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评论家协会 2025-03-01 19:37:02 阅读量: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反映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创作和研究概貌,展现内蒙古文学艺术发展的新情况、新趋势、新问题,推动北疆文化品牌建设,即日起,本平台开设“内蒙古文学艺术发展年度报告”栏目,本期推送《2024文艺评论篇》。
2024年度内蒙古艺术理论与评论调查研究
一、年度概述:
2024年,是内蒙古文联历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是内蒙古文联成立70周年,我们通过座谈会、历程展、文艺精品展演展示等活动,回顾了来时路,照亮了未来时。这一年,在自治区党委的坚强领导和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精心指导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充分发挥“两个优势”,着力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着力推进“做人的工作”和“推动文艺创作”深度贯通,着力推动北疆文化建设不断深入,团结凝聚全区广大文艺工作者勤奋耕耘、守正创新,开辟了内蒙古自治区文艺事业和文联工作高质量发展新境界。
二
焦点 热点 动态
1
Part.1
导向积极正确,艺术评论工作者
自觉提升政治站位
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艺术理论与评论工作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全区艺术评论工作者自觉提升政治站位,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切实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贯穿全年各方面工作的主线,积极投身于艺术评论事业,为内蒙古自治区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内蒙古文艺界强化思想引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成效显现。一是深化思想政治引领,实施内蒙古文艺界思想引领“培根铸魂”工程,把习近平文化思想纳入全区各级文联培训研修计划和课程安排,重点举办了“嘱托中前行”内蒙古优秀美术、书法、摄影、民间文艺作品等主题文艺活动,以及内蒙古文艺界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培训班暨文联系统业务骨干研修班等主题教育培训。二是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全区文联系统先后举办各艺术门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训班百余场次,累计培训文艺工作者1万余人次。举办中华戏曲名家名段展演、内蒙古民歌大会等活动。
内蒙古文艺界服务大局,以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营造火热发展氛围。一是聚焦办好“两件大事”和闯新路、进中游目标。开展内蒙古形象主题美术摄影作品巡展,同时还高质量举办一系列以充分反映各族干部群众为实现闯新路、进中游目标而团结奋斗的主题摄影、美术、雕刻展览。通过这些创作和展演活动,为聚焦办好“两件大事”和闯新路、进中游目标广泛凝聚起文艺力量。内蒙古文联引领行业先锋、尽显卓越风采,推动更多国家级重大文艺活动落地内蒙古。由中国文联主办、内蒙古文联承办的推动文联工作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呼和浩特市召开。这是内蒙古文联成立以来承办的最高规格的全国性重要会议,彰显了内蒙古文艺事业在全国具有了一定的引领示范性。与中国作家协会共同举办中国作协社联工作会,与中国杂技家协会共同举办“中国杂技北疆行”2024“送欢乐下基层”学雷锋文艺志愿服务活动,与中国曲艺家协会共同举办“中国曲艺北疆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优秀曲艺节目展演活动,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共同举办沿黄九省黄河文化民歌展演等,以丰富的文艺实践持续扩大内蒙古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二是全力打造北疆文化品牌。强化北疆文化理论研究,举办北疆文艺论坛,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和文艺评论家共同研究探讨推动北疆文化建设的思路举措,并举办“中华民歌 唱响北疆”民歌艺术交流座谈会等理论研究交流活动60余场次。开展北疆文化主题活动,举办了“相约北疆”首届黄河流域九省区杂技(魔术)精品展演、“迎新春·戏曲北疆行”系列活动、“艺韵北疆”内蒙古美术、雕塑、书法、摄影跨年展、内蒙古形象主题美术作品巡展等重大活动30余场次;以两个月一场的工作节奏成功举办六场“唱响北疆”内蒙古新星新作演唱会,线下6万人次、线上过亿人次观看了演唱会,《月光如水》等一批新创歌曲迅速传唱开来。推动北疆文化走出去,年初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蒙古马精神——内蒙古美术摄影作品展共展出130余件作品;同时引入全国性活动落地内蒙古举办,分别在全国各媒体平台上进行百余次直播,选送优秀曲艺节目在全国平台展播,点击量达103万次,中国戏曲、曲艺、杂技北疆行等系列活动累计总点击量达3500万次;103件入选全国美术展的美术作品在北京等五省市展览展出;携具有鲜明北疆文化特色的文艺作品赴菲律宾参加“乌兰牧骑走进中菲人文之驿”活动,赴澳门参加第34届澳门艺术节等活动。三是聚焦重要时间节点,精心举办系列活动。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重点举办“舞动北疆”内蒙古舞蹈精品晚会、全区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展等活动;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十周年,举办“十年耕耘 繁花竞放”中国文联“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摄影展、“百花赋梦想”弘扬乌兰牧骑精神主题文艺演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十周年与新时代文艺座谈会等活动;围绕内蒙古文联成立70周年,召开内蒙古推动文艺工作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文颂时代 艺承北疆”内蒙古文联七十年历程展等活动,以主题文艺活动强化导向、引领方向。
