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文艺 2023-05-25 15:19:37 阅读量:
恋不够家乡水
文/李世春
我的家乡是一座小山城,背靠银滚山,南对平顶山,中间有一条清澈如镜的小河穿城流过,水依偎着山,山环抱着水,家乡由此得名——清水河。
记忆中的清水河,是一条露着石头子、鹅卵石,小鱼穿游其中的“溪中河”,川流不息。据资料介绍,这条河发源于山西省平鲁县境内,由盆地青入境,横贯县境中部,自东南向西北呈弧形,折向南同浑河和古勒半几河汇合,又西入黄河。向南奔腾进入黄河古道与明长城握手的老牛湾景区。之后,一直进入山西省万家寨库区,沿路浩浩荡荡,十分壮观。
这条清水河,是家乡人民的母亲河。几千年来,养育了这里的山乡儿女。我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出生的,是喝着清河水、吃着山药蛋、就着烂腌菜,赤脚奔走在清水河山水间耍大的,对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有深厚的感情。
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有我童年的足印。那时和小伙伴们在河边和山上玩耍嬉闹的场景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
要说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数沿河两岸的河滩了,在孩子们的眼里,这里是最好的游乐场,一年四季总有耍不完的科目,玩不尽的游戏。清明过后,河边的小草绿了,各种鸟儿也飞来了,我们几个“小不丢儿”,在永强等大孩子的带领下,经常到永安大街靠南的河滚壕去玩。拿上自制的“夹脑子”,踩着踏石,别上弹弓穿梭于沿河两岸打鸟。河滚壕、神池窑树林是主战场。这里有河鸡鸡、黄蛋、大眼当当等,离河稍远一点的树林草丛中,还有一点红、火焰子、蓝靛、红靛等,即便打住了,也多是放在鸟笼子里养几天,满足一下儿时的好奇心,玩玩也就放生了。进入伏天,河滩又成为“耍水”的好去处。常记得,在神池窑、木匠窑这段河沟,伙伴们光着屁股,丝毫不懂害羞,也没啥安全意识。不管会不会水,也不管水深水浅,跟着大一点的孩子扑通扑通就跳进去了,有时甚至还敢一个猛子扎到河中央。河水也有发脾气的时候,盛夏降雨季节,平时柔情的河水随着暴雨山洪,瞬间波涛汹涌,漫天洪水像脱了缰的野马向河床两岸泄,淹没土地、冲走财物,孩子们好奇的站到河边远处看热闹。洪水退后,一拥而至,到河床上捡上游冲下来的东西。秋天到了,神池窑滩、罗头窑那里的蛐蛐个儿大、叫得响,小伙伴们不约而同来到这里,挑灯夜战捉蛐蛐。将捉到的战果放到自制的玻璃匣子内,然后在一起斗,胜者为王,“青头大将军”、“黄金娥大将军”均是我们给胜者蛐蛐起的响亮的名儿。冬日,河水结冰,滑冰又成为重要游戏科目。孩子们自己做了冰车,在冰摊上嗖嗖向前,虽然脸和手都冻得通红,但心里是暖洋洋的,别提有多开心了。
童趣的“游乐场”不光停留在河滩,银滚山和平顶山的山坡上也是我们经常玩耍的地方。春风拂面时,小伙伴们结伴而行,在山坡上放风筝的同时,每次还不忘完成大人们交代捡柴禾的任务。有时还顺带捋点榆钱,摘点酸杏,甚至“偷”点尚未成熟的沙果解馋。现在还记得,我们跑去银滚山上偷摘酸杏,常常被看树的乔二叔追赶时的情景。山上的树草多了,还次生出一些中草药材。隔壁住的李林春大爷是医院抓中药的医师,还带着我们上山辨认这些中草药。记忆中,城外的南海子、神池窑、木匠沟、小南沟、红崖沟也常常是我“转战”的好地方。野菜出土,兄妹几人总要和父母或小伙伴到山上挑些苦菜,或家里吃、或作为猪食的补充,正是喂养的这口瘦猪可为过年补点腥红。到了秋天,又结伴到田里捡山药、刨茬子。看见野兔窜过,拼死拼活也要“穷追不舍”......
