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评论家协会 2025-02-21 15:50:30 阅读量:
孟浪琴
内蒙古鸿德文理学院助教
赵金波
内蒙古鸿德文理学院讲师
纪录片是北疆文化宣传的生动窗口,它以独特的影像语言和视角,生动地展现了内蒙古的历史文化、火热实践、壮美风光和社会风貌等,每一帧画面都在讲述着“北疆故事”,传播着北疆声音。通过纪录片,不仅能够领略到北疆的广袤无垠、天蓝地绿、民族风情,更能深入了解到这片土地的包容豁达以及内蒙古各族人民的精神状态、价值观念和宝贵品质,这对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推动文化繁荣,提升内蒙古正面形象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内蒙古纪录片创作现状
创作呈蓬勃发展态势
近年来,内蒙古纪录片创作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作品数量呈上升趋势,作品来源多元化。题材丰富,包括但不限于人物传记类,如《梦中的额吉》《大漠梭梭女人宝花》;人文历史类,如《亮丽内蒙古》《有滋有味内蒙古》《大河脉动—药之味·廉之道》《家在内蒙古》;重大革命历史文献纪录类,如《内蒙古骑兵》《爱在内蒙古》《内蒙古自治区诞生记》;社会发展类,如《草原新丝路》《草原新记》《永远的乌兰牧骑》《守望》等。创作取得显著成绩,其中《美丽的草原我们的家》《国防大北疆》《姥爷的葫芦刻》等多部作品获得多项奖项,《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新时代乌兰牧骑》《生生不息的赞歌》等优秀作品在央视播出,《巷子里》《声音使者》《刀尖上起舞》等多部作品曾入选中国纪录片大会展播,反响热烈。创作团队日益壮大,吸引了大量学者、优秀在校大学生,跨领域合作、产教融合特点突出。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为鼓励创作,不断推出精品力作,内蒙古自治区广播电视局开展了全区纪录片推优扶持活动,举办全区纪录片创作培训班。此外,还举办了各级各类纪录片评比和征集活动。
创作潜力空间巨大
北疆文化内涵丰富、精神深刻、类型多样,纪录片创作可深入挖掘的空间大。在内蒙古这片土地上,不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民族团结的故事、艰苦奋斗的故事、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在党的团结带领下各族人民英勇斗争的故事。新时代,内蒙古按照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交给的“五大任务”积极推进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取得巨大成就,这其中既涌现出大量先进人物和事迹,也有无数坚守在平凡岗位上的普通人,他们勇于担当、甘于奉献、一往无前,书写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发生在北疆大地上的故事、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火热生活、时代变迁中的人和事、历史文化遗产、自然风光、民风民俗等都是进行纪录片创作、宣传内蒙古的重要素材,有待进一步挖掘。新时代,人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提高,激发了纪录片创作的动力,也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未来纪录片创作仍将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拥有广阔的创作空间。
二、新时代内蒙古纪录片创作特征
01
坚持与党同心同行的创作原则
坚持和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重要经验,也是实现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对文艺工作和文艺工作者提出新的要求和期许。作为“模范自治区”,内蒙古始终听党话、跟党走,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高度重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积极贯彻落实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及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挖掘、研究、整合、宣传内蒙古优秀文化,着力打造“北疆文化”品牌,推出一系列优质文艺作品。
纪录片是内蒙古文化宣传工作的主要途经之一,也是研究传播北疆文化的重要载体。在纪录片创作中,内蒙古始终坚持与党同心同行,确保方向正确,高度重视创作社会效益,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视听语言重点描绘新时代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和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下内蒙古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景象,深入挖掘孕育在内蒙古这片土地上的精神品质和价值观念,以真实鲜活的故事充分展现出守望相助的内核,弘扬了民族团结精神。这对弘扬北疆文化,推动内蒙古文化发展繁荣,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0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坚持人民至上理念在文化领域的生动体现。在纪录片创作中,内蒙古始终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评价,打造出一系列质量高、口碑好、效益优的作品。