文联系统加强组织引导,文艺精品推动内蒙古影响力提升。一是充分搭建优秀文艺作品展演展示平台,组织开展内蒙古文艺界迎春联谊会、网络春晚、曲艺春晚、新年舞蹈晚会等一系列舞台展演活动,举办第二十六届内蒙古摄影艺术展、第十四届内蒙古美术作品展、第五届内蒙古版画展等展览展示活动,为优秀作品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二是切实发挥文艺评论的引领示范作用,深化内蒙古文艺理论与评论建设工程,先后举办“北疆文艺”大讲堂、中国杂技作品黄河题材创作研讨会等活动40余场次,充分发挥出文艺评论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作用。
内蒙古文艺聚焦“做人的工作”,凝聚人心见实效。一是持续深化内蒙古文艺人才培养工程,高质量组织举办专业培训20余场次,培训文艺工作者1000余人。开展“舞竞北疆”内蒙古舞蹈创作及拔尖人才培养计划、“艺苑撷英”戏曲人才培养折子戏展演项目,做好拔尖人才培养工作。举办内蒙古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和行风建设培训班,做好内蒙古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和新文艺群体领军人才的宣传推介工作。二是不断加强新文艺组织和新文艺群体的联系服务工作,举办内蒙古“文艺两新”骨干培训班、内蒙古网络文艺人才培训班等活动,进一步开展内蒙古新文艺群体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工作。加强内蒙古文联知识产权服务工作站、民间文艺版权服务工作站建设,召开内蒙古文联系统文艺维权工作培训会,举办内蒙古民间文艺版权保护服务北疆行,动员文艺工作者确权近1000件。
全区文联系统强化文艺惠民,人民群众共享文艺发展红利。一是完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常态化机制,组织各文艺领域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采风创作活动。统筹推进乌兰牧骑“学·创·演”工作,深化文艺志愿“点单式”服务,全区文联系统累计开展“送万福 进万家”等各类文艺志愿服务活动近2000场次,服务群众100余万人。二是大力推进“强基工程”文艺助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行动,由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主办,内蒙古文联承办的“强基工程”文艺助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行动——“村歌嘹亮”主题活动全国集中展演在鄂尔多斯市举行。这是中国文联、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对内蒙古文艺志愿服务的充分肯定。来自全国30个省区市55支代表队的1000余名文艺工作者、爱好者通过唱响优秀村歌,并举办“村歌嘹亮”内蒙古村歌大擂台等系列活动,探索举办首届内蒙古“时代风尚”学雷锋文艺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宣传推选活动,在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举办的第三届“时代风尚”学雷锋文艺志愿服务先进典型推选活动中荣获六项殊荣。
内蒙古文艺评论界持续推进自身建设,文艺文联基础工作取得进步。一是以全面推进文联党的建设。深入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持续推进“提标、提速、提效”专项行动。扎实推进意识形态工作,定期开展文艺界意识形态研判会商,举办内蒙古文联系统意识形态工作培训班。召开中心组理论学习会议12次,开展党支部集体学习56次,支部书记讲党课6次,持续巩固党的领导根基。二是持续推动文联组织建设和阵地建设,进一步发挥内蒙古美术馆、内蒙古艺术馆等阵地作用。加强内蒙古文艺家之家建设,2024年文艺家之家累计开展会员活动105场,接待会员10000余人。内蒙古数字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的《青城文学》(一年四期)增设了理论评论专栏,已成为内蒙古文艺评论界的又一阵地。在《中国艺术报》通版还推出了《推进北疆文艺高质量发展,跑出内蒙古文艺的加速度》专题。三是持续推动“网络+文艺”工作,开展内蒙古网络文艺三级联动机制培训,形成“全区文联一张网”的大宣传格局。探索网络文艺创作生产传播规律,2024年“内蒙古文艺”粉丝突破10万人大关,关注用户达10.1万人,累计直播各类文艺活动40场次,视频号直播播放量36.1万次,抖音、快手平台播放量11.6万次,发布各类优秀展览56场次,位居全国文联系统前列。已举办六场“唱响北疆”内蒙古新星新作演唱会,线上观看人数过亿人次,“村歌嘹亮”主题活动观看人数超过1亿人次,内蒙古民歌大会线上观看人数超过2.5亿人次。
2
Part.2
聚焦艺术热点
艺术评论交流活动频繁
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艺术理论与评论工作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广大艺术理论与评论工作者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紧密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核心任务,全面深入地学习并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广大工作者坚持人民至上的工作导向,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座谈研讨、高端学术论坛以及创作分享会等形式,搭建起艺术理论与评论交流的平台,有效促进了艺术理论与评论工作的深入发展。这一系列活动不仅为内蒙古艺术理论与评论研究工作的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推动内蒙古艺术创作事业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此基础上,内蒙古自治区艺术理论与评论工作者积极投身于“北疆文化”品牌的打造,通过高质量的艺术评论与研究工作,为提升自治区文化软实力、推动文联工作的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展现了新时代艺术理论与评论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1. 学术论坛阐释内蒙古艺术创作旨归
