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翻译家协会 2025-05-19 15:55:57 阅读量:
开 栏 语 KAI LAN YU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多年来,内蒙古涌现了一批优秀文艺家,他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创作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他们矢志追求崇德尚艺、德艺双馨的崇高精神,在守正创新中谱写北疆文艺新篇章。本平台开设“文艺名家风采”专栏,聚焦当代内蒙古文艺名家,透过他们深扎生活的艺术足迹、守艺传薪的文化情怀,展现内蒙古当代优秀文艺家在各自艺术领域的成就与风采,以期带动更多的优秀文艺人才奔涌而出,让文艺的天空更加群星灿烂。 朵 日 娜 DUO RI NA 朵日娜,蒙古族,翻译家,内蒙古翻译家协会副主席,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十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学员。译作散见于《文艺报》《民族文学》《联合报》(台湾)《草原》《意林》《诗林》等报刊,出版译著《阿拉善风云》《断裂》《饮马井》《我给记忆命名》《蒲公英》等。曾获《民族文学》年度奖,内蒙古自治区十二届索龙嘎文学奖,2018年度赤峰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二等奖,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主要获得荣誉 ZHU YAO HUO DE RONG YU ◆《民族文学》年度奖; ◆内蒙古自治区十二届索龙嘎文学奖; ◆2018年度赤峰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二等奖; ◆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DAI BIAO ZUO PIN 《民族文学》译作 《文段节选》 ——节选自散文《难忘天籁音》 才布西格著,朵日娜译,发表于《民族文学》 2023年第一期 我小时候听过一首非常好听的民歌。歌词、歌曲、歌声都极其美妙,常在我梦里出现。不知是谁唱的,却常常猜想她应该是我的同龄人。那银铃般的歌声,犹如耳垂上的一对金耳环,跟了我整整六十载。六十载一晃而过,我现在只要想起那歌声,就情不自禁地沉思回忆,躺着的时候会忽然坐起来,走在路上会骤然停步:她是谁?在哪儿唱过? 恩和河套的河水哟 湍急的水流在奔腾 天真活泼的孩子哟 受父母恩佑初成长 那端放在柜子上的 是我金灿灿的手镯 等到十八岁的时候 戴在手上的金手镯…… 我非常清楚,这首歌与我那群山连亘、林海苍翠、云遮雾绕的夏营盘有着灵魂深处的连结。 现在的人远远地望着那里,会有这样的疑问:“这里除了草不会长其他植物吧?”在我儿时的记忆当中,那可是一处阳面青草如茵、阴面柳丛茂密,满眼望去都是绿幽幽的山地啊。每年的7月初,我们就会往那里迁徙。杜日本图里宝、噶日玛尼淘乐盖、乌兰哈达、塔尕仍、乌素图额䓳、巴拉嘎那台、米努嘎……跟着父亲、姐姐、儿时的伙伴儿或自己去这些夏营盘的牧场放牧的情景,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我脑海里愈发清晰可见。只要想起那曾经回荡在山谷中的《金手镯》的美妙歌声,就会自然而然去联想那里的群峦、云朵、高低错落的密林、变化万端的云岚。 我十岁或九岁那年,我们大队有个眼睛不好且患有鼻炎的老人。