更好满足人民对于精神文化的美好新期待。在纪录片创作中始终坚持服务人民的理念,将为人民创作作为根本宗旨,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近些年来,内蒙古纪录片创作的题材广泛、数量众多,内容涵盖美食文化、地方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历史事件、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火热生活等方面,致力于满足人民的多元化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家在内蒙古》“奇石奇缘”单元中,薛卫东致力于打造阿拉善奇石文化,用来自戈壁滩的原石作为乐器开办音乐会,让人们倾听到亿万年前来自自然造化的声音,带来一场视听盛宴;“驼峰人生”让人们了解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驼球。《发现包头》《非遗鄂尔多斯》《舌尖上的呼伦贝尔》《走西口与呼和浩特》《阿拉善人与骆驼的故事》等从各地域各方面多方位讲述了地方历史文化,为人民提供了丰富且优秀的精神食粮,有利于开拓视野,提升观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并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基于真实性、生动性、故事性等特征,纪录片也更容易感染人、打动人、影响人,其中蕴含的精神品质和道德追求等在潜移默化中对人们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起到积极引导作用,对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创作源于人民,植根现实,紧跟潮流。“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文艺作品的诞生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永远的乌兰牧骑》中记录了一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文化工作队——乌兰牧骑。之所以能够创作出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点和生活气息的优秀的、深受农牧民欢迎的作品,和乌兰牧骑植根草原、扎根人民密不可分。乌兰牧骑的队员大多来自基层,他们和牧民生活在一起,工作在一起,熟悉牧民生活,能够接触到民族民间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这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牢记宗旨、立足区情、紧跟时代、不断创新是乌兰牧骑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家在内蒙古》以普通老百姓为表现主体,展现了内蒙古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品质,也表现了时代变迁中人们的“变”与“不变”,“传承”与“发展”。《有滋有味内蒙古》在记录内蒙古美食文化的同时也蕴含着人与自然水乳交融之道,展示了人民的生活智慧、饮食智慧和处世哲学,歌颂了勤劳的民族,绘制了一幅宏大的人文画卷。
聆听人民声音,创作让人民满意的作品。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文艺创作质量和效果怎么样,不是由创作者自己说了算,而是看人民的评价和认可度。近年来,内蒙古创作出一大批深受群众喜爱的作品,如《有滋有味内蒙古》《梦中的额吉》《嘎查的故事》《守望》等等。这些作品从电视端收视率、各平台的播放量、点赞量、转发量、讨论热度、评分等方面来看,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广大文艺工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同时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作品创作往往贴近百姓生活,反映人民心声,回应人民关切,赞美人民的美好品质,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展现新时代伟大实践和变革,能够引起强烈情感共鸣,并且让广大观众从中有所收获,使作品不光具有艺术性、思想性,也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如《嘎查的故事》,第一季就给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卫视节目制作传播中心带来了上百万的营收。
03
坚持守正创新的创作思路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内蒙古广大文艺工作者在创作中始终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彰显主流意识形态,在遵循纪录片功能定位的基础上,既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立足内蒙古历史文化资源、人文资源,紧密结合实际,实现了题材、呈现形式、表达方式与创作手法等方面的创新。
如《走西口与呼和浩特》,作为一部历史性纪录片首先突出了它的本位功能,承载着一定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传承作用。本片以“走西口”为背景,将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作为视频记录载体,通过美食、晋剧和二人台、传世之物展现了呼和浩特和山西之间的文化联系,挖掘了呼和浩特城市文化的本源,呈现出对地方历史文化的探索和宣传,也生动地展现出一幅民族团结与融合的和谐画卷。走西口为呼和浩特乃至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财富,来自山西的“过油肉”、“剔尖儿”、“刀削面”等美食以及晋剧通过走西口传入呼和浩特后经由改良和发展,现已形成呼和浩特独特的饮食文化和戏曲文化,这其中既有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有基于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发展。历史变迁,文化表达呈现的内容和形式可能不同,但不变的是蕴含在其中的内核和精神。
