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评论家协会 2023-09-08 15:33:49 阅读量:442
北疆文艺论坛现场
9月3日上午,由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指导,内蒙古文联主办,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承办的“北疆文艺”论坛在呼和浩特召开,此次论坛邀请《文艺报》原总编辑梁鸿鹰,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向云驹,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王廷信,梅兰芳纪念馆原馆长刘祯,内蒙古社科院院长包银山,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崔荣围绕论坛主题发表主旨演讲,主旨演讲由内蒙古艺术学院院长、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赵海忠主持。
《北疆文化发展的传统优势与新时代路径》
文/
《文艺报》原总编辑
内蒙古文艺的发展展现出蓬勃的生机,尤其是此次举办以守望相助、文润北疆为主题的北疆文艺论坛,意义十分重大。我想从三个方面分享一下我的体会。
我认为,对北疆文艺发展的研讨,要将理论探讨和具体实践策划结合起来,将活动、场所、资源挖掘以及作品创作和精品推出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注重当前也着眼未来的发展。一定要提高政治站位,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北疆文艺”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内蒙古作为中国的北疆,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优势。它是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北疆不仅是地理概念,更是文化概念,具有深厚历史文化意蕴,历来与中原文化、边疆文化相互借鉴、交流、交融,形成了丰富的文化样态,要认真整理挖掘民族的史诗、非遗传统等文化遗产,加强文化传统的传承。
最后,必须努力打响“北疆文化”品牌,使其活起来、火起来。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进行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形成一种机制,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加大力度,多方发力。同时,吸引和蓄积各地、各门类的人才,让内蒙古的同乡回归故乡,着力“北疆文化”形象塑造。要积极进行理论研究,推动观念更新,活跃开放、创新、融合的思维,鼓励勇于尝试、敢于创新。深入挖掘史志书蕴含的内容,发挥内蒙古在抒情文艺方面的优势,加大音乐、歌曲、舞蹈等方面向国内外推介的力度,激活内蒙古叙事文艺创作资源,提高小说电影电视剧等创作水平,使“北疆文艺”焕发出勃勃生机。希望文艺论坛能够切实推动内蒙古文艺事业的发展,为擦亮“北疆文化”品牌贡献文艺力量。
《在更高的层次增强和实现文化自觉
文/
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文化自觉的提升在全球化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是实现文化强国目标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结合”命题体现了深厚的文化自觉,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推进文化创新方面达到了新高度。其次,文化自觉需要与文明自信相结合,以内在的文化和外在的世界性文明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发出的全球文明倡议和文明互鉴观念,体现了新型文明范式下的文化自觉。第三,文化自觉的提升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密切相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成为推动文化自觉的根本动力。第四,文化自觉需要实现多元一体和一体多元的再建构。多元一体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一体多元的双向建构密不可分。
民族艺术评论应承担学术使命。首先,从多元一体的角度坚持民族文化,丰富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并进行交叉文化的展示。其次,从一体多元的视角理解民族文化中的世界遗产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类文明中的重要地位。第三,坚持民族文化创新创造,以保持中华民族的生命活力。第四,满足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第五,探索民族文化与其他文化、汉族文化以及外国文化的交流与互鉴,为中国文化发展和建设提供实践经验。第六,紧跟中国式现代化进程,通过研究和评论体现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
北疆文化在新时代的发展也需要深思。首先,要认识到北疆文化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和存在的意义,以及对世界文明的影响。第二,要理解北疆文化与南方文化的互动和中国历史内循环的动力。第三,要认识到草原文化和游牧文化作为农耕文明的伴随者的重要意义。第四,要珍视蒙古语言的文化意义,并培养双语双文化的优势。第五,要重视中国马文化的传承,将其作为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第六,需要深入研究马可波罗游记在文明史上的意义和作用。
《从生态理念和共生机制看非遗传承》
文/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和文化遗产形式,在中国得到了持续的关注和重视。对于如何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它当前的处境,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成与特定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场域产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因此特殊的社会场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滋生地,并且它是世代相传的。在现代社会中,古代产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由于社会转型而被割断的可能性,传承不易。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并具有再创造的能力。如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视为僵化不变的艺术或文化样式,它可能会局限于狭小的空间甚至消亡。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需要注重观念创新、生产创新和体验创新。
第三,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在特定的社群中得到认同。这种认同是一种价值观。近年来,我国逐渐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存在着强烈的不平衡性。因此,我们需要在理论上深入思考,如何引起对古代中国文化创造的重视,如何让传统和现代相结合。
对于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首先是场域的消失和生存的艰难。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况并不理想。其次是传统被割断的危险,传承难以进行。同时,观念保守,创造不足。另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处于基本孤立的状态。因此,我们应该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