2024年内蒙古北疆文艺论坛于9月12日至13日在呼和浩特隆重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指导,内蒙古文联主办,并得到了新疆文联、甘肃文联、黑龙江文联、吉林文联、辽宁文联的共建支持,同时由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内蒙古文联组联部承办。内蒙古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冀晓青致辞,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副主任杨晓雪出席论坛并讲话,黑龙江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黄锦秋,吉林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孙凤平,辽宁文联党组成员张海涛出席论坛。论坛开幕式由内蒙古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闫艳主持,主旨演讲由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内蒙古艺术学院院长赵海忠主持,主题发言由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副主席、内蒙古艺术学院北疆艺术研究院执行院长葛丽英主持。
第二届北疆文艺论坛旨在进一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文化思想,落实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关于打造“北疆文化”品牌的安排部署和《中国文联学习研究宣传阐释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重要论述五年工作规划(2022-2026)》要求,展现新时代内蒙古文艺工作者的时代责任与使命担当,探讨文艺工作、文艺事业在推动“北疆文化”品牌建设见行、见效,助力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中的独特作用。此次论坛汇聚了自治区内外文艺家代表、专家学者、自治区有关部门以及各盟市文联负责人、文艺工作者等170余人,共同探讨新时代北疆文艺的发展问题。
2. 交流研讨剖析内蒙古艺术创作风尚
2024年度,内蒙古自治区艺术理论与评论工作在深化与创新中蓬勃发展,得益于内蒙古文联的积极引导与艺术评论研究者的不懈努力,一系列高质量的艺术研讨会和交流活动在全区范围内有序展开,有效推动内蒙古艺术创作与艺术理论事业的繁荣兴盛。
为迎庆包钢集团成立70周年,回顾和展现包钢集团70年来见证共和国建设、民族工业发展的光辉历程,不断丰富发展“齐心协力建包钢”这一宝贵精神财富的时代内涵,3月17日,包头市音乐家协会、包钢乌兰牧骑在包钢宾馆举行迎接包钢建厂70周年文艺作品主题创作研讨会。
10月26日、27日,首届“相约北疆”黄河流域九省区杂技精品展演活动在呼和浩特上演,活动主要包括两场云集九省区杂技新文艺群体院团及国有院团精彩节目的展演,以及一场中国杂技作品黄河题材创作交流研讨会。这场杂技盛宴不仅让观众看到了黄河文化与杂技艺术的完美交融,专家、学者的研讨也为杂技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考和助力。
10月29日,由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内蒙古民间文艺家协会、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北疆文化研究所承办的《段建珺剪纸》首发式暨学术研讨会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举行。
这些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推动了自治区艺术理论与评论研究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也增强了艺术创作与艺术理论研究之间的有机结合,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艺术追求。展望未来,内蒙古自治区艺术理论与评论工作将继续在深化与创新中前行,为内蒙古自治区的艺术发展注入更加持久而强大的动力。
3. 话题引领激活盟市艺术评论澎湃生机
在2024年度,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的艺术理论与评论工作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呈现出勃勃生机与活力,为内蒙古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2024年,呼和浩特文联持续发挥积极作用。6月22日,由呼和浩特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牵头举办了“翰墨同心——京蒙书法作品交流展”,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8月2日,赛罕区美术家协会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50余名嘉宾和代表齐聚一堂,共商推进赛罕区美术事业繁荣发展大计。9月5日,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戏剧家协会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这些活动的开展体现了呼和浩特文学艺术界发展的澎湃生机。
