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 2025-03-20 14:37:28 阅读量: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反映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创作和研究概貌,展现内蒙古文学艺术发展的新情况、新趋势、新问题,推动北疆文化品牌建设,3月1日起,本平台开设“内蒙古文学艺术发展年度报告”栏目,本期推送《2024年内蒙古电视发展年度报告》。
2024年,内蒙古电视艺术创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深入推进北疆文化建设,发展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不断凝聚起全区上下办好两件大事、闯新路进中游的强大合力。作为主流传播媒介,围绕“建党百年”“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等重大主题,推出一批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的作品。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推动下,内蒙古电视艺术也呈现出跨媒介融合的新趋势。通过政策驱动、技术赋能与文化深耕,内蒙古电视艺术构建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视听语言体系,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浪潮中,为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格局贡献了内蒙古经验。
一、2024年内蒙古电视艺术概述
2024年内蒙古电视艺术创作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努力完成好两件大事,在政策引领、创作创新、技术赋能等领域不断深化升级,高举思想旗帜,大力唱响主旋律,推出更多精品力作、斩获更多国内外大奖,推进北疆文化品牌建设向上游迈进。
出台《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艺项目扶持和精品奖励管理办法(试行)》,扶持重点文艺项目和奖励精品;新设北疆文化建设专项资金1.5亿元,引导激励全区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
电视事业蓬勃发展,《父辈的荣耀》喜获中国电视剧“飞天奖”,《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荣获中国电视剧“飞天奖”提名。电视综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实施精品创作工程,推出多档大型文化综艺节目,由内蒙古广播电视台打造的《长城长》《黄河魂》《中华龙》组成“中华文化三部曲”入选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编写的《习近平文化思想实践案例选编》,《长城长》(第一季)荣获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提名。纪录片以历史传承、生态保护、社会变迁为主叙事,探索了内蒙古悠久的历史遗迹,呈现了内蒙古人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并强调对自然生态保护的关注与行动。动画片方面,内蒙古自治区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北疆文化,用科技手段为动画产业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动画”的持续更新和内蒙古优秀学子制作的动画短片集体亮相,推动内蒙古动画事业向好发展。公益片围绕国家战略和地方特色,在国家级比赛中获得重要奖项,举办了全区第6届广播电视公益广告大赛。
二、电视剧
(一)电视剧梳理
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联合出品的电视剧《父辈的荣耀》2024年喜获第34届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电视剧奖、第17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第32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电视剧”提名奖等奖项,让内蒙古文艺再次迎来高光时刻。该剧由康洪雷担任总导演,以上世纪90年代林业改革为背景,讲述了三代林业人的传承和坚守,展现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三北精神”。