关于创新,首先,这部纪录片在题材的选取上较为新颖,当前以“走西口”为切入点的纪录片较少,将视野定位在走西口与呼和浩特上,对于了解走西口历史与呼和浩特文化渊源具有重要意义,填补了文艺作品上的一些空白;其次,内容较为独特,跳出了历史本身,不是单纯的讲述“走西口”现象,更多的是通过美食、晋剧等构现了走西口带来的民族团结与文化融合,展现了呼和浩特包容、团结、向上的风土人情和独特文化魅力;再次,叙事手法上颇具特色,既有客观解说,也有人物访谈,将客观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与普通人物真实故事相结合,实现了历史与现实、主观与客观的交相辉映,观众在了解历史文化的同时也更能产生情感共鸣;最后,画面表现多样化,采用实景拍摄和CG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历史情景再现,使纪录片更加生动、引人入胜,带给观众更好的视听享受。
04
聚焦新时代内蒙古重大实践
纪录片创作既是新时代内蒙古加强文化建设、打造“北疆文化”品牌的重要举措,也通过文化艺术的形式展现了内蒙古在各领域各方面的生动实践,刻画了内蒙古各族人民在党的带领下团结奋斗,“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生动画卷。
2014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内蒙古考察,嘱托内蒙古先行先试关于生态、农牧业、向北开放的“三项改革”,《草原新记》通过一个个鲜活美好的故事展示了在推进三项改革中所采取的举措和取得的成效。为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内蒙古牢记“国之大者”,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持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探索实施生态改革举措,经过政府、社会、群众多方努力,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内蒙古拥有数量繁多的优质农牧物产,是我国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根据总书记指示,内蒙古探索完善企业与农牧民利益结合机制,建立稳定的生产经营关系,打造农牧民和企业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为人民创造了更美好的生活。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内蒙古成为我国向北开放的前沿。纪录片通过普通人和事展现了向北开放下内蒙古一些地区人民的生活与工作以及中蒙俄的往来和交流,也展现了正是国境线上那些辛劳付出的工作人员和平凡严谨的日常工作,为进出口贸易和双边交流合作提供了服务和保障,使内蒙古向北开放的通道安全、顺畅、有序和高效。
此外,《生命线》《黄河在这里转弯》《我们的家园 辉河湿地》《呼伦湖·生命的赞歌》《罕山的守护者》等谱写了内蒙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嘎查的故事(第一季)》聚焦乡村振兴,展现了在党的带领下内蒙古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推动农村牧区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北境之地》《遗·冀》《卓拉的嫁期》等主要讲述内蒙古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了民族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是内蒙古加强文化建设的生动体现。《草原新丝路》讲述了内蒙古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与蒙俄合作共赢的草原丝路故事。
三、新时代内蒙古纪录片创作
所蕴含的时代价值
传播北疆文化,树立美好形象
内蒙古地处我国北部边疆,横跨“三北”,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这片广袤的大地上不断上演着民族交往与文化碰撞的故事,形成了多彩纷呈的文化,留存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北疆文化“涵盖了目前内蒙古所有的文化类型,是内蒙古大地上各种优秀文化的系统集成”[[[] 北疆文化的内涵特征与时代价值,内涵丰富、精神深刻,既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接受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浇灌,又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点,是凝聚人心、激发各民族人民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内蒙古亮丽的名片。
纪录片承担着传播文化、记录时代的重大任务。近年来,内蒙古推出《守望》《草原新记》《梦中的额吉》《永远的乌兰牧骑》《生命线》等一系列优秀作品,记录了内蒙古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团结奋进的故事,见证了内蒙古的火热实践,展现了立体生动全面的内蒙古形象,集真实性、文化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多媒体多渠道的播放进一步推动了北疆文化和内蒙古故事“走出去”,让北疆精神、北疆风貌更多更全面更精彩地呈现在广大人民群众眼前,拓宽了了解内蒙古的途经,有利于改变人们的认识不足和认知偏差,内蒙古不光有草原和蒙古包,更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战略性地位和作用,对维护祖国边疆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推动北疆文化品牌建设,提升内蒙古美誉度、吸引力和影响力。
传承优良传统 焕发时代光芒
文化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广大创作者牢牢把握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方式,打造出一系列传承优良传统、立足当前又放眼未来,歌颂广大人民群众、展现人民智慧的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优秀作品。
