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文艺 2023-09-08 15:13:22 阅读量:
北疆文艺论坛现场
9月3日上午,由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指导,内蒙古文联主办,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承办的“北疆文艺”论坛在呼和浩特召开,此次论坛邀请南京博物院艺术研究所副所长楚小庆,《中国艺术报》副主编余宁,安徽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程波涛,内蒙古艺术学院教授王鹏瑞,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研究员杨宇全,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鄢冬,山东艺术学院副教授李丽娜,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王妍作主题发言,主题发言由内蒙古艺术学院文化艺术管理学院院长、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葛丽英主持。
《从<千里江山图>到大型舞剧<只此青绿>的一个创作的分析》
文/楚小庆
南京博物院东方文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千里江山图》被誉为标志性的绘画杰作,是一个时代的标志和里程碑。它代表了绘画艺术的最高成就,将局部写实与总体写意的审美风格相融合。该作品受到了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和米氏山水画的写意风格的影响。《千里江山图》以其真实地描绘劳动人民市井生活和人文建筑的特点而著名,展现了高度精细的描绘技巧。它被视为青绿山水艺术的顶峰之作。
《只此青绿》是一部从绘画作品中提取美学元素的舞蹈作品。它通过对美学形式的重构,实现了意向表达;通过逻辑叙事的手法,展现了宋韵意境;通过文脉展现的方式,完成了转化、创新和提升。此外,它还通过跨界整合,重新构建了美学价值。通过美学形式的同形同构关系,它找到了绘画与舞蹈之间的联系,并将绘画作品转化为舞蹈作品。通过篇章布局和节奏处理,它实现了从绘画到舞台的转变。它还利用两个作品之间美学的共通性,将绘画平面转换为舞台立体。
《只此青绿》最大的特点是以人民为中心。首先,在编剧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其次,它展现了劳动美学和工匠精神,再次,它采用了人民视角的接受美学,聚焦于人民真实的现实生活,并将人民作为逻辑叙事的主体。该作品聚焦于人民真实的现实生活,反映矛盾问题,以人民为叙事主体的构建,通过学术化和平民化的路径,实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观。它传承了传统文化,注入了时代色彩,彰显了历史光辉,展现了创新活力的文化目标。
《只此青绿》通过突破艺术空间营造方式、审美意境的构造方式和舞蹈语言的编排方式,展现了历史的厚重和人性的光辉。它用多维度、多元跨界的方式重新整合了审美价值,以艺术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统一为基础,实现了立体呈现的舞台效果。它通过共同的美学意象表达产生新的美学意象,唤起了共同的民族文化记忆和国家认同感。
《北疆文化要在高原上筑高峰》
文/余宁
《中国艺术报》社副总编辑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提出打造“北疆文化”品牌,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是对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相关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深入贯彻落实。建设好“北疆文化”是践行“第二个结合”的重要内容,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个人认为,在传播层面上,可以从三个方面持续发力。
首先,需要在历史回望和时代瞩目中深入阐释北疆文化。北疆文化在中华文明演进过程中形成并逐渐沉淀,在当今社会实践中与时俱进。我们必须回望历史,关注当代实践,梳理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脉络,展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呈现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进程。通过对北疆文化的内涵挖掘和理论阐释,加深人们对北疆文化的认识。
其次,需要夯实和创新文化载体,繁荣发展北疆文化。保护传承好民族民间文化是首要任务,推动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能激发文化发展活力。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要充分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载体,开展文艺志愿服务和文化进万家等群众活动,为广大群众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创造的机会。此外,需要打造文艺品牌,培养和推崇文艺名家,创作代表北疆文化高峰的作品,使“北疆文化”成为展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文艺品牌。