同样于2023年首播的电视剧《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2024年喜获第34届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电视剧提名奖。该剧由康洪雷、刘翰轩执导,康洪雷担任总编剧,主演阿云嘎为内蒙古籍演员。
导演康洪雷获得CMG第二届中国电视剧年度盛典年度导演、2024电视剧导演大会年度导演等奖项,强化了内蒙古影视人的行业话语权,更以作品中粗粝的生命力与人文厚度,溯源了北疆文化的精神根脉。电视文艺精品涌现,不仅有赖于创作人才的积极主动,也离不开整体环境的鼓励与支持。内蒙古高度重视对顶层设计的强化,出台扶持政策与激励机制,推动文艺创作高质量发展。
《当风起时》是一部具有浓郁地方风情与浪漫爱情故事的文旅剧,由马强执导。这该剧于2024年9月初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与武川两地同时取景开机拍摄。通过青年人的奋斗故事,呼应“扎根北疆、建设家乡”的时代主题,强化民族团结与文化自信,获得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北疆文化品牌标杆项目”提名。
电视剧《青山烽火》改编自内蒙古作家田彬创作的获奖长篇小说《青诀》,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内蒙古大青山地区蒙汉各族人民共纾国难,保卫家乡的传奇故事。该剧由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委宣传部等单位联合出品,入选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重大主题文艺创作项目。
(二)译制剧梳理
2024年,内蒙古广播电视台译制中心精心制作、高质量完成《大盛魁》《故宫里的大怪兽》等25部960集电视剧和动画片的精品化译制任务,涵盖重大革命历史题材、重大现实题材剧、家庭情感剧、励志年代剧等多个类型。蒙古语卫视、蒙古语文化频道译制剧七大剧场经过重新包装、整体打造,运行良好。
在众多译制剧中,革命历史题材剧以其高度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显现出很高的传播价值,如《觉醒年代》《可爱的中国》《功勋》等。农村家庭剧、都市情感剧、年代剧在译制剧中排在第二梯队,如农村剧《老农民》、家庭剧《人世间》《情满四合院》,通过展示普通人的生活变迁,在社会议题探讨和文化传播方面展现了强大的影响力,引起观众强烈共鸣,能增强国内外观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了解和认同。法治类题材类译制剧因其现实题材和对司法实践的真实展现而受到观众青睐,如《人民检察官》《执行法官》。此外,古装历史剧也表现不俗,如《大秦赋》,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输出和国产电视剧的国际化做出了贡献。
2024年,内蒙古译制剧创作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多选用曾以鲜明主题、激扬情怀、精湛艺术在各大播出平台取得极高关注度的剧集,运用4K修复与智能翻译技术,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广泛宣传和集中展播,实现了内容创新、表达创新、技术创新,进一步织紧扎牢各族干部群众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精神纽带。
(三)思考与展望
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影视创作仍需深化三个维度的探索:其一,如何持续提升主旋律作品的艺术表现力,《父辈的荣耀》通过林场家庭折射国家林业改革的创作路径,为重大题材的微观叙事提供了有益经验;其二,地域文化表达需突破景观式呈现,《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将城市与草原的文化碰撞置于知青建设边疆的时空维度,这种历史纵深感的营造值得借鉴;其三,译制剧的传播效能仍有提升空间,当前法治类《人民检察官》、年代剧《情满四合院》等作品已形成类型化突破,未来可加强沉浸式译制技术的研发应用。
三、电视纪录片
(一)电视纪录片梳理
2024年内蒙古纪录片以文化传承、民族团结、生态保护为核心主题,展现了地域特色与时代精神。
