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文艺 2022-06-02 09:50:47 阅读量: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宋· 文天祥《端午即事》
转眼已是农历五月。仲夏之月,阳光最多,星星最亮,夏花最美……但此月此时,最撩人情怀的恐怕就是端午节日了。
少小年月,久居乡野,打记事起,我就知道每年都有一个端午节(但不知为何我们乡下人却叫作“单五节”)。只记得,每到这天早上,太阳还没出山,母亲就把我们姊妹叫醒,催促着出去“拔艾”。我们在睡意朦胧中沿着村旁河边或寻着对岸的田头地畔漫无目的走着,不时地就会发现脚下一片一片灰白色的艾草柔软地挺立着,用不着挑选,随意就能拔起一大把来。
待中午回家,就见门楣上悬挂着一小撮艾草。院里阳婆地下的清水盆里也浸泡着一片片艾叶,是让我们洗脸洗头准备的。大姐适时地把早已搓好的五色线拴在了我的手腕或脚腕上,甚至还有几个制作小巧的花花绿绿的“簇簇”(一种内装地椒香草的布艺缝制饰品)也被拴挂在衣服上。当我极不情愿地用艾叶水洗头、拴上五色线、戴上小簇簇时,总是反抗性地质问缘由,大人们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是说这是老古时遗留下来的风俗,能够避邪祛病等等。
这些都是我不大关注的,我最为关注的还是这天生活的改善。估计那时也没有什么好饭,所以印象也不太深刻,印象比较深刻的当然就是吃凉糕了。那一小块被切割成方方正正的白黄相间的凉糕蘸着小米糖稀吃下去,在这酷热难耐的天气里,不禁凉意袭人,感觉味道好极了!
直到年岁渐长,从书本记载上才知道端午节及其诸多风俗皆因纪念屈原而来。而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则是端午节纪念屈原之说的肇始。其文为——“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水,而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简贮米,投水以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曲,白日忽见一士人,自云三闾大夫,谓曲曰:‘闻君当见祭,甚善。但常年所遗,恒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叶塞其上,以彩丝缠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曲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带楝叶及五色丝,皆汨罗之遗风也。”由此也衍生出了诸如挂艾草、佩香囊、吃粽子、赛龙舟等多种习俗,流传千古,经久不衰,逐渐积淀为一种民族文化和家国情怀。
自从十几岁离开家乡外出读书,就再也没有机会回家过端午节。几十年的奔波劳碌,客居他乡,也曾品尝过各种各样的粽子,但总觉得都缺少了儿时的那种口味儿。连同当年的那些过节讲究,也早已如浮云落日而已。现如今,恍然已是知命之年,父母业已作古,故乡也变得陌生了很多。只有每每在这些个节日的当口,或举杯浅酌,或凭栏远眺,才会在脑海里浮现出一幕幕的家山故土,家园温馨,丝丝缕缕,萦绕不绝,怅然如梦……
近读闻一多写于1943年的《端午节的历史教育》一文,先生却对端午起于凭吊屈原一说提出异议。他说这是一个“谎”,但这个 “谎”里有 “真”。不妨在此摘录如下——
“吃粽子这风俗真古得很啊!它的起源恐怕至少在四五千年前。……古代吴越民族是以龙为图腾的,为表示他们‘龙子’的身份,藉以巩固本身的被保护权,所以有那断发文身的风俗。一年一度,就在今天,他们要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将各种食物,装在竹筒,或裹在树叶里,一面往水里扔,献给图腾神吃,一面也自己吃。完了,还在急鼓声中 (那时许没有锣)划着那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上作竞渡的游戏,给图腾神,也给自己取乐。这一切,表面上虽很热闹,骨子里却只是在一副战栗的心情下,吁求着生命的保障。所以从冷眼旁观者看来,实在是很悲的,这便是最古端午节的意义。
一二千年的时间过去了,由于不断地暗中摸索,人们稍稍学会些控制自然的有效方法,自己也渐渐有点自信心……但是,莫忙乐观!刚刚对于克服自然有点把握,人又发现了第二个仇敌——他自己。以前人的困难是怎样求生,现在生大概不成问题,问题在怎样生得光荣。光荣感是个良心问题,然而要晓得良心是随罪恶而生的。时代一入战国,人们造下的罪孽想是太多了,屈原的良心担负不起,于是不能生得光荣,便毋宁死,于是屈原便投了汨罗!是呀,仅仅求生的时代早过去了,端午这节日也早失去了意义。从越国到今天,应该是怎样求生得光荣的时代,如果我们还要让这节日存在,就得给他装进一个我们时代所需要的意义。
但为这意义着想,哪有比屈原的死更适当的象征?是谁首先撒的谎,说端午节起于纪念屈原,我佩服他那无上的智慧!端午,以求生始,以争取生得光荣的死终,这谎中有无限的真!
只要端午无限地延续下去,这个‘真’就也会无限地 ‘保真’下去的吧。”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节日习俗从来不是静态的,而是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不断沉淀、变化与再构建的动态过程。在千年端午的重构过程中,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被不断强化,“祛病除灾”的说法则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卫生条件的改善而被渐趋淡化,这一倾向过滤至大众视野,自然形成了端午节为纪念屈原而设的印象,而《续齐谐记》中的惊鸿一瞥,也便成了今人眼中的历久弥新,成为了民族精神的血脉传承。
端午源流长,真义耀荣光。前有屈灵均,后继文天祥。他们都不畏强权,刚正不阿,仗义执言,以身殉国,为后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精神丰碑,也永远被后人敬仰。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当前,伟大的中华民族正在开启复兴之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正值百年风华之际,愿我们华夏儿女万众一心,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发出中国声音——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简介】
王利君,和林格尔县一中初中部政治教师,县作协副主席。业余喜欢涂鸦,有多篇散文、杂文在县、市级报纸发表及收入部分书籍内。
版权所有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机场南辅路5.5公里处
电话:0471-4934352传真:0471-4925404
投稿邮箱:nmgwlwycb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