本年度,鄂尔多斯文联持续发挥积极作用。5月15日,鄂尔多斯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三次代表大会预备会议召开。鄂尔多斯市文联第三次代表大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团结引导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为完成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凝心聚力,这是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于团结引领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繁荣发展鄂尔多斯市文艺事业,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鄂尔多斯新篇章,具有重要意义。8月12日,第二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鄂尔多斯古如歌”艺术节在杭锦旗影剧院举行。在杭锦大地上,婉转悠扬的古如歌唱出了草原的辽阔,唱出了大漠的雄浑。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鄂尔多斯古如歌”的传承与发展,凝心聚力打造“北疆文化”品牌,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年度,乌兰察布市文联持续关注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响应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4月24日,由内蒙古文艺志愿者协会主办,乌兰察布市文联承办的“强基工程”文艺助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行动点单式文艺培训在乌兰察布市举办。各旗县市区文联、市各文艺家协会主要负责人,市文联全体干部职工参加了培训。乌兰察布市还先后召开了乌兰察布市摄影家协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和乌兰察布市书法家协会第三次代表大会等重要会议。
2024年,赤峰市文联和呼伦贝尔文联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积极召开工作会议,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全国“两会”精神和内蒙古文联九届二次全委会精神和全区、全市宣传部长会议精神。3月15日上午,呼伦贝尔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召开全市文联工作会议,总结交流文联工作,安排部署2024年重点工作任务。3月31日,赤峰市书法家协会第三次代表大会、舞蹈家协会第三次代表大会、戏剧曲艺家协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开幕。
本年度,包头市文联继续贯彻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呈现澎湃生机与活力。3月17日,由包头市文联主办的“大河之恋”黄河书画笔会在包头市黄河风情园呦呦雅集成功举办。来自包头市美术家协会、包头市书法家协会的艺术家们现场进行交流创作。7月12日,2024中国·包头艺术博览会盛大启幕。首次亮相的包头艺博会以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为宗旨,是包头市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化盛事,也是包头文化艺术事业迈入新发展阶段、履行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活动。
本年度,通辽市召开了通辽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辽美术家协会第六次代表大会、通辽市曲艺与民间文艺家协会第二次代表大会等重要会议,积极回应自治区文联的倡议,努力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兴安盟文联积极召开工作会议,落实相关工作部署,同时也获得了一些成就。9月30日至10月8日,由内蒙古自治区妇联、内蒙古自治区文联主办的“‘巾帼庆华诞·丹青颂北疆’全区妇女书法篆刻绘画剪纸作品展”在呼和浩特市美术馆举行,其中兴安盟民间文艺家协会5件剪纸作品入展。兴安盟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白玉昆荣获第五届内蒙古自治区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本年度,巴彦淖尔市文学艺术界继续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召开了一系列活动。8月21日上午,在第21届国际向日葵大会·2024年国际向日葵产业成果推荐会举办期间,中国·巴彦淖尔“天赋河套 美丽葵乡”第五届全国向日葵摄影展在巴彦淖尔市五原县正式开展。9月9日,由市文联、市妇联主办,市妇女书画家协会承办,市图书馆、临河区文联协办的“翰墨绘盛世·丹青绽芳华·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第三届巴彦淖尔市妇女书画剪纸摄影作品展”在市图书馆展厅正式开展。乌海市文联则继续发挥书法创作优势,大力加强书法城特色建设。9月20日上午,第十三届黄河明珠·乌海书法艺术节在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开幕。活动由乌海市委、市政府主办,内蒙古书协、乌海市委宣传部、乌海市文联共同承办。同时,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落实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和自治区党委、市委的部署要求,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努力推动乌海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10月23日上午,乌海市文联召开了全市推动文艺工作高质量发展座谈会。
