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评论家协会 2021-09-01 15:46:18 阅读量:
近日,内蒙古文艺界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中宣部等五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内蒙古文艺工作者围绕《意见》展开热议,就做好文艺评论工作进行了深入交流。
关于“构建中国特色评论话语”的浅思
宋生贵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中宣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具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与合规律性,其文字不多,但内涵丰富,值得认真学习与领会,更应该按照《意见》精神积极开展工作。
《意见》发布之初,我便从网上下载打印置于案头,学习后很兴奋,大受鼓舞,当时写了约两千余字的初浅的体会文章:《营造健康评论生态,引领文艺创作时代风尚》。该短文讲了五点体会:(一)营造健康评论生态的必要性。(二)文艺评论工作者应注重自身艺术修养与审美水平提升。(三)张扬理性的批评精神,建树良好评论文风。(四)倡导创新精神,创造独到的人文贡献。(五)密切关注文艺创作现状,发现新人,举荐力作;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良方。这几点,都是受《意见》的启迪有感而发。
我这里讲的“有感而发”当然不是说上述几点以往完全没有积累与思考,此时突然生发的,而是因学习《意见》引起了共鸣,并因“共鸣”进而细思。如,关于评论生态的重要性,是我近年来特别关注的,深知其重要,同时也深感此方面的问题不少且应当解决,以前曾写文章进行过探讨。此次《意见》中明确提出“营造健康评论生态”,而且是置于第一段的“总体要求”中强调指出,故而引起我的共鸣与共识。的确,此次学习《意见》给我的突出感受是引起共感、共鸣、共识的方面多,其指出的每一点,都值得认真思考、深入体会,每一点都有话可说,更重要的是,每一点都应该得到很好地落实。
我上面提到的《营造健康评论生态,引领文艺创作时代风尚》一文,已发表在8月19日出版的《内蒙古日报》文艺评论版,今天,借此研讨机会我想谈另一点初浅体会,即“构建中国特色评论话语”,这是《意见》中指出的。新华社的原文是:“构建中国特色评论话语,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与评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不套用西方理论剪裁中国人的审美,改进评论文风,多出文质兼美的文艺评论。”就我个人有限的学习视野所知,将文艺评论与文艺理论并列,明确提出“体系”化建设——“三个体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是《意见》的创见,而且涉及到真正提升文艺评论层次,并能得以持续性建设的关键性问题。我涉足文艺评论40余年,一方面觉得关于重视文艺评论的声音时常在耳边响起,另一方面则会遇到某些关于文艺评论的学术性的认识评价不对称的问题。这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也有文艺评论自身的原因。就文艺评论自身而言,其学术性无疑是个关键点。因此,学术性的建设与提升是当代文艺评论不容回避的问题。(我认为文艺评论应该是学术的,至少说须有学术的特性。)《意见》不仅明确地提出了这一点,而且将文艺评论置于“学科”“学术”与“话语”三位一体的“体系”化建设中对待。应该说,这是合乎规律的,而且是富有远见卓识的。说其“富有远见卓识”,在我看来,这是“构建中国特色评论话语”的大目标所必需的,是属于基础性、系统性及持续发展方面的认识定位与建设举措。
“建设中国特色评论话语”是重要的和必要的,同时是可行的。这是我的一个基本认识与判断。这个判断来自于如下几点初浅的思考:其一,《意见》高屋建瓴地为我们打开了思路,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多出文质兼美”,适合于“中国人的审美”的文艺评论。这是合乎“中国特色”和新时代的需要的,也是实现文艺评论有效性所必需的。因为文艺评论同样要尊重受众的审美趣味与特点,同样要尊重中华民族的审美传统与大众的审美接受习惯。
