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评论家协会 2023-04-24 15:24:26 阅读量:
续写人民幸福的时代答卷
——评大型歌舞剧《荞麦花开》
文艺评论家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内蒙古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美成
大型歌舞剧《荞麦花开》是库伦旗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实“两个打造”推出的重点节目。由中共库伦旗委员会、库伦旗人民政府主办、中共库伦旗委宣传部、库伦旗文化和旅游局承办,库伦旗乌兰牧骑担纲演出。该剧客观地反映了以巴彦孟和为代表的库伦旗一代代领导人带领全旗各族人民战天斗地,治沙造林“挖穷根”的艰苦历程。真实地讲述了新时代库伦旗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迈上乡村振兴路,续写人民幸福新答卷的真实故事。是一部最新创作并演出的“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一张蓝图绘到底
《荞麦花开》在整体架构上发挥了剧本创作中“以人带事”的经验铺陈,采用了明暗叙事兼顾的艺术手法,暗线重点表现了以巴彦孟和为代表的老一代库伦人的奋斗史,以呼和、王荞蕊等人物形象为明线,再现了库伦人民在新时期自强自立、踔厉奋发的时代风貌。为我们翻开一幅改天换地、气壮山河的历史长卷。
剧照
历史上,库伦不仅穷,而且穷的具体、穷的深刻,穷的没有旁观者。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所依。库伦旗南山北沙、沟壑纵横,土地支离破碎,水体流失严重。是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最恶劣、最贫困地区。库伦,无奈的被称为“库伦沟”,成为了贫穷和落后的代名词,一度是闻名全国的贫困旗。随着库伦旗生态的不断恶化,全旗水位普遍下降、水源奇缺。“有的地方全村仅一口深水井,村民顶着星星排队汲水,井辘辘吱吱呀呀从黎明一直响到深夜……”
面对“这些凄惨的情景,让巴彦孟和心如刀绞。他痛下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对库伦实施脱胎换骨的改造!”他说“喊破嗓儿,不如干出样儿。不啃几块硬骨头,我们拿什么去说服群众?”至此“一片锄光锹影,一场旷日持久、艰苦卓绝的绿色战争,在九曲柳河源头打响了。”到1980年底,全旗每年造林20万亩,栽果树15000亩,全旗粮食产量过了亿斤大关,森林覆被率由3%提高到18.7%。
此后的三十多年间,库伦人在几任党政一班人的带领下,及时把握国家“三北”防护林建设和柳河小流域治理的历史机遇,因地制宜提出了“林水立旗、生态兴旗”脱贫之路。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把沟壑纵横、水土流失的荒沟秃岭变成绿水青山的人间奇迹,书写了一部矢志不渝、脱贫致富的奋斗史。库伦旗成功地摘掉了国贫旗的帽子,森林覆被率从3%上升到34.47%。“药材基地”“红柳条基地”“荞麦基地”“蔬菜基地”“山杏基地”以及“养蜂基地”“黄牛基地”如雨后春笋,奇迹般地呈现在库伦旗的锦绣大地。
歌舞剧《荞麦花开》紧紧抓住库伦旗生态治理这个痛点,聚焦人物、聚焦精神、聚焦信念,不仅阐释与传播了吃苦耐劳的库伦精神,而且还把库伦精神带来的感召,写入当地群众的社会生活。在第二幕、第三幕和结尾中,编剧巧妙设计了多组群众演员形象。其现实意义在于:可以更加直接地表达中国时代变迁中的人物群像,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这两个举世瞩目的大背景中,和当代中国社会的人民性主题形成了强烈的呼应和共鸣。在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中,强化并展示了库伦人民求新求变求发展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根脉。
一个舞台说到今
《荞麦花开》是反映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诚意之作,具有“大历史观、大时代观”的特点。全剧共有五幕,时长约90分钟。有四个显著典型特点:
剧照
1
剧本创作出新
俗话说:好剧本是成功的一半。《荞麦花开》剧本创作构思精巧、立意高远。在创作传统上,以现实主义为基础,用浪漫主义为整个剧目赋予了丰富的人文和情感色彩。在剧本出新上,序幕部分采用倒叙、悬疑的笔法,通过舞蹈、灯光、音响的密切配合,再现了曾经的库伦旗沙丘连绵,沟壑纵横,风沙吹人走的,万径人踪灭的恶劣生态环境。少年呼和与自己年幼的妹妹澈力格尔在弥漫、肆虐的风沙中不幸走散,澈力格尔生死不明。魔幻现实主义的笔触和开篇,不仅体现了编剧深厚的学养和高度的文化自觉,同时也用6分钟的时间,凝练的概括了库伦旗穷山恶水、欲哭无泪的现实。为穷则思变的库伦人和库伦精神的生成史给以了前期的铺垫。
2
艺术表现综合
库伦旗乌兰牧骑在20世纪60年代参加全国乌兰牧骑巡回演出时,曾受到过毛主席、周总理的接见。80年代,该团排演的大型蒙古剧《安代传奇》受到国家文化部、国家民委、自治区文化厅的嘉奖,编创演的《天地安代》《吉祥库伦》《岩舞印迹》等文艺精品,使得安代舞逐步成为了中国舞蹈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品牌和种类。