总之,在2024年度,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的艺术理论与评论工作将在党的领导下,继续深化交流与合作,推动内蒙古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文化享受和精神滋养。
三
新作 创新 突破
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艺术理论与评论工作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继续扬帆远航,艺术评论工作者与研究者们秉持着接续奋斗、砥砺前行的精神,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学习并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矢志不渝地坚持人民至上的工作导向。在这一年里,全区艺术理论与评论界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和深厚的专业底蕴,携手共进,在各大权威平台上,一系列高质量的艺术评论与研究文章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文章不仅彰显了作者们渊博的学识和独到的视角,更以敏锐的洞察力对各类艺术现象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剖析。
1
Part.1
艺术评论立足时代高度
以人民为中心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文艺为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而奋斗的征途上,2014年10月15日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是一座继往开来的丰碑。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是新时代文化建设和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纲领性文献,闪耀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真理光辉。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国与世界发展大势、中华文化和人类文明的高度,深刻阐明了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文艺的方向和道路,号召文艺战线和广大文艺工作者“不辜负时代召唤、不辜负人民期待,创造出更好更多的文艺精品,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024年,内蒙古文联紧扣“做人的工作”这一核心任务。5月9日晚,“唱响北疆”内蒙古新星新作演唱会在内蒙古体育馆盛情开唱。本次演唱会汇聚了乌日娜、呼斯楞、乌兰图雅等知名歌唱家与音乐人,以及近年来内蒙古音乐界崭露头角的新生代力量。据悉,本场演唱会由内蒙古自治区文联主办,内蒙古音乐家协会与内蒙古文学艺术创作中心承办。“唱响北疆”内蒙古新星新作演唱会集中展示了近五年来内蒙古音乐人深入现实生活,创作的一批反映人民心声、深受喜爱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题材广泛、风格各异、表现形式多样,既融合了通俗歌曲的创作技巧,又展现了内蒙古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体现了内蒙古音乐创作者包容并蓄的胸怀。8集电视剧《我的阿勒泰》于5月7日至10日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和爱奇艺网络同步播出后,创造了多项收视奇迹,持续成为网上热门话题,也引起了文艺评论家们广泛关注,可见该剧的创作与热播,对当下文艺创作生产具有一定的导向性、示范性意义。电视剧《我的阿勒泰》改编自著名作家李娟同名小说,该剧以疆二代汉族少女李文秀和开小卖部的母亲张凤霞的生活轨迹为主线,以细腻的细节、独特的视角展现了阿勒泰地区壮美的自然风光、特别的民俗风情以及质朴的日常生活,热情歌颂了各族人民群众善良、坚韧和乐观的优秀品格和人性的真善美。包银山在他的评论文章《“铸牢”视野中的热播剧<我的阿勒泰>》中评价《我的阿勒泰》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好作品。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坚守艺术理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自觉担负历史赋予的崭新使命,热忱描绘新时代的恢弘气象,真情反映人民奋进的伟大实践,以守正创新、自信自强的昂扬姿态,抒写我国文艺事业繁花竞放、蓬勃向上的生动景象。著名油画家张可扬的两幅作品——《草原上的乌兰牧骑》和《草原深处党旗红》分别被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收藏,并且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主题美术作品展览中展出。充分表现了内蒙古人民的奋斗精神和党的光辉形象,是内蒙古近年来主题美术创作中的精品力作。宁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镜头对准家乡,《静静的艾敏河》《季风中的马》《红色满洲里》《额吉》等一部部作品用光影讲述北疆文化故事、内蒙古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乌兰图雅坚持用歌声拨动时代脉搏,用作品唱响人民心声。
总之,2024年度的内蒙古艺术理论与研究工作在立足时代高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础上,取得了显著成效。未来,内蒙古艺术理论界将继续秉承这一理念,不断开拓创新,为打造“北疆文化”新篇章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2 Part.2 艺术评论依托生活需要 以现实为导向
在2024年度,内蒙古的广大艺术评论工作者们紧密围绕现实生活的需求积极开展艺术评论与研究工作,从丰富多彩的现实艺术作品中探寻现实生活的脉络,在现实生活里感悟和发掘艺术创作的肥沃土壤。