文化方面。网微纪录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物”相望》第二季共6集,由奔腾融媒创作。片中精选了全国12件代表性文物,以南北方文物对望的形式,讲述全国各地区各民族文化交流交往交融,展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厚历史和文化根基。同时,大型系列纪录片《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之元上都》(上、下集)于10月29日至30日播出,展现了元上都这一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独特魅力,进一步彰显了民族团结的力量。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的大型系列纪录片《祖国北疆纪事》以“小切口,微刻画”的手法,串联起北疆大地的时代画卷,让观众深入了解内蒙古的自然风貌和人文底蕴。北疆文化纪录片《守艺青城》由内蒙古自治区广播电视局重点创作扶持,呼和浩特市融媒体中心精心制作,梳理了呼和浩特地区非遗手艺的文化脉络和人文风光,分为《守艺》《美馔》《礼俗》,用现代表达展现了北疆文化的独特魅力。三集纪录片《非遗文旅·内蒙古故事》计划在台湾地区广播电视媒体播出,展示了内蒙古的自然风光、人文风情、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旨在唤起台湾观众的思乡爱国之情,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北疆物语》系列微纪录片,由呼和浩特市融媒体中心主创,分为《双羊五轮金饰牌》《越窑青釉瓷盒》《和林格尔东汉墓壁画》《中统元宝交钞》《砖雕菩萨头像》五集。每集从不同文物入手,挖掘独属于呼和浩特的文化和人文特色。《大河脉动——药之味·廉之道》由内蒙古卫视、奔腾融媒制作,节目运用多种摄影技术,借鉴影视艺术手段,纪实呈现“药与廉洁”等深刻主题,展现了本草的哲学以及人类与世界相处的方式。《非遗守艺人》和《遥远的牧歌——内蒙古扎鲁特旗走敖特尔》两部纪录片,分别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蒙古族游牧文化,让观众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鲜活与传承,以及蒙古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这些纪录片不仅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也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理解与团结。
生态文明方面。大型纪录片《全球冷暖 中国之道》由生态环境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策划制作,第一集《减缓》、第三集《协同》通过内蒙古环保的生动案例彰显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创新思维和协同作战能力。大型纪录片《绿色屏障》以三大标志性战役为重点,深入挖掘了内蒙古防沙治沙背后的故事。内蒙古卫视倾情打造的人文环保类纪录片《我们的家园·辉河湿地》,记录了以辉河湿地为家园的生命用勇气和智慧、坚韧与探索谱写的壮丽自然之歌。内蒙古广播电视台推出的《沙世界里的“微型”歼灭战》则带领观众体验近些年来内蒙古人民抗沙的成效与绿色结果,展示了生态保护的艰辛与显著成就。纪录片《行走高原的野生动物守护者》由阿拉善盟融媒体传播中心策划并制作,以阿拉善右旗一群退役军人组成的“野生动物救援队”为主角,生动展现了他们在恶劣环境中为野生动物提供救助的感人故事。乌海市融媒体中心推出纪录片《岩壁上的精灵》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情感,呈现了乌海甘德尔山上的岩羊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画卷。这些纪录片不仅全面展示了内蒙古在生态保护方面的努力与成就,也激发了观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进一步坚定了人们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绿色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城市文旅方面。大型纪录片《知味兴安盟》由多家电视台联袂打造,分《山林野趣》《遇水而兴》《杭盖笙歌》《沃野千里》四篇章,全方位展现了兴安盟的文旅魅力和对传统文化的深情守护。呼伦贝尔融媒体传播中心创作的网络纪录片《六个维度的秋》则以独特的视角捕捉了呼伦贝尔的秋季,传递了对大自然的珍视和对传统生态文化的尊重。乌兰察布融媒体中心作品《燕落草原 麦香中国》以乌兰察布燕麦的传承与发展为主线,生动呈现“中国燕麦之都”的产业魅力与人文底蕴。穿越机航拍微纪录片《大国大城—“温暖世界的城市鄂尔多斯”》以现代科技手段,全景式展现了鄂尔多斯的高质量发展。由阿尔山融媒体中心打造的纪录片《山水之间:阿尔山》,以人物为切口,串联起阿尔山的自然资源和文化习俗,更通过不同身份的人物,生动呈现这座边陲小城的生态之美、文化之韵与旅游之魅。