第三,需要拓展传播路径,扩大北疆文化的影响力。通过在内蒙古区内外各层级媒体平台上开设专栏、刊发理论文章,吸引有影响力的学者关注和研究北疆文化来强化传播。同时,要注重大众传播,包括新闻性动态传播和专业文艺评论工作者的参与,提升大众对北疆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此外,建立个人复合和群体集合的评论工作者队伍,协同对北疆文化及其各种呈现方式进行全面而不偏颇的评论,使其真正的活起来、火起来。
《民间文艺的主题性表达》
文/程波涛
安徽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民间文艺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价值。它是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真实感知和表达的载体,也是一本立体的历史教科书。通过民间文艺,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民族的传统价值观、道德观念和生活态度,并体会到他们对于美的追求和智慧的积累。
优秀的民间文艺作品在建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承载着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身份认同。它通过艺术形式的表达,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和文化内涵。在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认识到民间文艺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应该深挖民间文艺的文化底蕴,保护、传承、发展和弘扬民间文艺。
民间文艺的主题性表达应该关注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同时也要注重民间文艺工作者自身的个体修养、人文素养和担当意识。应为人民鼓与呼,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出民众的真实心声和情感。他们需要具备大格局思维,避免自说自话、居高临下、麻木不仁的情况发生。在记录时代的文章中,从人民的需求和时代的召唤角度出发,提高对历史的认知,拥有广阔的视野。同时,他们要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弘扬中国精神,并展示自己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在适应当代文化生态的发展趋势的同时,进行创新发展,以保护民间文艺并推动其持续发展。为生活放歌意味着通过文艺作品来认识社会、发现生活的美好,引领生活的方向。最后是注重地域文化的表达。
党的十八大以来,民间文艺经历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和表达形式。这是对民间文艺重要性的再认识和精神特质的再发现。我们应该坚持民间文艺的本位和立场,结合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从综合文化的层面提升对民间文艺的认知,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中。
《内蒙古文艺的红色基因及其继承与弘扬——以美术为中心》
文/王鹏瑞
内蒙古艺术学院教授
内蒙古文艺,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具有红色基因。70余年来,内蒙古的文艺创作正是在对红色基因的继承和弘扬中繁荣发展的。
1923年,李大钊等中共领导人在北京蒙藏学校向蒙古族青年传播马列主义,次年在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个蒙古族中共党支部。1925年,中国第一份蒙古族革命刊物《蒙古农民》创刊。该刊的封面设计、插图,是现代内蒙古革命美术的先声;1946年,由从延安来的剧作家周戈创作、内蒙古军政学院师生演出的革命歌剧《血案》上演,获得极大成功,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一些蒙古族青年看了演出后纷纷报名投身革命。1946年,内蒙古文工团成立,文工团深入农村牧区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为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进行宣传鼓动。1947年,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大会在王爷庙召开,文工团成员为大会绘制了毛主席、朱德等伟人像及宣传画,设计了内蒙古自治政府的旗帜图案;1948年,《内蒙画报》创刊。画报遵照毛主席《讲话》精神,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配合具体的革命任务,成为内蒙古革命美术的重要平台。
1957年,第一支乌兰牧骑在内蒙古诞生。随后这支 “红色嫩芽”迅速成长,在内蒙古遍地开花,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文艺的一面旗帜。所以,无论是自治区成立前后老一辈文艺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开展的一系列革命文艺活动,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乌兰牧骑,这些红色基因,都是内蒙古文艺的巨大精神财富,应该继承、发扬、光大之。