伴随着儿时的童趣,一完小的老槐树和县一中陪伴我度过了中小学时光。经过下乡插队和乌盟师范,又到内大学习后,回到家乡,先后在教育局、县委办和县委组织部工作,有幸随县领导下乡或到基层调研,到过县里80%以上的村子,对家乡有了更多的了解。
家乡有光荣的革命历史。这里不仅是老少边山地区,还是晋绥地区的红色光荣模范区。1937年10月,长城脚下的清水河县老牛坡党支部诞生,这是抗战时期内蒙古在蒙晋交界地区成立最早的农村党支部。著名的抗日革命武装晋绥三分区“偏清支队”便主要在这一带的长城内外开展工作。因而,这里成为这支抗日武装的主要活动场所。曾经有李井泉、姚喆、石生荣等一大批党的优秀领导干部在这里战斗过。解放前夕,清水河县城著名的“八进七出”就是由他们发起和领导的。
家乡的山城别具风格。独特的土石窑洞冬暖夏凉,俗称“神仙洞”,塑造了典型的“窑洞文化”,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彰显出古朴的雅韵,镶嵌在山水园林中,极富诗情画意。
家乡的物产有特色。深山藏百宝,僻壤出珍品,清水河素有“四大宝与四小宝”之称。“四大宝”即大缸、大炭、大葱、大蒜,“四小宝”即小海红果、小米、小瓜、小驴,堪称珍奇。农副产品中的小香米、绿豆、山茶等闻名区内外,而且在北京、上海登堂入室。偏僻的清水河山区,气候、土壤、水源、地形为这些“宝”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他们虽然不是名贵的山珍,但质朴实惠,备受欢迎。家乡矿产资源也很丰富,土是宝,石是金,石灰岩、煤、高岭土、耐火土等驰名中外,优质水泥、陶瓷、煤炭等远销区内外。
家乡的美食有味道。曾记得牛子(牛培绪老先生)说的快板“清河宝”:清水河美食有远近闻名的莜面、荞面、豆面、杂豆、豆腐等,提到油炸糕“要说那个软、要说那个精”时,惹得我们直流口水。还有用糜米、小米做的酸捞饭更是别有风味。盛夏口渴难耐,喝上一大碗酸米汤,又解渴又下火,实在是太舒服了。不管过了多少年,还是喜欢小时候的这个味儿。现在莜荞面和小香米及海红果等还成了远销各地的绿色品牌商品。
家乡的人情味很浓。独特的名俗风情,造就了家乡人的淳朴善良、实在厚道,热情好客。每当有亲朋好友光临,家乡人总是要尽十二分的心意去接待,尽心尽力表示诚意,平时舍不得吃用的好东西,会毫不犹豫地拿出来待客。常记得到村里吃老乡做的红辣椒炝凉菜汤蒸莜面、荞面打拿糕等食物,真是那个香喷喷的味道,至今仍回味无穷。家乡的人会过日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论丰年欠年,年复一年。即使是丰年,也不大手大脚,打紧过日子,备下来年的余粮。记得八十年代,为了争取项目资金,县乡干部兜子里往往装着两种香烟,一种是牡丹、恒大牌之类的好烟,主要用来接待上级领导或客商。另一个兜子里的绿叶或价钱更低的烟卷自已抽。
家乡重视教育是出了名的。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不管多困难,也要供孩子们念书。知名地质学家李世林是家乡人,上世纪二十年代,全绥远省和县里百姓供他到法国留学,最后取得了博士学位。归国后,他为国家地质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现在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武强就是土生土长在县一中毕业的学生。还有很多清水河籍老乡遍布国内外各地,成为不同战线的骨干。家乡历任领导尊师重教,学校教师辛勤奉献,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有在外地居住的清水河人,又返回家乡租房子让孩子当地上高中。近年来,升学人数稳中有升,全县每年考入区内外大学本科专科的达七百名左右。
我深知,是家乡那条河养育了我,是家乡人的优良品格感染了我,是耳畔中的乡音熏陶了我。正是家乡人那种执着、勤劳、自强不息的精神,才激励我不论走到哪里,也不管有多艰苦,都要努力去适应。
90年代初,我离开了家乡调任外地工作,走过不少地方。即使他乡山再绿、水再清,也难锁我思乡一片情。无论走到哪里,始终无法改变对家乡的这份特殊的情感。
