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评论家协会 2023-09-19 10:43:22 阅读量:
开栏语
北疆文化
编者按:
为认真贯彻落实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关于打造“北疆文化”品牌的指示精神,推动“北疆文化”建设见行见效,内蒙古文联决定举办“北疆文艺论坛”。本栏目围绕“北疆文艺论坛”的举办,组织区内外文艺理论家、评论家围绕“北疆文化”开展学理性研究和阐释,力求为各艺术门类创作实践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内蒙古文艺的红色基因及其继承与弘扬
本期推送《内蒙古文艺的红色基因及其继承与弘扬 ——以美术为中心》
内蒙古艺术学院教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华全国美学学会会员
王鹏瑞
内蒙古自治区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的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文艺,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具有红色基因。70余年来,内蒙古的文艺创作(本文主要以美术创作为中心),正是在对红色基因的继承和弘扬中繁荣发展的。今天,在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百年历史、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时间节点,回顾和总结内蒙古文艺(美术创作)的红色基因及其继承与弘扬,具有特别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内蒙古文艺的红色基因
中国共产党从她诞生的那天起,就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地区的工作。1923年,李大钊、邓中夏等中共早期领导人在北京蒙藏学校向蒙古族进步青年传播马列主义,指引他们投身革命。次年在北京蒙藏学校诞生了中国第一个蒙古族中共党支部。1925年,在李大钊的指示下,担任中共察哈尔工委书记的多松年主持创办了中国第一份蒙古族革命刊物《蒙古农民》,并在张家口出版。该刊封面设计、创刊号的发刊词中刊登的两幅人物插图,这应该是现代内蒙古地区革命美术的先声。1940年冬至1941年春,陕甘宁边区政府民族委员会和延安蒙古文化促进会组织赴绥远、内蒙古一带考察文化艺术和社会生活。1945年11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成立。1946年元旦,由从延安来的剧作家周戈创作、内蒙古军政学院师生演出的革命歌剧《血案》,在军政学院元旦晚会上首演,获得极大成功。春节时,《血案》在军政学院运动场再度演出,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主席乌兰夫及其他党政领导同师生、市民们一同观看演出。演出结束后,乌兰夫激动地说:“什么叫内蒙古文化?这就是内蒙古文化!民族的形式,革命的内容。”革命歌剧《血案》表现抗日战争胜利后,绥远地区的国民党军队为扩充反共力量,抢先收编伪蒙疆军队。原伪蒙疆军队士兵巴根不堪忍受民族歧视和压迫,在八路军的帮助下毅然加入革命队伍,走上民族解放的道路。后来该剧又深入察哈尔牧区多次演出,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一些蒙古族青年看了演出后纷纷报名参加解放军,投身革命。1946年4月,在解放战争的炮火声中,内蒙古文工团在张家口成立,由华北联大和延安来的尹瘦石、张凡夫、张绍柯等成为文工团美术组的第一批成员。其后,在党组织领导下,文工团深入农村牧区为人民群众演出,展览解放区的木刻、年画及时事照片,宣传党的民族政策,配合内蒙古地区的人民解放战争、土地改革,为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积极进行宣传鼓动。1947年,标志着内蒙古自治区成立的“五一”大会在王爷庙(今乌兰浩特)召开,尹瘦石为大会绘制了毛主席、朱德等伟人像及大型宣传画,超鲁设计了内蒙古自治政府的旗帜图案。1949年9月,文工团进京参加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文艺演出,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1948年4月,在内蒙古党委的直接领导下,《内蒙画报》在王爷庙创刊。画报遵照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配合具体的革命任务,推动农村牧区的生产、支前、劳军和优属,并及时介绍生产经验、卫生防疫等知识,受到广大农牧民的欢迎,也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大众美术的摇篮。
1957年,第一支乌兰牧骑宣传队在内蒙古苏尼特右旗诞生。随后这支草原上的“红色嫩芽”迅速成长,在内蒙古草原遍地开花,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文艺的一面旗帜。60多年来,内蒙古的广大乌兰牧骑队员迎风雪,冒寒暑,以蓝天为幕布,以大地为舞台,深入农村牧区等基层为人民群众演出、服务,“为广大农牧民送去了欢乐和文明,传递了党的声音和关怀”,为丰富农村牧区的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由衷欢迎,也受到毛主席、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多次接见和高度评价。