内蒙古文艺始终贯穿着这样一条红线。拿美术为例,建国之初,国家号召开展新年画创作,内蒙古画家积极响应,创作了大量歌颂共产党,歌颂新中国,表现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新生活的新年画,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内蒙古美术对红色基因的继承与弘扬的另一方面表现,是通过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实现的。内蒙古的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有三次集中表现,第一次是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第二次是新时期之初。第三次是近十年,这是一次高峰。特别是“内蒙古重大历史文化题材美术创作工程” 和“红色百年内蒙古——系列油画、雕塑创作工程”的实施,是传承和弘扬内蒙古文艺红色基因的重要实践。产生了许多思想性、主题性和艺术性俱佳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无论是题材内容、创作思想还是艺术表达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但为内蒙古的美术长廊增添了厚重、壮丽的色彩,也为新时代内蒙古的繁荣发展贡献了精神力量。
《通过唐诗谈剪纸,透过非物说传承,谈剪纸艺术的传承、创新、发展》
文/杨宇全
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研究员、杭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剪纸艺术是中国最古老、最流行的民间民族传统装饰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不仅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剪纸艺术被视为只有中国人才能拥有的艺术,是中国文化传统的象征之一。剪纸艺术通过代代传承与发展,深深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品质和审美追求,其文化价值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然而,随着媒体时代的到来,剪纸艺术面临着无限的想象与创作空间,同时也受到现代多元文化和新媒体的冲击。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此,我们应该认清民间剪纸艺术的现状,制定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致力于实现传统与现代元素的结合与创新。剪纸艺术需要与时俱进,与时代共同发展。
在当下的快餐文化时代,剪纸艺术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作品趋向重实而轻意、工艺技术追求速成、创新意识和精品意识不够强等。同质化和雷同化现象严重,传承方式和内容过于简单,优秀的剪纸人才匮乏,面临着人才断层的局面。
创新必须建立在传统基础上,发展也只能在创新的层面上进行。创新与发展体现在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上。应重新加深对剪纸艺术发展史和规律的认识,激活创新思维,开拓艺术视野,把握发展机遇,提升创新意识和精品意识。剪纸艺术需要记录时代,发挥应有的作用,应树立大文化的视野,表现宏大题材。同时,加强剪纸艺术理论研究与建设,重视剪纸艺术的美学研究与理论建树。加强剪纸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他们的理论水平,培养具有高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的剪纸人才,这是剪纸艺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当前内蒙古文艺媒介生态的几个问题》
文/鄢冬
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传播是打响“北疆文化”品牌的突破点。我们应该在已有的文化建模实践基础上,把有代表性的文化活动聚拢出来,从而树立“北疆文化”品牌。同时,要解决好北疆文化的传播问题,需要更新传播理念。在现代文艺事件和文艺批评中,我们需要关注大众的焦点,从而改变文艺创作理念,以确保主流文艺形态和大众文化的贴近程度。面对文艺界的爆款、出圈、破圈现象,我们需要具备更强的技术转向意识,同时更好地与国内传播界接轨。有时候,我们的问题往往并不在于技术本身,而是在于理念和思想上的缺失。
当前,跨媒介融合是文艺作品的流行趋势。内蒙古文艺本身就具有强烈的跨界和跨媒介特征。要实现融合,我们需要在舞台上呈现不同的审美共同体,以满足观众对跨界艺术的不同层次的需求。
我们需要警惕内蒙古文艺作品先在的形式制约,它往往限制了大众对其吸收的能力。我们需要更主动的与流行文艺接轨。同时,要突破内蒙古文艺的媒介传播局限,则需要吸引更多有才华的年轻人参与其中,以创新媒介视野、改善媒介生态。北疆文化在未来如果致力于成为响当当的文化品牌,可能的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是通过文艺群落化的方式,不再特别强调某一区域或某一特点的文化,而是更加注重在北疆文化这一大旗下实现文艺作品的群星辉映、实现群落化。此外,在吸引外地受众方面,我们可以打造若干个具有影响力的原生态现场,这也由内蒙古的自然资源所决定的。实际上,我们的文艺应该朝着两个向度努力:一方面,“看山是山”,让人们感受到独特的内蒙古味道;另一方面,还应接轨主流文艺的传播方式,“看山不是山”。因为文艺经典具有永恒性,对经典的衡量标准不会有本质性的改变。最后,我们需要有意识地争夺流量密码,让大众真正成为“北疆文化”的有力推动者。