杂技剧《我们的美好生活》是一部为促进乡村振兴、建设美好家园所创作的杂技剧,将乡村振兴作为主题,创造性地运用各类艺术元素、现代舞台艺术、现代科技手段,将草原生活中发生的美好故事通过传统杂技的形式表现出来。《我们的美好生活》采用的这种创作手法,使传统杂技表现出了与时俱进的艺术特色,在满足观众审美需求的同时,完美地展现出了杂技演员们的高超技艺,给观众带来了良好的视觉感受。《我们的美好生活》演出中,描绘了一幅关于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在演员们精彩的表演中,展现了新农村、新牧区热火朝天的景象,用传统杂技形象地展示出了新时代农民的全新形象,能够在观众心中留下新的内蒙古农村形象、农民形象、劳作形象。杨韬义在他的评论文章《从杂技剧<我们的美好生活>看杂技表演中创造力重要作用》中介绍《我们的美好生活》一部以现实为导向的优秀作品。
付薪烨在他的评论文章《<风雪黎明>:艺术与历史的交响,红色精神的礼赞》中评价歌舞剧《风雪黎明》是传统与现代相交融的完美交响曲。歌舞剧《风雪黎明》在艺术表达上实现了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完美交融。该剧在舞蹈编排上,既保留了蒙古族传统舞蹈的精髓,如骑马舞、挤奶舞等,又巧妙地融入了现代舞蹈的元素,如街舞、拉丁舞等,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舞蹈风格。这种舞蹈风格的创新,不仅丰富了作品的舞蹈语汇,也增强了作品的现代感和观赏性。在音乐创作上,该剧同样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作曲家在保留蒙古族传统音乐元素的基础上,巧妙地融入了现代音乐技法,如电子音乐、爵士乐等,演绎出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古典抒情与摇滚元素的跨界融合。这些传统音乐元素与现代音乐制作技术相结合,巧妙地运用了交响乐的宏大配器以及电子音乐的特效处理,使得音乐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
3 Part.3 艺术评论开拓宏阔视野 以发展为目标
2024年度内蒙古艺术理论与研究工作呈现出多元且富有活力的态势,众多学者在不同艺术领域深入探索,为内蒙古艺术的发展拓宽视野并以发展为导向积极贡献力量。
杨韬义在他的评论文章《从<千古马颂>看当代马术和杂技融合》中对大型马舞剧《千古马颂》进行了鉴赏评论。在《千古马颂》的马术表演中,突出了蒙古人对马进行训练的成果。表演者只有熟练的驾驭技巧,才能在与马合作的过程中做到协调、配合,一场完美的演出也由此呈现。《千古马颂》这一作品的出现,不仅使蒙古族马文化得到发展,更为当代马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为当代马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实践进路。从舞台表演看待当代马术的发展问题,正是对传统马术的弘扬与创新。在《千古马颂》的表演中,融入了许多传统的杂技动作,通过添加杂技动作为演出带来了惊险绝奇的特点,给观众带来了更丰富的视觉体验。从《千古马颂》看杂技艺术的发展,其本身是对中国传统杂技的创新与发展,为当代杂技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朱洪坤在他的评论文章《北疆戏曲:传承与创新的华彩交响》中对“艺苑撷英”2024内蒙古戏曲精品展演活动进行了深刻评价 。他指出,“艺苑撷英”2024内蒙古戏曲精品展演,以其独具匠心的策划、精湛的表演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它不仅展示了中华戏曲的博大精深,更体现了我区在戏曲人才培养与文化传承方面所做出的积极努力和显著成果。这场演出无疑传递出一种清晰而强烈的积极信号:文化传承至关重要,艺术人才培养刻不容缓。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更多人的目光聚焦于此,肩负起文化传承与社会责任的双重担当,成为北疆戏曲在新时代背景下践行使命、砥砺前行的生动写照。它让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传承和弘扬戏曲文化,积极培养优秀的戏曲艺术人才,戏曲艺术必将在内蒙古这片热土上,薪火相传,繁荣发展。
4 Part.4 艺术评论发展势不可挡 以成绩为基石
11月28日,中国艺术报社通联工作会议在河北省正定县隆重举行。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董耀鹏出席会议,中国艺术报社总编辑康伟主持。内蒙古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一级巡视员艺如乐图,组联部主任曹文军参加会议。会议对2024年度中国艺术报社通联工作先进单位进行了表彰。内蒙古文联因工作成绩突出,继2023年获评后,再度被评为“2024年度中国艺术报通联工作先进单位”,为全区文联系统的通联工作树立了榜样。
2024年,内蒙古文联着力加强在国家级媒体的宣传报道工作,特别是强化与《中国艺术报》的沟通合作。一是以全国性活动带宣传,主办承办推动文联工作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乌兰牧骑走进中菲人文之驿”活动、“中国杂技北疆行”2024“送欢乐下基层”学雷锋文艺志愿服务活动、“中国曲艺北疆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优秀曲艺节目展演等国家级重大文艺活动,吸引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中国艺术报》等中央主流媒体主动关注内蒙古文艺文联工作。二是以特色亮点活动促宣传,创新开展“我们的美好生活‘9+N’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项目”,举办“村歌嘹亮”2024内蒙古村歌大擂台、“村歌嘹亮”主题活动2024全国集中展演,打造乡村文化名片,赋能乡村文化振兴,商请《中国艺术报》以专版的形式进行了重点报道。此外,还积极联系《中国艺术报》对“舞动北疆”内蒙古舞蹈精品晚会、内蒙古文联系统文艺维权工作推进会等重点活动、会议进行了报道,扩大了内蒙古文艺在全国的影响力。三是以文艺评论推宣传,内蒙古文联举办的一系列主题突出、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文艺活动,推出的一系列高品质的文艺作品,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也得到全区广大文艺理论和评论工作者的积极关注,推出了一批高质量文艺评论文章,在《中国艺术报》刊登,文艺评论的针对性、时效性持续增强,重点文艺活动、文艺作品的关注度不断提高。