所以,无论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前后老一辈文艺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开展的一系列革命文艺活动,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乌兰牧骑,这些红色基因、革命传统,都是内蒙古文艺得以繁荣发展的巨大精神财富和不竭动力,我们应该继承、发扬、光大之。
二、建国以来内蒙古美术创作对红色基因的继承和弘扬
新中国成立后,内蒙的广大文艺工作者继承革命传统,赓续红色基因,创作了大量思想健康,艺术精湛的表现内蒙古革命历史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优秀作品,为内蒙古的文化建设和我国的民族文艺事业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拿美术为例,建国之初,国家号召开展新年画创作,内蒙古美术工作者积极响应,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创作了大量歌颂共产党,歌颂新中国,歌颂人民领袖,表现社会主义建设和新生活的新年画,受到广大农牧民群众和基层市民的欢迎。其中比较优秀的作品有尹瘦石《劳模会见毛主席》《打狼保畜》《暴风雪》、乌力吉图《人人敬爱毛主席》《为人民服务》《丰收不忘国家》、乌勒《建政权 选好人》《冬季采伐忙》、超鲁《四季生产图》、乌恩与官布合作《抱上胖娃娃感谢毛主席》、官布的《四季颂》、桑吉雅《牛羊兴旺》、旺亲《奖励的牛》、邢琏《夫妻识字》《爱国公约好》、文浩《热烈欢迎中央慰问团来内蒙古》、张光璧《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魏泉深的《水闸》等。新年画作为宣传党的丰功伟绩、歌颂新生活、引导人民群众积极健康生活的工具,在改造旧形式和塑造新形象方面产生了作用,旧年画中的“封建迷信”逐渐被新社会的人物和事迹所代替。内蒙古的新年画一方面和全国一样,在题材内容上歌颂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新生活,另一方面也有自己鲜明的草原特色和民族特色:在题材内容方面,如民族团结、畜牧业生产等;在绘画风格和形式语言上,内蒙古的画家既没有明清以来我国三大民间年画产地的传统,也没有上海等地月份牌画的影响,他们大多采用中国画以线造型的形式,平涂色彩,有些结合了水彩画的写实表现技法,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作品大多感情真挚,表达直接,朴实亲切,洋溢着积极健康的气息。今天看来,虽然有些作品在艺术表现上还不够成熟,但也确实产生了许多富有时代气息和草原特色的优秀之作。其中《劳模会见毛主席》《人人敬爱毛主席》《建政权 选好人》《抱上胖娃娃感谢毛主席》《牛羊兴旺》《奖励的牛》《四季生产图》等分别获得文化部颁发的新年画创作奖。1953年,内蒙古的年画创作在华北局宣传部召开的华北地区年画创作会议上受到表扬。内蒙古的新年画创作热潮一直持续到六十年代中期,1966年新年伊始,由全国美协和华北五省区联合主办的“华北地区年画、版画展览”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内蒙古的作品占了一个展厅,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
60年代初,内蒙古首次组织专题创作大型内蒙古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美术家们重温红色历史,还原真实情景,创作了一些比较优秀的革命历史画,如官布的油画《革命洪浪漫草原》、乌力吉图的油画《百灵庙兵变》、金高的油画《毛主席在延安接见蒙古族青年》,妥木斯的油画《送情报》等。“文革”结束后,随着“四人帮”的倒台和拨乱反正的进行,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新一轮革命历史美术创作的高潮。其题材内容主要是表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和共产党的光辉历史。内蒙古的美术工作者创作了一批表现共产党在内蒙古地区开展革命斗争的作品。及至新世纪初,涌现出许多优秀作品。如官布的油画《黎明》、妥木斯的油画《王若飞和三毛》《奔向延安》《送别延安》、乌力吉图的油画《亲人》、王延青的油画《茫茫雪原》《黎明前》、蔡树本的油画《大青山游击队》、思沁的中国画《关怀》和孟喜元的中国画《心向延安》《青山情》以及文浩的雕塑《王若飞》、金中全与熊一然的版画《王若飞》等。2010年,内蒙古启动“重大历史文化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历时三年共完成百余件作品,其中比较优秀的革命历史题材作品有王延青的油画《李大钊在蒙藏学校》、燕杰的油画《大青山烽火》、侯德的油画《五一大会》、董从民的油画《百灵庙起义》、胡日查等的油画《独贵龙运动》、砂金等的油画《蒙古骑兵参加国庆阅兵》、张鹏的版画《蒙古青年奔赴延安》、王济达等的雕塑《李裕智就义》,以及油画《绥远和平解放》《草原儿女支援抗美援朝》《郭道甫与蒙旗师范》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关心内蒙古的发展建设,在党代会和人大会议上,总书记多次参加内蒙古代表团的讨论。