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评论家协会 2023-09-22 11:28:00 阅读量:
开栏语
北疆文化
编者按:
为认真贯彻落实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关于打造“北疆文化”品牌的指示精神,推动“北疆文化”建设见行见效,内蒙古文联决定举办“北疆文艺论坛”。本栏目围绕“北疆文艺论坛”的举办,组织区内外文艺理论家、评论家围绕“北疆文化”开展学理性研究和阐释,力求为各艺术门类创作实践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本期推送《浅析共有精神家园理念下内蒙古文艺实践的特点》
浅析共有精神家园理念下内蒙古文艺
实践的
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
土默特左旗文联主席
张志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项工作都要往实里抓、往细里做,要有形、有感、有效。”新时代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必须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中,以中华优秀文化为土壤,融汇中华各民族共有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等形成的一种集体的精神情感体系。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奋发进取的精神动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对于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文艺是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是民族精神的引擎。优秀的文艺作品可以以其独特的感染力和号召力,激发情感共鸣,凝聚奋进力量,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内蒙古的文艺实践在构筑共有精神家园理念下,呈现出新特点,焕发出新活力,展现出新气象。
一、从创作视野来看,更加注重共同体意识,在展现中国气度上赋予新思考
文艺是表达民族情感、培育民族意识的生动文本,也是构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共有精神家园的便捷路径。内蒙古各族人民在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将自身独特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密码汇聚于中华文化的主流主脉,共同塑造和表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新时代内蒙古文艺工作者在文艺创作中,坚持尊重、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文化交融、创新,积极构筑共建共有共享的中华民族精神家园。
一方面,内蒙古文艺工作者通过参与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内蒙古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等多项工程项目,以及“文学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论坛”、“中华民族一家亲”全国摄影展、中华戏曲名家名段演唱会等主题活动,拓宽了创作视野,他们更加注重思考、记录和展现内蒙古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中的作为,创作出了中国画百米长卷《万里绿色长城图》《万马奔腾图》、话剧《国家的孩子》、电视剧《国家的孩子》、电影《海林都》《红色之子单刀赴会》、古典舞《红山玉龙谣》等作品,这些作品承载者内蒙古各族儿女心向中华的赤诚,熔铸着爱党爱国、民族团结的理念和深厚的家国情怀,描绘出新时代新征程内蒙古奔腾的气象,展现着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有形有感有效。
另一方面,内蒙古文艺工作者在深耕草原沃土、审视自我的同时,也将视野拓展到整个中华民族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报告文学《毛乌素绿色传奇》《库布其与世界》直击世界荒漠化治理,探讨中国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重大课题。长篇散文《人类笔记》探索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思考人类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宏大命题。散文集《隐于辽阔的时光》回望游牧文化对于当今生态保护的意义和价值,探索古老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发展。这些作品蕴含着文艺工作者对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的体察和思辨,作品将中国放置在世界大环境中去思考,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的基础上,在讲好中国故事、内蒙古故事的前提下,展现着中华民族的时代担当,向世界传递着中国声音和中国智慧,展现着中国精神与中国气度,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成为新时代内蒙古文艺创作实践的新内涵。
二、从创作主题来看,更加注重精神引领,在增强文化认同上展现新作为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最基本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是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关键所在,只有实现了文化认同,才能使各民族在情感上产生认同并形成共同的文化心理基础,才能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内蒙古是最早建立党组织的民族地区。草原儿女心向党是内蒙古的光荣传统。这片书写了“最好牧场为航天”“三千孤儿入内蒙”“克服困难捐粮畜”“各族人民建包钢”等民族团结历史佳话,创造了新中国民族工作史上众多“第一”和宝贵经验的热土,涌动着内蒙古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激发着内蒙古文艺创作的热情热望。
内蒙古文艺工作者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把文艺创作融入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用文艺作品记录内蒙古的建设和发展历程,表现内蒙古各族儿女的生产生活状态,书写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展现内蒙古各族人民爱国爱家、团结奋进的精神面貌。舞剧《浪漫草原》、舞蹈《爷爷们》展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内蒙古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报告文学《让世界看见》以脱贫攻坚为主题,蒙古族刺绣扶贫为线索,展现了白晶莹带领农牧民妇女发展蒙古族刺绣产业的脱贫过程和奋斗精神。话剧《红手印》同样讲了脱贫攻坚故事。《草原四季——亮丽北疆美术作品展》《大力弘扬蒙古马精神——助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书画展》记录着内蒙古生态建设和脱贫攻坚和的铿锵脚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凝练和充分凸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核。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才能使共有精神家园彰显时代精神、民族特色和中国风格,小说《那红红的萨日朗》很好地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中的小姐妹是内蒙古各族人们的共同历史记忆,文艺工作者深入挖掘其时代精神,从而见微知著,以此展现中华民族的整体精神面貌、精神风格和精神气质。
