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评论家协会 2025-02-06 18:27:51 阅读量:
推进文艺创作生产机制改革
繁荣北疆文化文艺事业
郭晶晶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反映时代风貌,传递时代精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这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推动我国文艺事业从“高原”跃上“高峰”的重要举措。自治区党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推进“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要求“加强研究阐释和宣传展示,支持文艺精品创作,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让北疆文化更有知名度和吸引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文艺需求的日益多样化、个性化,这对我区构建完善文艺创作生产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优化文艺产品供给机制
培育高质量文艺精品
文艺精品有效供给,是实现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有效保障。党的二十大把“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强调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文艺作品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我区积极推进实施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着力提升优质文艺产品的生产和供应。文艺创作能力和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文艺舞台呈现绚丽多姿的喜人景象。舞剧《骑兵》自2019年首演以来,席卷各地,场场爆满,每一次落幕,现场好评不绝于耳。电影《守望相思树》自全国上映以来,受到了广泛关注和热烈反响,线上线下掀起观影热潮,观众纷纷发布影评传递着影片所带来的感动和感悟。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舞蹈作品《爷爷们》《黑缎子坎肩》《浪漫草原》《马铃儿摇响幸福歌》等作品连续获得中国舞蹈最高奖“荷花奖”;电影《告别》《乌珠穆沁的孩子》荣获中国电影“金鸡奖”,《片警宝音》《守望相思树》荣获中国电影“华表奖”……这些成就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消费需求的广泛存在,同时也显示出这一领域中尚存在许多需要努力的空间。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正如经济领域中需要供给侧改革、供需平衡一样,文化艺术领域也需要供给充分而且高质量和供需平衡。当前,尽管文艺创作产品丰富多彩,高质量、能够深刻触及人们精神世界的作品仍然供不应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快建立有利于优质北疆文化文艺产品创作生产的机制,以提高文艺作品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通过完善和调整文艺产品的生产和供应方式,为创作高质量的文艺作品提供有力环境和保障。要聚焦聚力文艺精品创作,改进文艺创作生产引导工作机制,通过市场机制,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自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只有持续创作生产深受百姓喜爱的高品质的文艺作品,才能真正发挥文艺回馈民众,鼓舞民众的功能,才能真正发展文艺反哺人民、激励人民的作用。“把北疆文化品牌擦得更亮、打得更响,要让精品力作‘好戏连台’”。
激发文艺产品创新机制
助力经济文化繁荣发展
文艺的生命在于创新,文艺的发展也在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当前,文化与科技、旅游、时尚、体育等领域的融合变得日益紧密,文化供给也逐步超越了传统的单一模式,向着跨界融合的方向迈进,使得文艺呈现的载体日益多样,抵达受众的渠道日趋多元。近年来,我区积极拓展“艺术+”发展新路径,旨在推动艺术与旅游、科技、体育等领域的有机融合,以实现区域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和文化价值的全面提升。如,兴安盟乌兰牧骑倾情打造的“文化+旅游”原创沉浸声乐舞集《山水云间》,以歌为媒,以游为介。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尤其是舞美设计中沉浸式“写意”的设计理念和声音设计中沉浸声扩声运用,不仅让整个演出在技术与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更是让观众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呼伦贝尔之恋》冰舞秀大型实景演艺,采用“冰上+舞蹈+特技+魔术”以及高空表演形式,通过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呈现全息裸眼3D舞台效果,成功打造了“文艺+体育”新业态,既丰富了传统艺术表演形式,又通过创意引领、沉浸体验艺术新场景,成为呼伦贝尔文化旅游城市新名片。又如,2023年至2024年期间,呼和浩特市各类演唱会、音乐节、实景演出等连番登场。火爆的演出市场不仅为当地市民和游客带来了丰富的视听盛宴,更是成功点燃了呼和浩特的文旅经济,通过文艺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极大地推动了地方文旅旅游产业的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的进步注入新鲜活力的同时,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实践证明,文艺在为经济发展提供内生动力方面占据愈加重要的地位。通过科技创新、文化创意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文艺催生了更多新颖的文化艺术形式,同时也赋予了传统文艺更符合时代特色和创意精神的特质。因此,我们需要利用我区丰富的北疆文化资源,通过有效的政策指导和市场运作,不断深化“文艺+”战略,积极培育新型“文艺+”业态。鼓励文艺工作者在创作中进行创新尝试,突破传统束缚,支持跨界合作、新技术应用等,为文艺创作带来新的活力和可能性。进而提高文化产业的发展品质,增加文化产业的附加值。我们同样需要深入理解文化和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探讨传统文艺形式在新时期的意义、精神层面价值以及其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同时,也要深刻认识到,虽然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文艺繁荣创造了条件,但文艺创新应当努力在思想内涵、艺术表现与市场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文艺创新必须坚持文艺发展的正确方向,以确保社会和经济两方面的效益能够相互促进。