《荞麦花开》的演出类型定位为大型歌舞剧,根据剧情和展示的需要,剧本调用了话剧、舞剧、歌舞等多种舞台艺术表现形式,这对于擅长歌舞演出的库伦旗乌兰牧骑而言,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演出中,参加演出人员用语言铺垫情节,用歌唱突出主题,用舞蹈营造氛围,用非遗体现传承,在充分展示乌兰牧骑演员“一专多能”的同时,还让观众看到了安代舞的特有神采和新编舞蹈的时代韵律。尤其是第一幕中的《铁锹舞》还原了库伦人在植树造林中生活化、情景化的场景。无论是作为演出单元,还是做为独立演出节目,《铁锹舞》饱含的乐观豁达、自信奔放,无不引领观众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让观众的情感在舞台艺术的张力和现实生活的记忆中不断交织感叹。
与此同时,剧情中透漏的这里有“名寺”:库伦三大寺,这里有“名舞”:蒙古族舞蹈“活化石”安代舞,这里有“名食”:人间美味库伦荞面,这里有“名沙”:“八百里瀚海”塔敏查干沙漠,都直接或间接地介绍了库伦的历史之美、山河之美和文化之美。
3
人物矛盾典型
《荞麦花开》主要有三组人物关系:生态局长呼和与荞蕊集团董事长王荞蕊兄妹之间亲人离散的关系,新上任的书记李华和巴彦孟和与哈旗长之间的承前启后关系,博物馆解说员澈里格尔和未婚夫沈阳越野车俱乐部负责人安东之间亲情和政策的矛盾关系。同时,在三个大的逻辑关系中,还伴有荞蕊集团董事长王荞蕊和荞蕊集团市场部经理李经理之间在投资认知方面的抵触和分歧。
全剧用人物关系设计矛盾,用矛盾关系推动剧情,使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充满了变数。通过舞台空间渐次展现的“妹妹失踪”“继往开来”“招商引资”“团聚”“生态园动工和俱乐部开业”五个事件,逐步地把剧情推向了高潮。
4
细节把控充分
生态局长呼和的木雕“松鼠”与荞蕊集团董事长王荞蕊佩戴的“松鼠”项坠,在似有若无、易被忽略的细节中相继出现在观众眼前,以一种近乎隐晦的暗示,给未来某个即将出现的高潮提前谋划着布局。剧情结尾部分,当王荞蕊来到呼和家,呼和拉开柜子让王荞蕊看到柜子里整整齐齐的排满形态各异的木雕松鼠时,哥哥和妹妹的忘情拥抱,让多年来潜隐在心的离别之恨和思念之苦跃然浮现、催人泪下。
而从“兄妹团聚”到“签约落地”,让观众随着剧情经历了从“人有悲欢离合”到“千里共婵娟”的剧情大反转。呼和、王荞蕊、李华、巴彦孟和、哈旗长、澈里格尔、安东、小美、好来宝说唱爱好者和乌兰牧骑老团员等一系列典型的人物形象和群像,无不展示着他们一直蕴藉于心的家国情怀,生动的诠释着库伦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迈向乡村振兴的豪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种精神永流传
宣传片《这里是库伦》中提到:库伦,从深远的历史中走来,在浩瀚的时空里横亘。大自然在这里镌刻下最苍凉和神奇的印记,水与山共舞,沙与草相拥,历史与今天对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些深情描述的背后,是库伦几代人艰苦卓绝、励精图治、战天斗地换来的优雅、自信和从容。因此,歌舞剧《阿其玛山下》既是库伦人民的创业史、奋斗史,也是库伦精神的成长史。
剧照
《荞麦花开》用舞台艺术铭记时代,通过小切口、小人物、小故事折射大时代,既反映着当地党委、政府和人民对生态环境、生态建设的高度关切,又通过对人物命运切肤之痛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描述,真实客观地反映了库伦人民穷则思变、人心思进,百折不挠、改天换命的心路和豪迈。演出用微视角带来宏大叙事,真实地记录了库伦旗经历的时代变革,忠实地展现了库伦人民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历经苦难、痴心不改的奋斗历程。该剧用历史的维度、时代的维度、政策的维度、人物的维度和精神的维度,深刻揭示了国家农业农村政策调整给库伦旗新时期发展建设带来的历史机遇。
库伦人朴实的外表下,赓续着强劲的思想筋骨。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荞麦花开》剧中的生态园开工、越野车俱乐部开业,是对库伦精神、人物使命、时代命题的延展和深化。剧中人物服务主题,故事烘托时代,起到了反映国运、提振民心的艺术效果。而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南治山、北治沙”“山戴帽、沟镶边、坡铺绿”所凝聚的库伦精神,正在成为当代库伦人不断前行的动力之源。
走过时间的河,唯有精神生生不息、世代相传。歌舞剧《荞麦花开》衔接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两个重要时间节点,让我们清晰地见证了库伦旗几代人坚持绿色新发展理念久久为功的丰硕成果,更让我们清晰地看见新时期的库伦人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走生态路、兴农牧业、打文旅牌的社会经济发展总架构。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凝聚的库伦精神贯穿剧目、照亮现实、代代相传。
剧照
库伦,是一个可以让精神、心灵双向奔赴、双向审视的地方。新一代的库伦人,坚持用传承的精神向度去改变现实生活。他们辛勤地耕耘在郁郁葱葱的库伦大地,他们跃马扬鞭、只争朝夕的描绘着新的梦想和蓝图,他们乐于把希望布满脚下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诠释好新时代库伦人奋斗的意义,执着地续写着人民幸福的时代答卷。
(美成:文艺评论家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内蒙古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版权所有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机场南辅路5.5公里处
电话:0471-4934352传真:0471-4925404
投稿邮箱:nmgwlwycb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