爱国忠诚、无私奉献、吃苦耐劳、一往无前、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敢于担当等是蕴含在中华文化中的优秀品质和价值观念,也体现了北疆文化的核心理念和精神标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和合共生”理念等都是内蒙古纪录片创作的重要源泉。《家在内蒙古》“鸟哥的春天”单元中,张长龙20年守护乌梁素海,保护鸟类;《养蓄牧河畔》记录了库伦旗各族人民三十多年如一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故事;《守望最北疆——恩和哈达 我们的故事》记录了一群年复一年坚守在祖国最北边境线上,平均年龄不到三十岁的民警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为守住历史、守好家园和祖国边疆,他们不畏艰苦、忍受孤寂、无私奉献,展现出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怀、强烈的责任担当意识与守望相助的崇高使命。这些作品既体现了对历史文化的坚守,也是对现实的生动刻画。时代的潮流滚滚向前,蕴含在中华文化中的智慧、优秀品格和价值观念将持续地滋养着北疆大地。
弘扬伟大精神 铸牢精神家园
“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在内蒙古各族人民长期实践中,形成了宝贵的精神品质,成为汇聚中华民族精神浩瀚大海中的一股涓涓细流。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北疆文化最深沉的价值底色。《内蒙古骑兵》讲述了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内蒙古骑兵的英勇表现,展现了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卓越贡献;《祖孙三代守边防》中,尼玛老人祖孙三代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守护祖国边境安全;《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以经典曲目为名,通过讲述歌曲的诞生过程和广泛传播,展现出兴安盟人民对家乡、对祖国深沉的爱,并将这份爱转化为感恩党、听党话、跟党走的实际行动,守卫绿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持续推动美好家园建设。
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北疆文化的鲜明特质。《驯马》中,都荣在驯马过程中一次次摔倒、又一次次爬起来,直到把烈马训练成走马,是“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蒙古马精神的形象表达。《家在内蒙古》“黑城绿梦”单元中,苏和一家坚持14年治理荒漠、绿化古城,为首都、为祖国守护一片蔚蓝天空;《大漠梭梭女人宝花》中,党员宝花长年扎根艰苦的大漠戈壁治沙,带领农牧民共同致富,是“三北精神”的生动写照。
蕴含在这些故事中的精神潜移默化中浇灌着人民的心灵,铸牢人民的精神家园,从而转化为行动力量,激发人民干事创业的热情,在党的团结带领下以更加饱满昂扬的精神状态在北疆热土上继续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凝聚团结力量 奋力实现目标
内蒙古大地上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跨越古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和现实情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党的团结带领下,内蒙古各族儿女共御外辱,迎来光明未来。内蒙古自治区自成立以来,全区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团结奋斗,书写了“三千孤儿入内蒙”“草原英雄小姐妹”“最美牧场为航天”等一个个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赢得“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今天,内蒙古民族团结互助的故事仍在继续。
《骏马当先》中既讲述了“齐心协力建包钢”、草原母亲都贵玛、足迹遍布牧区的妇产科医生李敬秋等人物和事迹,展现了各民族团结进步的光辉典范。也展现了新时代在党的团结带领下,内蒙古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等各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祖国北疆风景线更加亮丽。《北疆放歌》既讲述了内蒙古历史上的经济交流和文化融合奠定了各民族情感、文化上团结统一的基础,也展现了在党的领导下,内蒙古各族儿女坚定理想信念、团结奋斗,由共御外辱到齐心协力搞建设再到各项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守望》讲述了自治区成立70年来,全区各族人民守望相助、亲如一家,共守祖国边疆,共建美好家园的感人故事。
新的征程上,内蒙古仍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弘扬伟大团结精神,继承民族团结优良传统,增强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戮力同心、团结奋进,办好“两件大事”,展现内蒙古担当,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内蒙古力量。
版权所有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机场南辅路5.5公里处
电话:0471-4934352传真:0471-4925404
投稿邮箱:nmgwlwycb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