2017年,总书记又给乌兰牧骑队员回信,对乌兰牧骑精神进一步肯定,勉励乌兰牧骑在新时代要大力弘扬优良传统,扎根生活沃土,服务人民群众,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这些都给内蒙古广大文艺工作者以极大鼓舞,进一步激发了他们艺术创作的热情和活力。近年来,内蒙古的美术工作者以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给乌兰牧骑队员的回信和对文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继承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又创作了许多思想性、主题性和艺术性俱佳的优秀作品。如获第十三届全国美展金奖的水彩画《远方》,入选百集系列短视频“美术作品中的党史”的油画《草原上的乌兰牧骑》等。近些年内蒙古自治区还主抓了一系列大型美术创作活动,如“浩瀚草原——中国美术作品展”(2012年)、“弘扬乌兰牧骑精神美术作品展览”(2018年)、“草原四季 亮丽北疆——全国美术作品展览”(2019年)、 “弘扬蒙古马精神”系列展览(2019年)、“打赢脱贫攻坚战”主题系列展览(2020年),“相约草原丝路 共建美好家园——2020内蒙古‘一带一路’版画展览”等,都是传承和弘扬内蒙古文艺红色基因的成功实践。2021年,为庆祝建党一百周年,历时两年的“红色百年内蒙古——系列油画、雕塑创作工程”更是在新时代“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的一次重大举动,共完成125件作品,产生了许多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无论是题材内容、还是创作思想、艺术表达上都是对内蒙古文艺红色血脉的继承和弘扬,而且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如张衡的油画《火种—李大钊和蒙藏青年在一起》,虽然是一个老题材,但作者的表现却富有新意,作者大胆地放弃对具体情节的描绘,采取群体肖像的方式,塑造了李大钊和蒙藏早期共产主义者的群像;侯德等的油画《斗争》表现中共察哈尔工委组织农民开展武装斗争的场景。作品人物众多,形象塑造朴实生动、结实有力、个性鲜明。在色彩处理上独具匠心,暗夜深色的背景笼罩画面,点点火把和几面旗帜划破夜空,预示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很好地表达了主题;崔雪冬的油画《为了胜利》采取强烈的色彩对比、动荡的画面结构,很好地营造了激烈的战争场面,表现了革命战士浴血奋战、不怕牺牲的精神;黄兴国与陈冲的雕塑《京绥大罢工》运用写实的雕塑语言,塑造了个性鲜明的铁路工人群体形象。结实生动的形体塑造,遒劲有力的刀法刻画,很好地表现了主人公饱经沧桑却又坚定有力的身躯,传递出一种信念坚定、英勇不屈的精神气质,形象地表现了作品的主题和精神内涵,富有艺术的感染力。其他比较优秀的作品还有张可扬等的油画《寒春阳早》《蜈蚣坝伏击战》,易晶的油画《中共西蒙工委到草原》,张延昭与白雪的油画《亲人来了》,李振国、汪洋、张延昭的油画《芦河阻击战》,董险峰的油画《为了胜利》,张项军的油画《艰苦卓绝》,谢建德的油画《阿拉善和平解放》,砂金、徐一斓的油画《荣耀》,张洪亮、肖媛的油画《走中国共产党指引的道路》,石村的雕塑《王若飞在狱中》,于洋的雕塑《星星之火》,赵憨的雕塑《追随》,李昊泽的雕塑《乌兰夫赴延安》,陈栓柱的雕塑《铁骑雄风》等。这一“工程”的完成,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它有力地配合了正在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教育,是非常好的形象化教材,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对当前的文艺创作特别是美术创作也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总之,红色基因既是一种光荣传统,又是一种精神象征。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能够引导人民准确地认识历史,面向未来。优秀的革命美术作品,在这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形象地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弘扬革命精神,宣传革命历史的作用,使广大民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革命历史教育,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理想,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当前,广大美术工作者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革命历史中寻找丰富镜鉴,从红色文化中汲取深厚滋养,在对历史与现实的深邃思考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用手中的画笔为开创美好未来贡献精神力量。
版权所有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机场南辅路5.5公里处
电话:0471-4934352传真:0471-4925404
投稿邮箱:nmgwlwycb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