创新人才培育机制
充盈文艺精英“蓄水池”
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北疆文化艺术表现出了崭新的风貌和变化,不仅与投身文艺工作的人才队伍紧密相连,同时也为培养新一代文艺人才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决定》强调“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这一宗旨成为深化文艺体制机制改革的基本指导原则。这意味着,构建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创新的生态环境,吸引和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以此来增强人才储备和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我区文艺人才存在诸多问题。在人才结构方面,高端文艺人才缺乏,特别是编剧、导演、舞美、作曲、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严重不足,出现人才断层现象。在人才培养方面,人才培养政策不够宽松,渠道不够畅通,政策不配套,导致外流现象严重。艺术人才培养资源供需失衡,资源分布不均,层次结构不合理,培育机制不健全等。
文艺创新不仅要探求新的题材体裁、形态业态、渠道平台,更重要的是在新的文艺样态中发现、关注和培养新的文艺人才。这要求我们进一步完善文艺人才培育体系,构建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制度体系等方式,来构建和充盈“人才蓄水池”。构建有利于人才成长和新的生态环境,吸引和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从而形成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人才蓄水池”。通过提供良好的创作环境和资源支持,激发文艺工作者的创新潜能,促进文艺产品的多样性和高质量产出。不断为北疆文化文艺队伍补充新鲜血液,为文艺“供给侧”增添新的力量。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国家和社会的创新能力,也是推动北疆文化文艺人才壮大发展的重要途径。
完善文艺遴选评价机制
推动创作生产高质量发展
文艺创作的终极目标是服务于公众,其核心理念是将优秀的文化成果呈现在广大民众面前。通过完善健全遴选评价机制,旨在向大众推荐出高品质的文艺作品,以此来搭建文艺创作与民众之间的桥梁。同时,可以更好地衡量文艺作品质量和推动文艺创新发展的期望。《决定》中,明确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总体要求,这一改革措施和政策导向,为完善文艺遴选评价机制指明了方向,以适应新时代对文艺繁荣发展的需求。当前,我区在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为在新的征程上奋进,为新时代的建功立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然而,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文艺作品遴选评价作为文艺创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优秀文艺作品的遴选和评价标尚未健全,文艺批评在立场、观点、方法、自身理论建设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存在不足。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着重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其中指出:“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决定》提出“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中的“引导、组织工作”要体现在文艺作品的遴选评价之中。因此,我们要理顺文艺遴选评价机制,特别要完善健全适应文艺创作生产需要的遴选评价机制。这就要求我们将文艺作品遴选评价体系建设的落脚点牢牢立在“人民立场”上,建立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文艺遴选评价机制。将“草根需求”与“精英诉求”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以“人民喜欢不喜欢、接受不接受、认可不认可、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文艺价值的最高标准,不断提升符合人民审美需要和审美方式的评价标准,提升评判者和裁决者的艺术鉴赏能力。由此,形成良性循环,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更好地引导文艺创作者创作出更多高质量的文艺作品,从而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还要实现对文艺互动全方位的评价介入,从社会文化大环境到文艺作品创作的具体环节,每一个层次都需要在批评的监督和评估之下,以此来推动文艺创作生产的有序健康发展。
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北疆文化文艺创作生产机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只有紧跟时代步伐,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创作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优秀作品,才能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推出更多更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把北疆文化品牌擦得更亮、打的更响。”
版权所有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机场南辅路5.5公里处
电话:0471-4934352传真:0471-4925404
投稿邮箱:nmgwlwycb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