乌海市融媒体中心创作的纪录片《秦时明月映北疆》,将镜头聚焦于乌海地区的秦长城遗迹,展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温情与包容,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阿拉善盟融媒体中心推出的《“与善同铸家国情”同忆一段红色记忆》,从老物件、老地方和不同的人物为切入点,展现了阿拉善的历史文化与人文精神。丰镇融媒体中心出品的纪录片《隆盛庄·敌台》,展示了隆盛庄敌台的历史与现状、文化价值与旅游价值,体现了在文旅融合中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额济纳旗融媒体中心推出的纪录片《居延》,强调了对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红山区融媒体中心出品的纪录片《北疆文化 红山问迹》,通过短视频形式探索和展现了赤峰市红山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在文旅融合的新时代,内蒙古各地正以实际行动践行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创新,以文化赋能旅游。
历史方面。《双翼的神马》以包钢建设为轴,重现全国各族人民并肩奋战的壮阔画卷,将工业文明的辉煌与工匠精神的坚守熔铸成时代丰碑。《乌海兵团往事》则透过兵团战士的汗水与足迹,铭刻荒漠变绿洲的奇迹,见证艰苦岁月中信仰的力量。《重走通霍线》以通霍铁路为纽带,回溯铁道兵与蒙古马精神的交织,诠释了北疆文化的包容与坚韧。《宝日乌拉——神州飞船腾飞的地方》铺展出一幅个人命运与国家使命交融的壮美图景。
人物传记方面。内蒙古自治区广播电视局重点扶持的《强国复兴有我》,由内蒙古自治区广播电视台制作,通过采访结合资料,用《强国志》《爱国情》《报国行》三部曲,多维度还原历史,让观众近距离感受老一辈革命家的情感与精神。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农业农村节目中心联合赤峰市委宣传部、宁城县委打造的四集纪录片《这就是我的远方》,以宁城县千年文脉为底色,通过《扎根泥土》《深耕田野》《向阳而生》《孕育未来》四个篇章,讲述“草根英雄”在乡村振兴中的初心、情怀与担当。纪录片《在那遥远的地方》由鄂尔多斯融媒体出品,讲述南京知青孙瑞蓉重返鄂尔多斯大草原的感人故事,展现她在困难面前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第二故乡的深情眷恋。纪录片《李东:三十六载默默守护贺兰山》由阿拉善盟融媒体中心出品,生动记录了护林员李东与贺兰山的深厚情感与长期坚守,传达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阿尔山融媒体中心推出的《风雪路 戍边情》纪录片,生动记录了阿尔山边防线上戍边战士和护边员在恶劣自然环境下,坚守岗位、无私奉献的感人故事。纪录片《墨润北疆——王永鑫和他笔下的蒙古马》由集宁区融媒体中心推出,通过通过王永鑫与蒙古马的故事,展示了蒙古马的精神和王永鑫的艺术追求,以及他对北疆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贡献。
国际传播方面。纪录片《白牛“大使”》在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惊艳亮相法国国际阳光纪录片节,讲述了法国总统蓬皮杜访华时赠送的夏洛莱牛在内蒙古的繁衍历程,传递了中法友谊的深厚情谊。
(二)思考与展望
这些纪录片作品不仅展示了内蒙古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人文底蕴,还传递了内蒙古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这些纪录片以光影为镜,既映照出内蒙古壮美的自然底色与人文瑰宝,也悄然叩问着过往发展中的得与失,它们以真诚的反思为基石,将生态修复的坚韧、文化觉醒的自觉融入叙事,见证北疆从“索取”到“共生”的转型。面向未来,则是希望。以数字技术活化非遗、以绿色产业重塑边疆、以青年力量续写传奇。期待内蒙古纪录片创作继续扎根大地,用镜头语言讲述民族故事,让北疆精神在守正创新中永续流淌。
四、电视综艺节目
(一)电视综艺节目梳理
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出品了多档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北疆文化特色的综艺节目,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形式,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时代魅力,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与赞誉。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大型文化综艺节目《长城长》第二季通过邀请各界学者及知名人士作为嘉宾深度聚焦长城文化的独特魅力,深刻阐述“北疆文化”的丰富内涵,网络传播总声量突破5亿,赢得了广泛赞誉。