近年来,回家乡走了一些自已曾经待过和走过的地方,每次都有新感觉,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经过历任清水河县领导的不懈努力和全县人民的艰苦奋斗,家乡山青水秀,变得越来越好,城镇美观,百业兴旺,乡村稳定脱贫,老百姓安居乐业。
记忆中的清水河县城,只有一条永安街,县城东西只有东门大桥和贾家湾大桥。遇到雨雪天气,红泥土路难以出行。现在,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城内外加上步行桥共有十二座,形成五横八纵的环城公路。原来的永安街,已拓宽延伸到了贾家湾,扩展形成了二环、三环路,醒目的交通标线和红绿灯信号、明亮的景观灯光和依山傍水富有创意的山水园林城镇建设,古朴雅韵和现代风格自然结合,让古老的山城焕发了新的灵性!特别是记忆中的那条河,通过低坎坝的装点,以优美的线条,由东到西,很听话又很乖顺地婉婉流来,美丽动人。滨河大道成了人们茶余饭后休闲散步、养生锻炼的好地方,展示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加上建设中的老牛湾通用机场和呼清高速公路,旅游景点老牛湾和革命教育基地老牛坡争相辉映,一个美丽清水河已经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县里陈列有清水河县历次重大获奖:1983年城关镇荣获乌兰察布盟爱国卫生评比“百灵鸟”奖第一名;1985年城关镇又获爱国卫生评比内蒙古“阿吉奈”奖第二名;2006年3月,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清水河县“全国绿化模范县”;2023年3月2日,清水河县又被授予“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文明城市”光荣称号......
一桩桩、一件件清水河县人民的喜事、大事催人奋进,这一切都在向我们述说着家乡的变化和发展。作为一名清水河人,每当听到看到家乡的好消息,每当我们用清水河话交流着各自的工作和生活,每当见到家乡来的老乡好友,每当我们在有老乡相聚的时候,都是我们最开心、最快乐的时光。每当有人问起你是哪里人,都会自信的告诉他,我们是清水河人。
说来惭愧,作为一名家乡人,没有为家乡做什么事。闲暇时,每当“黄土高坡”的歌声响起,我总会情不自禁的跟着哼上几句:“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四季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不管过去了多少岁月,祖祖辈辈留下我,留下我一望无际唱着歌,还有身边这条黄河”,那高亢有力的旋律,更加激起了我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2011年以来,县领导陆续到京看望清水河籍老乡,对大家为家乡发展寄予了期望,使大家深受鼓舞。经梁春、尚荣、李达、张伟、庆丰等老乡们商议,大家力争为家乡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从2011年开始,在京部分老乡拿出自已薪水中的部分,去表达对家乡奉献的一点心意。12年来,每年对高考的文理科状元和班主任给予绵薄奖励,鼓励孩子们努力学习、考上大学,学有所成后回报家乡。截止目前,一共对20多名状元和10多名班主任进行了奖励,并将一直坚持下去。此外还组织了在京清水河籍医生回县义诊等活动。这些虽然都微不足道,但表达了大家心系家乡的一种情怀。
“万事东流水,不舍是家乡”,亲不够的故乡土,恋不够的家乡水,衷心祝愿家乡更美好,父老乡亲更幸福!
版权所有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机场南辅路5.5公里处
电话:0471-4934352传真:0471-4925404
投稿邮箱:nmgwlwycb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