其二,独特而丰富的中华美学理论与美学精神,可以为“构建中国特色评论话语”及“话语体系”,提供理论资源及人文学科谱系方面的重要支持。《意见》“总体要求”中明确指出“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中华传统美学在中华文化的学科谱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影响深远。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包括文艺评论在内的文学艺术展现“中华审美风范”是大可为的。中华美学中独具特点的美学范畴与审美形态,如意境、气韵、神思、中和等,以及美善统一、文质兼备的评判标准,便是历代文艺评论的重要学理资源。如今,这一宝贵资源必然对“构建中国特色评论话语”及“话语体系”发挥更大作用。尤其是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将有助于新时代文艺评论品位的整体提升。
其三,与中华美学精神密切相关的中国古代文艺评论中的诗论、文论、乐论、画论及戏曲理论、小说评点等,对“构建中国特色评论话语”具有独特的意义。当下的文艺评论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是语言表述缺乏趣味性,感染力较弱,可读性较差。这也是其不能达到理想的有效性的原因之一。这既与评论者的修养、才情有关,同时也是一种“话语”习惯,甚至关乎文风。中国古代的诗论、文论、乐论、画论等,从话语特点而言,其本身即是生动的、有趣的,甚至是有诗情画意的,其话语特点与评论对象相谐成趣,使人爱谈,且易记。如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评梅尧臣诗曰:“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文字简洁洗炼,且准确而富有意味。构建中国特色评论“话语体系”,便可以在继承创新诗论、文论、乐论、画论、曲论等中国古代文艺评论优秀遗产中得到启示,并汲取养分。文艺评论亦如文学艺术作品一样,只有是可读的(包括趣味在内),才可能是有效的。
其四,从中国现代大评论家的成就中得到启迪与信心。中国现代文艺评论史上的大家很多,在此,我只以李健吾(笔名刘西渭)为例。我很推崇李健吾,对他进行过研究,曾撰写《文艺评论家的姿态、心态及语态》一文,发表于《中国文艺评论》2019年第6期。李健吾文艺评论的代表作之一是《咀华集》,该书中的文章对20世纪30年代中期蜚中国文坛的作家巴金、沈从文、曹禺、卞之琳、萧乾、何其芳、李广田等当时新发表的作品进行分析、评论。通过对李健吾先生这位大评论家的研究,我总结了三点:自觉的姿态、真诚的心态、鲜活生趣的语态。所谓“自觉的姿态”,是指就文艺评论家而言,对文艺评论本身的自觉,必然会提升其开展合规率文艺评论的自信;所谓“真诚的心态”,是李健吾的《咀华集》洋溢着文艺评论家的真诚和勇气,这是当下文艺评论尤其值得提倡的;所谓“融情见理、鲜活生趣的语态”,是从李健吾“含英咀华”式的文章中,使我们认识到,只有与评论对象平等同行,诚恳地走进作品,直到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才可能写出既深中肯綮又富有生趣活力的批评文字。我这里列举李健吾先生一例,其实可以泛而言之,如果文艺评论者真能有此“三态”(自觉的姿态、真诚的心态、鲜活生趣的语态),那么,其评论文章起码是可读的。归到我们讨论的“构建中国特色评论话语”这一话题上看,也是一致的。因为就我个人的理解,我们所构建的“评论话语”及“话语体系”,肯定不是模式化或套路式的,而应该是有生趣与创新性的,而且只有每一个文艺评论家在不脱离中国人文谱系底蕴与积极弘扬时代精神的前提下,以对作品负责、对读者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自觉与真诚,开展不失个性的评论,并能形成与之相适成趣的话语表达,那么,“构建中国特色评论话语”的理想效果便会随之而成现实。当然,这后面自然包含有另一个相关的话题,那就是要有一批批有境界、高水平的评论家为之努力,为之奉献。《意见》讲:“要开展专业权威的文艺评论。”这是需要有专业权威的文艺评论家的!
“构建中国特色评论话语”,是一个新话题,同时也是重要的、有趣的话题。我虽然对此很感兴趣,但只是初识浅思,故以上所言必有不妥之处,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版权所有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机场南辅路5.5公里处
电话:0471-4934352传真:0471-4925404
投稿邮箱:nmgwlwycb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