另一档大型文化综艺节目《中华龙》,则以“龙”这一中华民族共同图腾与文化象征为核心,通过“寻龙”和“鉴龙”的互动方式,深入全国18个省区市,探访10余项世界遗产,挖掘龙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各族人民间的文化交融,展现了中华儿女作为龙的传人的精神风骨和民族气概。此外,非遗微综艺短视频《奔小腾演“艺”》(第一季)以年轻视角“品味”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动阐释了内蒙古非遗从文化起源到匠人传承,再到时代变迁中的融合创新发展历程,全网累计阅读量达1.5亿,转发量超8000万,形成了现象级的传播效应,并荣获“印象中国”短视频征集展示活动优秀作品、第30届中国纪录片学术盛典微纪录类好作品等多项殊荣,成为传承与创新非遗文化的典范。《墨韵流香》春节特别节目《墨韵迎新年 妙笔书华章》,以字为媒,以墨会友,入选内蒙古自治区广播电视局2024年第二季度推优创新创优名单名录。这些节目不仅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更以创新的形式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新时代文化自信注入了新的活力。
2024年,综艺节目中也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时代新征程中的壮丽篇章。《开卷有理·实践π》从历史、当下与发展三重维度,深入阐释中国共产党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全国十一个省(区、市)与十一所知名高校联动合作,思政名师深入基层一线,体验现代化建设中的各行各业,以职业体验为纽带,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融合。凭借其独特的创意策划与深刻的思想内核,该作品成功入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24年第一季度创新创优节目。
根植民众生活、彰显地域特色、融合多元文化。大型群众性音乐综艺《歌从草原来》(国通语、蒙古语版)以“歌从草原来 想唱就开麦”为口号,创新擂台赛形式,将草原音乐的豪迈与温情传递给全国观众。节目累计推出114位歌唱新人,演绎143首经典歌曲,全网播放量高达4.77亿人次,成为现象级传播案例。乌兰牧骑群众性展演节目《萨日朗花开》汇聚全国18支优秀乌兰牧骑团队,展现“红色文艺轻骑兵”扎根人民、服务人民的初心,2024年国庆期间,节目全网总观看量突破400万人次。《2024内蒙古民歌大会》以原生民歌、经典民歌、创编民歌为脉络,融合各民族、各地域的音乐特色,既挖掘了民歌的历史底蕴,又赋予其当代审美表达。乌海电视台推出的《音乐书房》以“音乐+阅读”分享书中智慧与人生感悟,入选内蒙古自治区广播电视局2024年第二季度创新创优节目。全民文化活动综艺《百姓大舞台》每月两场,舞蹈、独唱、京剧、小品等艺术形式轮番登场,普通市民用才华与热情编织出属于乌海的文化风景线。这些节目以民众参与为根基,以多元文化为养分,共同绘就了一幅北疆文艺繁荣的生动画卷。它们不仅是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更是新时代文艺“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的鲜活注脚。
自然是承载文明的画卷,文化是讲述自然的诗篇。在内蒙古额济纳旗大漠胡杨林景区,第二季《“千年胡杨·百年姻缘”胡杨婚礼》以自然为媒、文化为礼盛大启幕。99对新人身披传统婚服,在虬劲沧桑的胡杨林见证下完成集体婚礼。锡林郭勒草原上,“相约草原·遇见那达慕”第34届那达慕开幕式吸引数万游客与当地群众。开幕式以草原为舞台,非遗为底色,将传统歌舞、沉浸式民俗体验、非遗技艺展演与醇香奶食融为一体。两场盛会,一西一东,以文化为魂、自然为脉,书写着北疆大地上生生不息的精神传奇。
文化认同与交流是文明共生的纽带。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大型慢综艺访谈节目《时光•拾光》第二季邀请萨日娜、齐·宝力高、额尔古纳乐队等10组艺术名家,在深度访谈中揭开创作背后的心路历程,现场重现经典作品,让观众沉浸于艺术之美的同时,更见证内蒙古文艺工作者在中国文艺史上的独特贡献,在时光流转中凝聚文化认同。
绿色是自然的诗行,生态保护是人与自然共生的画卷。大型融媒体直播《美丽的草原我们的家》第二季首场活动“花开北疆 相约正蓝旗”,于锡林郭勒盟正蓝旗金莲川草原启幕。节目以“绿色发展”与“生态保护”为观察视角,聚焦草原儿女守护绿水青山的动人实践。