要创造一个优良的社会生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社会生活。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各个领域的融合,与国家战略、教育、科技、经济和旅游等相结合。此外,建立共生机制也非常重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社会各方共同关注的对象,并且与科技、经济等领域相互促进发展。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要从总体上思考,将其纳入到全民族的价值观和意识中,让其成为全社会共同维护和创造的宝贵文化资产。
《传统再造与当代戏曲创作模式》
文/
梅兰芳纪念馆原馆长、研究员
21世纪以来,我们开始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对文艺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早在2001年,中国的昆曲艺术就被列为首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自那时起,中国逐渐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更加重视传统的传承。
然而,在对待传统的认识方面存在不同观点。有人认为传统是不变的,但实际上变与不变是相对的,传统不是一尘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推移会发生变化。以戏曲为例,到了20世纪,何为戏曲传统?我们说至少可以划分为两个传统:1949年之前以演员表演艺术为核心的旧传统,和1949年之后“戏改”以来建立的新传统。戏改使戏曲过去以演员为中心改变为重视戏曲作为整体艺术,并将戏曲演员视为文艺工作者,地位得到显著提升,戏曲为社会主义服务、工农兵服务。
进入21世纪后,我们开始更加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我看来非遗保护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人们一般更重视物质层面的保护,如濒危剧种的发掘,包括一些已无剧团的重组。而非遗保护精神层面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及历史反思,更值得我们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对传统艺术创作和发展具有重新认识和发现的重要意义,现实的负荷积重难返,非遗理念的原生态和“寻根”,具有浓重的反思意味。
张庚提出了中国戏曲理论体系的构建,包括资料、志书、历史、理论和评论五个层次。他强调解决实际问题是最重要的,而评论则是最重要的表现形式。然而,现在评论和创作之间存在一定的隔阂,需要文艺评论家进行反思其缺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相关工作和全新理念,为我们进一步认识艺术本体和开展文艺评论提供借鉴和启示。
《以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为指引,全力打造“北疆文化”品牌》
文/包银山
内蒙古社科院院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内蒙古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推进内蒙古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内蒙古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以讲话指示精神为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加强内蒙古文化建设,打响北疆文化品牌,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篇章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一是要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紧紧围绕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一战略任务,自觉赋予北疆文化品牌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和内涵,始终彰显北疆文化品牌鲜明的中华文化底蕴。
二是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时代主题,激发各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进文化认同,强化文化整合,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时代潮流中彰显北疆文化品牌多元一体、一体引领的鲜明文化品格。
三是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红色基因,坚定不移在感党恩、听党话,紧跟习近平总书记奋进新征程上做模范,始终彰显北疆文化品牌、鲜明的红色基因和政治本色。
四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弘扬乌兰牧骑光荣传统,在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当中不断创造文化业绩,始终彰显北疆文化品牌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人民立场。
五是要牢记国之大者,弘扬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根本,把富有北疆特色的生态文化建设作为打造北疆文化品牌的重要支点,始终彰显北疆文化品牌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绿色生态属性。
六是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使命,深入挖掘、传承、弘扬北疆大地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人文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交融,始终彰显北疆文化品牌与时俱进的创新特质。
《发掘弘扬北疆文化,精彩讲述中国故事》
文/崔荣
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讲好中国故事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担当。结合多重文化的北疆文化是精彩讲述中国故事和内蒙古故事的富矿和凭借。为此,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首先,聚焦多重文化中的人。新时代文艺工作者需要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不仅仅从城乡、善恶、正反等角度审视人物,而是关注多重文化中的人及其坚守和超越。内蒙古的文艺创作者可以将北疆多重文化注入人物形象塑造过程为底蕴,使其更加真实、生动和有力。
其次,正视时代的丰富复杂。北疆文化启发文艺工作者以多维视野和多角度认识路径把握时代本质特征,写出生活世界、心灵景观和精神向度的全部复杂性,又在悲喜并存的生活之流中凸显光荣和伟大,呈现中国故事中化解苦难、追求美善的内在理路和力量。
最后,提炼守望相助的向心力量。内蒙古的文艺实践应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中心线索,提炼守望相助的向心力量,建构守望相助、民族团结的中国形象。这种向心力量不仅来自于历史和现实的土壤,也是当代内蒙古文艺的优秀传统。艺术创作提炼守望相助力量是呈现历史也是写实现在更是面向未来。
北疆文化给了新时代内蒙古文艺工作者以新视野、新资源、新方法和新角度,发掘弘扬北疆文化,内蒙古文艺一定能够讲好我们守望相助的内蒙古故事,万众一心的中国故事以及命运与共的人类故事。
版权所有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机场南辅路5.5公里处
电话:0471-4934352传真:0471-4925404
投稿邮箱:nmgwlwycb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