四 活动 交流 趋势
在2024年度,内蒙古文联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坚定不移地深化艺术评论阵地建设,进一步推动内蒙古艺术理论与研究工作的繁荣发展。这一年,内蒙古文联在处理艺术评论工作时,更加注重前瞻性和宏观性的把握,紧密围绕自治区文艺发展的焦点和热点话题,开展了一系列深入而富有成效的评论与研究活动。
1 Part.1 提升艺术评论前瞻意识 提倡艺术评论跟踪热点
在2024年度,内蒙古文联致力于全面提升艺术评论的权威性与专业性,强调其在引导艺术创作、推出精品力作、提高公众审美水平以及引领社会风尚方面的重要作用。这一年,内蒙古艺术理论与研究工作紧密围绕北疆特色,深入关注并跟踪自治区内的艺术创作动态,紧跟区内艺术领域的热门话题与新兴动态,以及新锐艺术家与代表作品,以增强评论的精准度与实效性,开展更多具有全局视野与前瞻导向的评论探索。
同时,积极倡导贴近民众、通俗易懂的艺术评论风格,旨在将艺术评论融入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使之成为全民文化享受的一部分。为进一步增强“北疆文艺评论”的品牌传播力与社会影响力,内蒙古文联将在艺术评论的有效性上开辟新路径,尤其注重结合互联网时代的快速传播特性,鼓励创作简短精悍的短评、即时响应的快评以及图文并茂的图评,以适应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需求,推动内蒙古文艺评论与理论发展迈上新台阶。
在具体实践中,内蒙古文联组织了一系列高水平的艺术评论活动。例如,2024北疆文艺评论高峰论坛邀请了区内外的知名艺术评论家、学者及艺术家,共同探讨内蒙古艺术创作的现状与未来,为提升艺术评论的宏观性与前瞻性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平台。会上,评论家们针对内蒙古近年来涌现出的优秀艺术作品进行了深入剖析与评论,不仅揭示了这些作品的艺术价值,也为内蒙古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同时,内蒙古文联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文化普及的号召,大力提倡平民化、百姓式的艺术评论,让艺术评论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2 Part.2 立足艺术评论创作实际 树立艺术评论良好风尚
在2024年度,内蒙古文联的工作重心依然坚实地立足于自治区的艺术评论、研究及创作实践之中,致力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彰显独特的中华气派。这一年,内蒙古文联以鲜明的主体意识,积极与时代背景相碰撞、相融合,为中华文化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在理论创新方面,内蒙古文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不断探索新视角、挖掘新内容,以期缔造出更多具有时代特色的艺术理论研究成果。此外,内蒙古文联高度关注“北疆文化”和“北疆文艺”的各种表现形式,努力均衡艺术评论力量,强化薄弱环节。例如,针对自治区内民族艺术创作的繁荣现状,内蒙古文联组织了一系列关于蒙古族、达斡尔族等少数民族艺术创作的专题评论活动,不仅深入挖掘了这些民族艺术作品的独特魅力,还为其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同时,内蒙古文联还积极推动艺术评论与新媒体的融合,利用社交媒体等平台扩大艺术评论的传播力与影响力,使自治区艺术评论得到更加健全和全面的发展。
3 Part.3 加强艺术评论队伍建设 建立艺术评论协同机制
在2024年度,内蒙古文联在艺术理论与研究领域的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特别是艺术评论工作队伍的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这一年,内蒙古文联致力于发现和培养艺术评论与研究人才,不断加强和拓展艺术评论阵地,为自治区艺术创作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在具体实践中,内蒙古文联高度重视“人”的工作,在组织活动、开展项目、强化阵地建设的过程中,始终注重队伍建设,持续打造一支学术型、思想型的人才梯队。内蒙古文联成立2024年度内蒙古文艺评论骨干培训班,此次培训班面向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和文艺理论评论工作者公开招收学员,最终选出各盟市评协团体会员以及各高校、科研院所的70余位文艺评论工作者参与学习,专业覆盖音乐、影视、美术等各文艺门类。他们不仅具备扎实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艺术洞察力,还积极参与各类艺术评论活动,为内蒙古艺术评论事业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了加强自治区艺术评论阵地建设,内蒙古文联充分发挥主阵地作用,精心策划并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北疆文艺论坛。此次论坛汇聚了区内外的知名艺术评论家、学者和艺术家,围绕“北疆文化与中华文艺的融合与发展”等主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形成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此外,内蒙古文联还充分利用《内蒙古日报·文艺评论》专栏、《金钥匙》等报刊以及“学习强国”内蒙古学习平台、“内蒙古文艺”等网络平台,加强艺术评论的传播与互动,形成了“北疆文艺评论”的新风貌。在统筹协调方面,内蒙古文艺界积极整合自治区文联理论室、文艺评论家协会、高等学校和社科研究机构等资源,建立了艺术评论引导协同工作机制,形成了工作合力。