上述文艺作品奔流着新时代踔厉奋发的血液、激发着人们不断前行的力量,承载着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开拓进取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共识,成为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的重要载体。这些作品中因其所体现的民族特征、地域特征和文化特色,犹如中华文化根脉上的一片枝叶,生动讲述着中国故事的内蒙古篇章。而且,通过丰富的创作主题向受众展现的不再是孤立静止的民族个体形象,而是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下的多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景象跃然而出、清晰温暖。同时,主题文艺创作也因其时代内涵、思想内容、道德取向、价值追求和审美判断,激发着受众的情感共鸣,引领着社会风尚,回答着时代课题,守护着人们的心灵和精神家园,汇聚着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精神力量,促进了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增进了中华文化认同。
三、从文艺精品来看,更加注重文化传承,在立心培根铸魂上体现新担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石,其中蕴含着崇仁爱、守诚信、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理念、人文价值和道德规范,以及自强不息、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内蒙古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结合新时代要求,准确把握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精神实质、内涵意义和核心特质,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己任,打造了一批思想精神、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新时代文艺精品。舞剧《骑兵》讲述了蒙古族青年朝鲁在历史关头,将个人选择与民族选择紧密相连,成长为一名勇敢无畏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骑兵战士的故事,是一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好作品。作品中朝鲁在领到军装时,反复擦拭军帽上的红星,用袖子擦去地上的灰尘,才将军装轻轻放下的舞蹈动作,用无声的语言让观众内心升腾起对为中国解放事业奋勇搏杀的革命先烈,对英勇无畏、忠诚为国的骑兵精神的深深敬意。舞蹈《马铃摇响幸福歌》展现了草原儿女在党的光辉照耀下,守望相助、团结奋斗,追求美好生活的图景。
内蒙古文艺工作者立足内蒙古独特的人文资源优势,深入挖掘和有效运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人文故事,用文学艺术的形式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生动活泼、有理有力的阐释,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根据发生在内蒙古三角山边防连的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守望相思树》讲述了军嫂在丈夫为救落水战士牺牲后,与连队官兵一起戍守边防的故事,赞扬了边防军人及军属无私奉献、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怀。纪实文学《汉鼎之光——全国脱贫攻坚模范武汉鼎纪事》记述了武汉鼎积极响应中央脱贫攻坚号召,长期驻村推广农牧新品种新技术帮助村民致富,用实际行动诠释共产党人的忠诚与担当的感人事迹。
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是文艺精品的遵循,上述这些文艺精品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赞颂内蒙古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历史的伟大变革,褒扬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人民幸福而奋斗拼搏的劳动者,抒写内蒙古人民的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展现新时代内蒙古的精神气象。帮助人们提升思想认识、文化修养、审美水准、道德水平,激励人们永葆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和进取精神。
四、从文艺活动来看,更加注重教育引导,在塑造内蒙古形象上贡献新力量
在悠扬的马头琴声中,《内蒙古印象》摄影展于今年4月1日在中央美术馆开展。这次摄影展展示了内蒙古壮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人文景观、绚丽的民族风情、现代的城市气息和幸福的生活图景,生动反映了内蒙古各族人们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努力完成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火热实践,真切表达对伟大的党、伟大祖国、伟大时代的深情礼赞,全面展示内蒙古壮美和美善美、可信可亲可爱的新时代形象。
内蒙古文艺工作者积极参与“送欢乐下基层”“到人民中去”“向人民汇报”“文化进万家”“我们的中国梦”“永远的春天”“内蒙古儿女心向党”“红色百年内蒙古”等为主题文艺志愿服务活动以及“我们的美好生活”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项目,在活动中,立足内蒙古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人文故事展开创作和展演。通过剪纸、书法、国画、诗词等文艺形式传播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充分发挥文学艺术启迪心智、温润心灵、引领风尚的作用,通过形式多样的传播渠道和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领群众、服务群众,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同时,文艺工作者还深度参与中蒙博览会、内蒙古草原文化节、内蒙古民歌大会等自治区重大文化活动,以及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全国少数民族文艺论坛、中国华北摄影艺术展、中国华北五省区市舞蹈大赛、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史诗与祝赞词大会等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艺活动,用文艺的形式讲述全区各民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团结奋斗的故事,树立内蒙古团结奋进、开放包容、热情奔放、豪爽豁达的良好形象。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挈一领。”新时代内蒙古的文艺实践必须致力于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内蒙古广大文艺工作者将积极承担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和重大责任,扎根北疆热土,创作精品力作,当好中华文化、中华文明、中国精神的传承者、书写者和传播者,为推动内蒙古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强劲的价值引导力和精神推动力,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贡献出文艺的力量。
版权所有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机场南辅路5.5公里处
电话:0471-4934352传真:0471-4925404
投稿邮箱:nmgwlwycb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