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文艺 2023-02-02 16:59:24 阅读量:
·
渐逝的记忆-幼时看戏
文/张军
过去,农村乡间文化稀少,每年正月唱戏和踢场子便成了农村主要文化娱乐项目。
北方农民每年是劳动多半年,休闲少半年,周而复始。立春过后,便开始着手农事,拟定耕作地块和耕作农作物品种,紧接着掏粪、擂粪、送粪,为春耕做准备。春播开始后,到秋收颗粒归仓,农活一直较繁忙。只有阴雨天可放松调整休息一下。田间地头耕田、播种、补苗、介苗、锄禾、育肥(壮苗)、秋收、拉运、收场……
大半年忙忙碌碌,唯有冬天和正月较清闲。入冬以后家家户户杀鸡宰羊屠猪,磨糕面,制作豆腐、粉条,蒸馒头,油炸麻花等筹备各种春节美食。此刻可以因时按候正点吃饭,日子消闲,饭菜丰盛,餐餐油水大,算是真正的享受。不像“八月秋忙,秀女下床”,吃饭不讲究,通常果腹即可。
炮竹声中辞旧岁,敲开了新年的大门,一夜分两年。过了年便进入正月。正月看戏,走亲访友。通常每村会雇佣一班戏子,唱上三五天,借此踩踩院子、踢踢场子,祭祀天地神灵,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人寿年丰。
唱戏期间,每户会邀请亲朋好友看戏,互相拜年走串。剧团费用按人头平均摊派,吃住采取派饭、派住方式解决。顿顿肥酒大肉,精米精面,好吃好喝,小孩子可以近距离享受演员艺术的薰陶,对艺术充满无限向往。
晚饭后,我们匆匆忙忙去戏庙院占据一个优越的位置,等待演出开始。因为不识戏,只会看个红火热闹,进进出出,敲敲打打,咿咿呀呀。小孩子们活蹦乱跳,爬上翻下,窥视演员化妆、更换戏服,幕布后面永远藏着孩子们的好奇、神秘。胆大一点的会走进摸摸黑、白、红色胡子,满足感飙升。
小时不识戏,喜欢武戏打打杀杀,记住的戏名也不多,大抵有《金水桥》《六朗錾子》《明公断》《雪山飞狐》等。夜戏时间长,我们很早就入睡了。看戏人多时候,戏班子会捎几段小戏,或者二人台段子,答谢观众,借此宣传一下,及时签约下一村。
唱戏期间,应村民要求,每日上午会挨家挨户给村民踩院子,直到全村每家每户都走一遍。踩院子时,锣鼓响起来,麻炮响起来。佬毛小子进场打场子,为表演演员留足空间。院的正面会摆放香火,一些茶水,香烟,糖块供人们和神共同品尝。
踢场子是在走、扭、摇、摆、踢的基本律动中,将表演者个体的气、意、神、韵、形融合一体。根据场地大小,周围环境,触景生情,即兴发挥。敲锣打鼓排钗谢主人。拉花烙毛踢场子。锣鼓进院响动一下,将凶神恶煞、霉运驱赶出去,辟邪消灾,保佑人畜平平安安。临近结束时文官会唱喜歌致谢主人的热情招待,并收取主人的献礼。转一转院子,戏子在哪家驻留时间长这家主人便感觉颇有面子,幸福的模样洋溢在脸上。
现在,政府组织乌兰牧旗文化下乡免费文艺演出,以天为幕布地为舞台,虽然找不到儿时看戏的那种感觉,但是乡村振兴,文化先行,不断提高民众品味和审美层次,不断创新新鲜作品,不断弘扬民间艺术,让乡村文化之魂永远延续下去。
版权所有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机场南辅路5.5公里处
电话:0471-4934352传真:0471-4925404
投稿邮箱:nmgwlwycb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