2024年,内蒙古文联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深化艺术评论阵地建设,推动艺术理论与研究的繁荣发展。通过提升艺术评论前瞻意识、立足创作实际、加强队伍建设等措施,成功开展了一系列高水平的艺术评论活动,如高峰论坛、专题评论等,促进了艺术评论与新媒体的融合,扩大了艺术评论的影响力。同时,内蒙古文联注重挖掘少数民族艺术魅力,加强艺术评论人才培养,建立了艺术评论协同机制,形成了“北疆文艺评论”的新风貌,为内蒙古艺术创作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人才保障。
五 问题 建议 思考
2024年度,内蒙古文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和专业优势,持续将队伍建设作为推动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根本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抓紧抓实,团结凝聚内蒙古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投身党的文艺事业,努力担负新的文化使命。
本年度,内蒙古艺术理论与评论工作成就斐然,但不可否认的是,具体的艺术理论与评论工作中还存在不足。首先,评论的深度与广度有待提升,当前内蒙古的艺术评论工作在某些方面仍显得较为片面,缺乏深入的分析和全面的视角。部分评论仅停留在表面现象,未能深入挖掘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其次,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艺术评论与艺术创作实践之间存在脱节现象,部分评论未能紧密贴合自治区内的艺术创作实际,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此外,人才队伍建设不足,虽然自治区文艺理论与评论人才队伍建设卓有成效,但艺术评论领域的人才队伍建设仍不完善,缺乏具备深厚学术功底和敏锐艺术洞察力的专业人才,制约了评论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同时,传播渠道有限,艺术评论的传播渠道相对有限,主要依赖于传统媒体和学术期刊,未能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优势进行广泛传播。为此,要加强评论深度与广度,鼓励艺术评论家深入研究作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升评论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加强跨领域合作,引入不同学科视角,丰富评论的多样性。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推动艺术评论与艺术创作实践的紧密结合,鼓励评论家深入艺术现场,了解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和作品背后的故事。同时,加强评论对艺术创作的指导和引领作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艺术评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提升评论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等活动,提升评论家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更要拓展传播渠道,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优势,拓宽艺术评论的传播渠道。通过建立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等新媒体平台,及时发布评论文章和观点,增强与公众的互动和交流。
艺术评论不仅是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和分析,更是对社会文化和艺术生态的反映和引导。因此,评论家应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注社会热点和民生问题,通过评论传递正能量和积极价值观。随着艺术形式的多样化和观众需求的个性化,艺术评论也应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鼓励评论家探索不同的评论风格和表达方式,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和喜好。在全球化背景下,加强国际艺术评论的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参与国际艺术评论论坛、研讨会等活动,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做法,提升内蒙古艺术评论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放歌潮平岸阔,续写时代华章。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内蒙古文艺战线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坚定文化自信,担当文化使命,不断迈向更巍峨的高峰、描绘更壮美的风光、书写更恢弘的气象,将北疆文化品牌越擦越亮,为自治区办好两件大事、实施“六个工程”,实现闯新路、进中游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主持人:
王赫德 内蒙古师范大学副教授
参与撰写:
王思琴 内蒙古师范大学设计学院研究生
王楷源 内蒙古师范大学设计学院研究生
宣贝 内蒙古师范大学设计学院研究生
付帅 内蒙古师范大学设计学院研究生
张婧丹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本科生
特邀专家:
王宏伟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驻会副主席
版权所有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机场南辅路5.5公里处
电话:0471-4934352传真:0471-4925404
投稿邮箱:nmgwlwycb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