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文艺 2023-10-11 11:51:42 阅读量:
2023年8月,由市文联组织的呼和浩特市作家、艺术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采风创作活动圆满结束,在为期9天的采风活动里,文艺家们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及自治区党委、市委决策部署,立足打造“北疆文化”品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围绕内蒙古“五大任务”、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这两件大事,我市争创“三个城市”、推动融入“四大经济圈”、打造“五个区域中心”、建设“五宜城市”、培育“六大产业集群”等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深入我市9个旗县区开展采风创作活动。即日起在市文联微信公众平台上陆续展示文艺家们的采风创作成果。
文 学 作 品
山林秋语
吴 欣
白二爷沙坝的嬗变
白二爷沙坝,就是艰苦奋斗的代名词。初秋的阳光洒在浑河南岸这片绿洲之上,昔日漫漫的沙漠、光秃秃的六号山早已消失,满眼是绿色,满耳是鸟鸣。当我们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一下子都被深深地震撼了。
和林格尔县白二爷沙坝,位于大红城乡浑河南岸,1982年之前,这里还是一片十多万亩的大沙漠,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小风难睁眼,大风活埋人”之说,此前,四号村的最后一批居民被滚滚黄沙逐出了他们的家园,只留下被黄沙掩埋了半截墙体的废墟。然而,追溯历史,这里还是一片肥沃的土地。清代,这里被划为右卫八旗马场地,乾隆年间,清政府放垦了马场地,以百亩为一号,而四号地恰恰位于浑河岸边。久而久之,前来垦种的关内农民不断增多,于是便聚民为村,以四号为村名。却不料经过两百余年的无止境掠夺,这里便成为一片荒漠。1982年春,和林格尔县决定组建专业队,对白二爷沙坝进行彻底治理,而县长云福祥便挑起了这副重担。他立即着手,组建了一支由120名男女青年组成的专业队,开赴白二爷沙坝,拉开了治理序幕。
作为土生土长的和林格尔人,我自然见证了白二爷沙坝的治理进程,并且,在老县长云福祥生前还曾不止一次专程采访过他,还采访过许多和他一起治理大沙漠的专业队员,创作并发表了诸如报告文学《山川警戒线》、散文《大漠绿洲》等,可以说,对这块新生绿洲,我是比较熟悉的。当我再次踏上这块土地,那浓密的绿色,那清新的空气,那治沙人的故事,仍然使我感动不已。
曾记得,我第一次到白二爷沙坝大约在1987年,是骑着自行车行程30多公里才来到这片土地。此时的白二爷沙坝,虽然绿化造林已有成就,但仍然可以看到成片的沙漠,风沙依然肆虐,水土仍然流失。特别是六号山下,一大片黄沙特别显眼,仿佛是人脑袋上的一块牛皮癣。但是,在四号村周边,成片的绿色已然出现,治沙站甚至开辟了农田,防护林也已有两三米高,但田地里仍不时刮起沙尘,危害着农作物。
此后,我更是多次来到白二爷沙坝。记得有一次,我陪同一位来自集宁的作家潘树武先生来探访云福祥。此时的云福祥,已经从政协乌兰察布盟委员会副主席的岗位上退休,按理说,他应该住在条件更好的县城享受悠闲的退休生活,但老人却牵挂着白二爷沙坝,他带着老伴儿,干脆住在那里,每天戴着一顶草帽,拄着一根木棍,在山林里转悠着,生怕哪里着了火、树木被牲畜啃咬坏了,他的脸膛和胳膊都晒得黝黑黝黑的,根本看不出他曾是一个“大领导”。由于整日在山林里巡查,云福祥已经和周围二三十个羊倌成为了好朋友,并发展他们为义务护林员,积极参加护林防火工作。此次,潘树武先生来到这里,其实是来看望退休后的老朋友的,他曾多次采访云福祥,创作了颇有影响的报告文学作品。而我,也在阅读潘先生作品过程中,对以云福祥为代表的一代治沙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从此,关注绿化造林,创作关于生态建设的文学作品,成为我的日常所爱,诸如乔义、张志、李俊、马玉英等等,这些治沙造林的骨干,都曾作为我笔下的主人公或重要角色出现在作品之中。
此次旧地重游,已然物是人非,所谓的白二爷沙坝,已经成为一个地名存在于世,而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片12万亩的绿洲,松柏、杨柳、沙棘柠条充溢着整个沙区,当年威胁山西和内蒙古两省区三个县的大沙漠,已经成为保护数万民众40余万亩农田的绿色屏障。可是,谁能想到,这一成就的取得,治沙人曾经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啊。正在办理退休手续的刘俊钱,是一个资深的治沙队员,他把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都献给了白二爷沙坝的治沙事业,他不止一次告诉我,那时的沙坝可以说是一块不毛之地,只长沙和尚(一种小蜥蜴)不长草,地表温度超过70摄氏度,能烫熟鸡蛋;工地上到处光秃秃的,烈日炙烤着治沙队员;中午吃干粮,大家只能把衣服搭在锹把上用于遮荫,而饭盒里的饭上面的干了,中间的酸了,沙子甚至不请自来,碜得人不敢咀嚼。但是,面对艰苦的环境,治沙队员们干劲不减,大家比学赶超,男队员与男队员比,女队员甚至与男队员比,看谁挖的树坑多,你挖五十他挖八十,你挖一百他挖一百五。有的女队员因为比不过他人,甚至急得边哭边挖,加班加点也要完成当天的任务。最苦的是一连七天的连阴雨,队员们抓住千载难逢的时机,全员出动,利用雨天播种柠条。男女队员不畏艰难,连续奋战,雨里爬,泥里滚,大家人人都糊成了“泥人”“猿人”,个个累得一下工便急着往宿舍赶、往床上躺。然而,当第一片3500亩绿色神奇地出现在白二爷沙坝时,人人脸上都挂满了自豪的笑脸,那付出的辛苦、汗水、泪水,此刻都已化作了幸福。
也许有人会说,不就是12万亩大沙漠嘛,也没啥了不起的。可是,请别忘记,在这片不毛之地,哪怕种活一棵牧草、一棵松柏、一丛柠条,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事,为了绿化一块沙漠,往往三番五次返工、重种,再加上精心护理,才会最终出现一片绿色。治沙队曾有一个统计,在40年的治沙进程中,12万亩的白二爷沙坝,他们累计植树造林达到17万余亩,治理难度由此可见一斑。光是一个六号山,就反复植树多次,才最终锁住黄龙,绿化了荒山。
多年的征战,在白二爷沙坝治沙队员的身上留下了除之不去的印迹。在我采访过的众多治沙队员身上,大多留下了腰腿痛、关节炎等病证,有些队员得了大骨节病,就连手指都变了形,每遇阴雨天或天气变化,关节处便剧烈作痛,痛苦万分。看着这些为了治沙而付出健康的队员,我从心底里感到疼痛。是的,他们牺牲的是青春与健康,得到的是绿洲与沃土,得到的是金山与银山,这种交换充分揭示了奉献的深刻内涵。
行走在绿荫中,我触摸着治沙人曾经使用过的镐锹、锅灶、饭盒、土炕、床铺,观赏着“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县”等一块块闪光的牌匾,那一个个荣誉的获得,使得“三北”精神在白二爷沙坝得到了完美的诠释,我这辈子恐怕也读不够、写不完了。
版权所有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机场南辅路5.5公里处
电话:0471-4934352传真:0471-4925404
投稿邮箱:nmgwlwycb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