春节联欢晚会始终承担着凝聚民族情感、传承文化基因、展现时代精神的重要使命,2024年内蒙古各级电视台精心策划、倾力打造,为全区各族观众朋友们呈现了一场场精彩绝伦的晚会。《2024年内蒙古广播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于2月10日19:40在内蒙古台各频率频道及奔腾融媒客户端同步直播。晚会采用360度环绕式舞台,融入黄河、中华玉龙元素,营造“龙腾盛世、家国同圆”的过年氛围。19个节目精彩纷呈,涵盖舞蹈、歌曲、小品、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主会场呼和浩特与分会场赤峰宁城、锡林郭勒乌拉盖联动,地方特色与传统文化交相辉映。截至2月11日,全网直播观看量超1.47亿人次。
全区各地级市的春节联欢晚会同样异彩纷呈,看点多多。主要以文化传承、交流融合为主要精神,结合多元的呈现方式,向观众传达新年祝福和北疆文化的蓬勃活力。呼和浩特市网络春晚以“与时代同行,聚焦奋斗梦想”为主题,通过“城市漫游+文艺表演”的形式全面展现呼和浩特的建设成就与文化特色。5月29日,在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电视文艺委员会主办的“2024春节晚会春节特别节目讲评交流活动”中,《2024年呼和浩特网络春晚》和《2024年呼和浩特市元宵晚会》分别荣获春节特别节目好作品奖、春节晚会(城市台组)好作品奖。包头市春晚以“马上龙腾 和美包头”为主题,本土原创节目和创新编排成为亮点。鄂尔多斯市春晚以“瑞龙擎天庆佳节,壮志凌云谱新篇”为主题,推出系列短视频展示城市文化特色。赤峰市春晚以“龙腾华夏 盛世赤峰”为主题,设计的场外情景主持推介赤峰12个旗县区的好景好物。通辽市春晚以“龙腾盛世 幸福通辽”为主题,通过现代舞美设计和丰富节目内容展示发展成就和人民幸福生活。乌兰察布市春晚以“龙腾北疆春”为主题,展现人民幸福生活,多位楷模人物送上新春祝福。巴彦淖尔市春晚以“国城之春·龙腾巴彦淖尔”为主题,凸显地域性、民俗性和时代性,增强文化认同感。乌海市春晚以“龙腾盛世迎新春 欢欢喜喜过大年”为主题,通过“飞龙呈祥·春满乌海”等四个篇章,展现了乌海人民的幸福生活和新时代乌海的繁荣景象。兴安盟春晚以“兴安岭上·龙腾北疆”为主题,将思想性、艺术性和群众性融为一体,营造出“中华民族一家亲,歌唱祖国心连心”的浓厚氛围。阿拉善盟春晚以“春风沐北疆·瀚海琼芳盛”为主题,展现了团结奋进、共创辉煌的精神风貌。锡林郭勒盟春晚以“骏马驰风铸北疆”为主题,采用横屏与竖屏同步直播的创新形式。这些晚会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也通过艺术形式传递了时代精神,增强了文化认同感和社会凝聚力。
(二)思考与展望
2024年内蒙古在综艺和晚会创作方面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深入推进北疆文化建设,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未来,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不断推出更多精品力作,打造北疆文化品牌,推动北疆文化广泛传播,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百姓生活日常。
五、动画片 (一)动画片梳理
为深入宣传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IP,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制作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动画”。通过卡通人物旁白解说的方式,以直观易懂的形式宣传普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知识。
内蒙古学子在高校导师的指导下,创作了许多优秀动画作品。内蒙古艺术学院新媒体学院动画专业2022级本科生黄子怡的动画作品《水润万物生》获得第四届2024-GCROSS全球大学生创意奖铜奖;内蒙古师范大学设计学院动画系选送的5部作品《都贵玛与国家的孩子》《荒明》《归化城烧麦的传说》《时钟人生》和《三千孤儿入内蒙》成功入选第七届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和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内蒙古科技大学李骁虎、林峰宇主创的MG科普动画《稀土不“稀”也不“土”》荣获第二届科普内蒙古短视频大赛三等奖。这些作品关注内蒙古自治区的历史和文化,融合新时代背景呈现出的文化现象和文艺潮流,诠释了内蒙古动画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引导,促进社会和谐,弘扬时代精神。
2024年,内蒙古继续推进蒙古语译制动画片工作,涉及冒险、合作、亲子等多个主题,共12部作品,这些作品通过教育的方式科普科学知识,法律观念,在动画中传递平等包容的社会价值观,展示独立自强精神。
