经185年,据说今天世界上拍照片的人多达9亿,而其中称得上爱好者的就有3亿,重症发烧友3000万,其中肯定包含以此谋生的职业摄影师若干。与之相对的,世界语诞生至今凡137年,据说现有精通者有160万,作为第二语言的使用者在200-2000万人,而以其作为母语的大致有2000人。数字并不重要,历史的幽默之处在于这两个同样发轫于19世纪的新事物中当真产生了一个真正的世界性语言,只不过它的名字是摄影。
李丽娜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舞台艺术委员会委员、
山东艺术学院教授
中华文明拥有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艺术魅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构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体系,中华文明精神标识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精神底色,是加快构建我们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依据。
首先,“科艺融合之美”,是当代文化艺术发展的重要趋势。在互联网技术发展背景下,探寻科技与艺术耦合路径引领艺术创作,如 ChatGPT、Sora 等使科技创意转化和精品打造成为现实,为文艺发展提供新媒介和路径,助力传承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舞台科技为艺术创作提供新可能,激发创新思维,如舞蹈领域的“具身美学”审美重构,像《只此青绿》《咏春》《水下洛神》等作品,通过科技与舞蹈结合实现舞台表演模式突破和科技美学重塑。舞台科技作为新兴艺术表达手段,突破了传统舞台的表达方式,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激发了艺术家的创新思维。在科技与艺术交汇领域,使我们看到更多科技创意驱动下精神标识图景的艺术创作。在舞蹈领域,“具身美学”的审美重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戏曲院团开始青睐数字智慧舞台,利用VR、AR全息投影等技术,营造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通过调动观众的情感与认知,营造在场的沉浸感,这正符合戏曲以情带景,以景深情的意境追求,将观众带入戏境,实现情感与意境的共鸣。
其次,铸就文化自信,在科艺赋能回溯文化技艺,强化身份认知。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深沉、最基本、最持久的力量,它源自对中华文明的深刻理解和自豪。如今身为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感和文化自觉意识,不仅体现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上,还体现在通过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回溯到文化的根源,将历久弥新的文化记忆,以动态交互的形式进行激活,重新发现和解读传统文化的深层含义和价值中。这种回溯不仅是对过去的尊重和回报,也是对未来的启示和引导。最后,讲好中国故事在“集体记忆”中,铸牢共同体意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认为,集体记忆是一个特定社会群体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可以使个体获得相应的生存归属与民族文化认同。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藏在源远流长的中国故事领域里,贯穿在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中,是中华民族有序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文化自信的根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生动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用艺术讲好中国故事,在集体记忆中获得身份归属与文化认同。在精神标识中明晰中国思想和精神文化,不断推动中华民族的交融发展,推进中华文化体系的深入人心,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精神文化力量。
鄢 冬
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
蒋 叶
黑龙江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一、新媒介·新视野——探索北疆文艺新路径
短视频已经成为当下最流行的传播方式之一,对于乡村文化的传播和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从三农短视频探索乡村文艺、文化振兴新路径。
二、三农短视频的现代性表征
三农短视频的主题主要分为乡村生活、乡村自然景观、农业活动三类,这些主题能够展示农民的日常生活和乡村的自然美景,满足农业、农民和农村渴望被关注的心理愿望。三农短视频以日常叙事为主,风格自然流畅。通过地方方言、少数民族语言、服饰以及自然景观等叙事符号,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题材集合,突出乡村短视频自然和真实的特点。重塑了新农人和新农村的形象,淡化了贫穷知识匮乏的农民形象,转而构建出活力、积极、勤劳、思辨、敢于创新的新农人形象。短视频的传播场域已经逐渐从传统的社区向广阔的互联网空间转移,给予民族特色文化的演述更为自由和广阔的空间。同时,演述主体和受众产生了身份的交错和互换,形成了特色文化演绎互动的关系。
三、三农短视频的多重价值特征
文化价值:三农短视频能够打破文化传承和传播的局限性,以具象化的形式重新演绎乡村地区传统文艺与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激活地方文化动力与民族文化自信。
经济价值:三农短视频为农民提供了增收致富的新途径,如通过直播销售农产品等。
生态价值:乡村美好的自然景观为短视频的拍摄提供了天然的素材,同时短视频的传播也促进了乡村生态的保护和发展。
社会价值:三农短视频加快了农村与城市之间的交往交流,吸引了各行各业的人才回流到农村,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郝青云
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
北疆,作为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内涵的地域概念,自古以来便是游牧民族与中原文化交流的重要区域。其广义上涵盖北方、正北、东北、西北等广阔地域,狭义上则指各朝各代北部边境地区,始终与中央政权相对应。随着疆域的变化,纪行文学中文本作者的身份类型、文体形式也在发生渐变。
先秦时期,北疆概念尚未明确,但《山海经》与《穆天子传》等文献已初步触及北部地区。春秋战国时,诸侯国各自拥有北部边境,留下诸多相关记载。秦汉时期,随着游历者的增多,如司马迁等人的行迹,北疆纪行文学开始萌芽。史传如《匈奴列传》、《西域传》等,记录了大量北方游牧民族的信息,成为了解当时北疆的重要资料。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与中原文化大融合,北疆界限南移。此时,高僧传记、佛教著作以及南北迁徙文人的诗赋文章等,共同构成了北疆纪行文学的新篇章。隋唐之后,疆域巩固,北疆纪行文学愈发繁荣。初唐至晚唐,文人、僧侣的游记、笔记如《大唐西域记》等,记录了西域及蒙古高原、东北等地的风光与民俗。
辽宋金元时期,北方民族建立政权,南下过程中留下大量纪行文献。金代女真人溯源东北,留下《鸭江行部制》等作品。元代疆域扩大,北疆成为腹地,纪行文学呈现新特点。明朝疆域变化,蒙古回撤至蒙古高原,此时纪行文学如《北征路》等,主要记录东北及蒙古与明朝的往来。清朝疆域进一步统一扩大,奠定现代中国格局。此时,北疆纪行文学如《行旅日记》等,详细记录了从北京至新疆的沿途风光与民俗。随着疆域的变化和作者身份的转变,北疆纪行文学的文本形式与内涵也在不断演变。从边塞到边疆,防御性概念逐渐转变为治理概念,北疆成为一个地区而非关口、防线。
在现代,北疆纪行文学仍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了解历史、感受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宣传北疆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载体。然而,在宣传北疆文化的同时,我们也要尊重和保留各地区的独特文化和精神内涵,避免过度泛化北疆概念。作为北疆宣传北疆文化建设,我们实际上就是要和全中国同步,这个时候创作主体的责任意识也发生了变化,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聚合的过程,从创作主体发生变化,还有我们到边疆去的人的身份、角色,以及稳边、戍边的这种使命,北疆的这个地区的优秀民族文化也将成为中华灿烂文化的一部分。
版权所有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机场南辅路5.5公里处
电话:0471-4934352传真:0471-4925404
投稿邮箱:nmgwlwycb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