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文艺 2022-06-27 11:25:57 阅读量:
长篇纪实文学《黄河赤子》作者刘巧玲女士,笔名舒文,高级政工师,是呼和浩特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她走村入户,深入采访、笔耕不断、佳作连连。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先后有诗歌、散文、文艺评论、通讯、消息等400多篇文章在各类报刊上发表。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福姥姥》、长篇报告文学《汉鼎之光》、散文集《流年未央》、长篇小说《柳暗花明》、长篇童话故事《小勇士波比》、人物传记《富泽桑梓梦》、电视文学剧本《幸福不会老》、电影文学剧本《点亮心灯》《守望生命》等。
长篇纪实文学《黄河赤子》共22万字,通过七个篇章着力刻画了优秀共产党员、人大代表、民营企业家乔根善的典型形象,真实记录了他创业奋斗、富而思进、兴家报国和无私奉献的传奇故事。刘巧玲女士的创作实力、创作速度和创作成绩很令人钦佩。这部黄河作品,文学地、纪实性叙述黄河岸边黄河汉子的故事,书中这样写到,乔根善吃着黄河水,听着“君子津”的故事长大,在正直无私、淳朴善良、诚信担当、仁义友爱的黄河文化和精神的浸润下,有着黄河般的坦荡胸怀和汹涌澎湃的责任与担当。细品如斯,掩卷如此。《黄河赤子》让读者认识、了解共产党员、道德模范、内蒙古好人的美德善举、尽显大爱,让读者感受、感动黄河赤子的勤劳智慧、责任担当、家国精神,作品将黄河、故事、人物、历史、文化等有机地融合,展现了一幅黄河历史与中华文化、黄河文化与时代价值相生相伴、敢于争先、流淌向前的奋斗奋进图。高山有根、大河有源,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延续千年、命运与共的根和魂。
《黄河赤子》新书发布会上的发言
刘巧玲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老师,下午好!
今天,对我来说,是一个特别有意义的日子。首先,我要感谢呼和浩特市文联、作协,感谢清水河县委宣传部、文联为我举办的这次新书发布会。还要感谢大家抽出宝贵的时间参加发布会,使我感到莫大的鼓舞和鞭策。
我喜欢阅读,爱上写作是从小学开始的。经过不断的学习和摸索以及在文学之路上的跋涉和坚守,经历了千辛万苦,但“文学梦”对我不离不弃,激发着我的文学激情和创作活力。《黄河赤子》是我的第七部作品,它比以往任何作品都打动我的心。
前几天,在清水河县采访时,遇到了一位喜欢读书、生意做得很成功的朋友,他说:“我读了你的《黄河赤子》,当读到四位老人提着装着鸡蛋的牛奶盒,去探望大病初愈的乔根善时,我落泪了,我感觉到了真实的情感。”
听了他的话,我想了许多,最想与大家分享的有三点:
一是纪实文学的创作,要写出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写出现实生活中主人公的真生活、真感情、真性格中蕴含的普遍性、丰富性和复杂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是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写作的素材就生活在大地上,就生活在人们的中间。纪实文学要以情动人、真实感人。一个写作者,如果肯走进田间地头、走进乡居老屋,如果肯把自己的心灵交给父老乡亲,就能创作出人物鲜活、细节丰富、语言生动、有文学质感的作品。
一部作品只有先感动了作者自己,才能感动读者。《黄河赤子》的创作完成,得益于深入细致的采访,我走进清水河县城关镇,走进喇嘛湾乡,走进农户家中,倾听熟悉乔根善的人们讲述他真实感人的故事。采访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似乎在马路上,遇见一个人,问他知道不知道“乔根善”这个人,就会给你讲上一段“老乔”的故事。正是清水河人对乔根善的浓厚感情和高度赞赏,深深地感染、感动、激励了我,让我有了一种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启迪教育后来人的沉甸甸的责任。
二是从主人公的身上汲取奋发向上的力量。
无论是《汉鼎之光》中的武汉鼎,还是《黄河赤子》中的乔根善,他们都以自己的毕生精力、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乐善好施书写着精彩的人生。
在《黄河赤子》的编辑出版中,有一天,责任编辑给我打电话说:“我感觉,你把乔根善写成了一个英雄。”我说:“他就是我心目中的英雄,我就是要把他当作平民中的英雄来塑造。”
乔根善把一生深深嵌入国家成长的年轮里,爱国,就是愁着、爱着、守着,不管遇到怎样的波折,都永不放弃。他对黄河、黄土地的眷恋,已如血液般成为最真切的本能,这本身就感人至深。他生长在黄河岸边,受“正直无私、淳朴善良、诚信担当、仁义友爱”的黄河文化浸润,以兴家报国的情怀和富而思进的责任担当,带领农民工兄弟在清水河的大地上,修建了600多公里的公路乡道,架起了24座桥梁,铺平了致富坦途,有口皆碑;每年几十万元的捐助,捐款捐物,有目共睹;身患两次重病,向善而行,向死而生。他向清水河、向黄土地,献上了一颗赤子之心。他的创业之举、奉献之心是中国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缩影。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对一切为党、为国家、为人民作出奉献和牺牲的英雄模范人物,我们都要发扬他们的精神,从他们的身上汲取奋发向上的力量。
三是在人物塑造中浓缩时代观。无论写什么作品,都要有生活式的融入,真正懂得所写的人和事,为什么会在某个环境中出现,又如何变化和消失,就如同需要认真了解某种植物为什么要在某个季节生长一样。尊重每一个微小的个体,写出主人公沾满汗水、泪水和泥土的面容下正在期待着什么?也许不能把他们生动而圆满地展现出来,但至少应该知道他们在想什么?要做什么?作家应当以生存的方式,感受回归,感受“细微却蓬勃,强烈却柔软,细如萤火却是暗夜中最打动人心的微光”。
每次深入乡村采访,面对正在发生的改变中国乡村面貌的伟大历史实践,更能感受到新时代磅礴澎湃的精神气象。作为一名书写者,更应该用情去感受新时代的山乡巨变,用心书写面向未来的、充满生机的世界,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在文学的百花园中,我愿做一粒种子,在阳光雨露的哺育下,长成一棵向日葵,不停汲取养分,蓬勃向上……
版权所有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机场南辅路5.5公里处
电话:0471-4934352传真:0471-4925404
投稿邮箱:nmgwlwycb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