《数字化觉醒时代的“中国式浪漫”表达——以舞蹈艺术创作样态为例》
文/李丽娜
山东艺术学院副教授
数字化赋能下,舞蹈艺术在传递中国故事和展现中国风范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数字技术和科技美学的应用,舞蹈创作呈现出全新的样态和表达方式,拓展了舞台空间和艺术表现力。多媒体光影空间的创新、全息式投影、三维建模技术以及数字交互技术等,为舞蹈创作注入了新观念和理念,使舞蹈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极大扩展。通过数字化技术,舞台场景可以实现沉浸式视听感官体验,将历史文化资源和传统民俗文化巧妙地融入舞蹈创作中,丰富了舞蹈传播的内涵。具身化舞台的创新、多维立体的舞台剧场、多媒体影像制作等,赋予舞蹈创作更高的艺术表达力。舞台设计和影像制作技术的运用使舞台景观叙事更加生动、具有层次感。数字化赋能下的舞蹈艺术实现了舞蹈与科技的紧密结合。舞蹈创作在虚实互动、空间突破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科技美学用中式审美向世界传递中国式浪漫。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色彩是古人在文化征途中记录下的风雅,取法自然,观物取色,以色达意的观点,蕴含着经久不衰的智慧与浪漫,当下在数字创意舞蹈编创中通过色彩美学和科技美学,融合自恰,在数字技术加持下拓展了舞蹈的表达方式和传播空间,重构舞蹈时空的视觉表达,更加立体、多维呈现舞蹈的美感与神韵,尽展中国传统色彩的唯美与浪漫,实现了数字创意与传统色彩的浪漫诗意表达。数字创意与传统色彩的浪漫诗意表达是科技赋能下的舞蹈艺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与发展,有助于提升文化内生力,向世界传递中华文明的深沉与浪漫。
科技赋能下的舞蹈艺术创作不仅让舞台呈现更加生动多样的视觉效果,也提升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通过数字化技术,舞蹈艺术能够更好地传递中国故事、展现中国风范,激发观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同时,数字化赋能也推动了舞蹈艺术的创作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
《弘扬北疆文化,推进新时代内蒙古文学繁荣发展》
文/王妍
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通辽市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北疆是多民族生活、生产的场域,也是蕴含着多元文化、生态的地理空间。“北疆文化”作为一个复合、多元,不断行进中的文化样态,有着鲜明的地域性和丰富多元的文化枝叶,是将内蒙古文化放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整体中进行的文化构建。因而,“北疆文化”的理论思考和探讨需从实际出发,从特殊性和复杂性出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基点,从北疆多民族历史、文化传统、语言文字、审美取向等多重角度来审视和看待北疆文化与北疆文学,使之能够保存、传承和弘扬鲜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内蒙古当代文学作为北疆文化的重要组成和体现,有着光辉的传统:起步早、起点高,并积极参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学科建设。首先,新时代北疆文学的历史书写主要围绕民族(部族)、家族的历史再现、英雄的历史传奇和革命历史书写三个方面。对于北疆作家而言,红色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已经内化为某种心理文化结构。他们打破传统的一元论史观,对历史进行多视角、多维度评价,尝试用民间叙述、民间立场为历史书写带来新气象。其次是新时代北疆文学的现实性与人民性。北疆多民族作家既吸收前代经验,又保持着开放的姿态与时代同频共振,用新视角、新形态书写新时代的新事物和新经验,记录北疆多民族人民的生活史与心灵史,关注民族团结、乡村振兴等议题。最后,新时代北疆文学的自然生态书写,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呼吁回归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新的时代有新的使命,北疆新时代文学作为北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中华文化共同体的重要组成和有力支撑。我们发现,北疆文化崇尚力量,彰显生命原力,具有劲健疏野、浪漫天真、现实质朴、形态多样的刚性之美。北疆各民族作家深入现实,扎根人民,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
版权所有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机场南辅路5.5公里处
电话:0471-4934352传真:0471-4925404
投稿邮箱:nmgwlwycb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