政策方面,2024年新设北疆文化建设专项资金1.5亿元,出台《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艺项目扶持和精品奖励管理办法(试行)》,支持包括多项体现北疆文化内涵的文化产业项目发展;2024内蒙古动漫学会年会、第四届全国民族题材原创动漫作品大赛暨学术研讨会等会议在呼和浩特召开,以生动案例探寻内蒙古动漫与人工智能融合的产业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深化校企合作,内蒙古艺术学院新媒体学院与网易公司签署产教融合战略协议、锡林郭勒职业学院蒙古语言文化与艺术系报送的《培养草原上“红色文艺轻骑兵”文艺人才实践引领计划》项目入选2024年全国文化艺术职业教育和旅游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 (二)思考与展望 市场有潜在领域,如儿童教育动画的差异化竞争,可以把握机会点,开发双语动画,填补少数民族教育内容的市场空白。也可针对短视频平台制作微动画,以蒙古族谚语为核心内容,打造文化科普类网红账号。 六、公益片 (一)公益片梳理 内蒙古自治区在公益广告领域涌现出一批结合地域文化、生态保护与民族团结的优秀作品,在国家级和自治区级评选中获得重要奖项。 《山河无恙 有你皆安》获第31届中国国际广告节黄河奖金奖。作品生动展现了普通群众和公安干警的责任担当和爱国情怀。乌达区融媒体中心作品《爱别等,孝别迟》入选2024年全国敬老养老助老公益广告作品(电视作品类)优秀奖。《孤岛》在第31届中国国际广告节黄河奖作品征集大赛、第31届中国国际广告节黄河奖作品征集大赛中获得优秀作品奖。作品呼吁社会为留守儿童和他们的家庭点亮希望之光。脚本类作品《红松不负青山》入选第四届全国旅游公益广告作品遴选优秀脚本类作品,展现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决心信心。 内蒙古自治区通过强化政策引领,统筹多平台传播公益广告,举办比赛对优秀作品和机构给予资金扶持。在内蒙古自治区第6届广播电视公益广告大赛中,《魅力内蒙古欢迎您》《我的青春与内蒙古同行》《小花相亲记》《三千孤儿入内蒙,共筑民族团结情》《民生福祉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等被评为优秀作品,共同展现了时代新面貌,挖掘“民族团结一家亲”背后的深厚力量。 (二)思考与展望 公益片内容创作方面,紧扣时代脉搏与地域特色,围绕诚信、关爱、孝心等主题,通过生活中的点滴,引发大众共鸣。 公益片宣传未能形成跨平台、多形式的传播矩阵,导致影响力有限,难以持续引发社会关注。资金不足限制了广告的创意构思、制作质量以及推广范围,制约了公益广告多元化发展。 七、总结 2024年,内蒙古宣传思想工作明确提出“打造北疆文化品牌,绽放时代光彩”的目标,强调以文艺精品讲好内蒙古故事,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蒙古电视艺术坚持讲好中国故事,开辟更多创造创新的空间,更好地满足国家需要、人民需要与行业发展需要。让电视艺术创作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路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内蒙古艺术将体现政策驱动、文化深耕与技术赋能的综合效应。积极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视听语言体系,通过多元化的传播形式与人才培养机制,为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格局贡献边疆经验。未来,需进一步探索民族文化表达的现代性转化路径,强化国际传播能力,推动内蒙古电视艺术在守正创新中迈向更高台阶。 新征程上,内蒙古中国电视艺术的未来必将从过去的历程与成就、亮点与特点中获得经验和启示,勇担文化使命,以更多精品创作筑起中国文艺高峰林立的繁荣景观。内蒙古电视艺术工作者将紧扣时代脉搏、坚守人民立场、坚持守正创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及全国、全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倾心创作电视艺术精品,勇攀新时代电视艺术高峰。 主持人: 艺丽 内蒙古艺术学院讲师 参与撰写: 黄隽瑾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编辑部编辑 冯亦辰 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张敬宜 中央戏剧学院本科生 杨知墨 内蒙古师范大学本科生 范可馨 上海戏剧学院本科生 特邀专家: 内蒙古艺术学院二级教授,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李树榕
版权所有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机场南辅路5.5公里处
电话:0471-4934352传真:0471-4925404
投稿邮箱:nmgwlwycb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