他放牧着大队的几头种公羊。那几头种公羊又肥又懒,身上沾着粪便尿液脏得皮毛都发黄了。有一天,他把一头种公羊给弄丢了,找啊找,找到傍晚才发现山谷里的柳丛里有一堆发黄的物体。他以为那头种公羊就卧在里面。柳丛非常茂密,老人钻不进去,从外面又喊又叫,折腾了好半天也没有把它轰出来。于是,又找了根柳木棍往里捅了好半天,也没把它弄出来,无奈之下只好回家了。回家一看,种公羊就在家门口。捅了半天的那个家伙到底是什么?老人觉得纳闷,家里的人也觉得奇怪。第二天,老人的一个儿子跟着他又到了那里,这才知道,被他捅了半天的原来是一头棕熊。那棕熊钻进柳丛过了夜,第二天早晨丢下一大泡粪便离去了。 其实,对于生活在神话般富饶土地上的人们来说,并不存在危险。他们早已融进了美好的自然之中。在秋营盘或春营盘的湖泊里,只要看见有鸭子游动,为了不让它们受惊,人们会远远地绕着走。同样,在山间草地的密林中,棕熊出没也是常有的情况。人们习惯了棕熊的气味儿,并不觉得害怕,久而久之通过对气味儿的分辨,人和熊之间仿佛有了某种默契,即使在山林中近距离相遇也相安无事。我想,这大概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素质吧。反之,人和棕熊,不知哪一个,是不是早就灭绝了。 牧民们的嘹亮歌声常在这山谷中回荡。我就是在这里第一次听到了《金手镯》这首歌,也是从那时起对这首歌产生了情有独钟的感觉。刚开始的时候,我以为这是秀仁在唱。秀仁是个小姑娘,红脸蛋上长着一对忽闪忽闪的大眼睛,脑后编着一根乌黑发亮的大辫子,个头不高,胖乎乎的,比我大两岁。我俩放牧的时候,经常会遇见。一到春天,随着天气变暖,她的红脸蛋就会皴裂出血。脸上的血止不住地往外渗,她越着急越哭,我想帮她止血却帮不上,也跟着哇哇大哭,而且又怕又急,鼻血也流了出来。我俩上演的这出戏,往往都是等到她父亲来了用烧焦的羊毛为我们止血后才算告一段落。对于高原上的孩子来说,在春夏之际脸蛋和鼻子出血是常有的事。不知道现在孩子们是不是也会这样。我俩又接着说笑,继续嬉戏玩耍。她喜欢唱歌,还让我跟她一起唱,但她一首歌都唱不完整,唱一两句就不会了。我更是连她那一两句都不会唱。“大笨蛋!”她边说边像个妇人似的甩着大辫子起身,辫梢抽到我的眼睛,疼得我再一次哭起来。她也不管,径直向畜群那边走去。不止一两次呢。人影都不见了,歌声依旧回荡。 在这样的山里放牧真是幸福无比啊。 早晨放出去的牲畜很快就钻进柳丛里了。它们爱吃树叶。吃饱后不到晌午就会跑出来。羊喜欢开阔的地方,不会在浓密的柳丛中停留太久。沿着柳丛长着一圈叫狼牙刺的植物,开粉白色的花,山羊喜欢吃。狼牙刺的下面是金露梅,这种灌木与草丛混在一起生长,开金黄色的五瓣花。山羊也喜欢吃。金露梅有许多种类。羊群到了这里就像被地皮粘住了似的不会再去别处了。我们也就没必要整天盯着羊群放牧,腾出时间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在我们这些小孩儿的心里,这片神奇的大自然真是应有尽有。浓密的柳丛、飞禽走兽、花草树木、棕熊、昆虫、阵阵芳香、各种声音……这所有的一切都能勾起我们的好奇心,一整天里都不会觉得寂寞。我甚至在夏天都能想起雪或冰雹——只是想验证一下父亲做的毡质无缝雨衣好不好用。 在这山谷里经常回荡着好听的歌声。“秀仁!”我连想都不想就知道是她在唱,从来都没有怀疑过自己的判断。 这里经常下雨,总是弥漫着雾气。偶尔骤降的急阵雨威慑力很大,除此之外小雨、细雨、雨夹雪、雨夹冰雹、暴雨……循环飘落,来时毫无预告,下时寂静肃穆。最可气的是,其间也有烈日一现的时候,毒辣辣地炙烤一会儿才肯罢休。雨停了,太阳刚要出来,一条彩虹挂在山间,那才叫个美呀。 蒙译汉作品《饮马井》 蒙译汉作品《阿拉善风云》 蒙译汉作品《难忘天籁音》 蒙译汉作品《我的老师昭那斯图》 蒙译汉作品《断裂》 蒙译汉作品《遥远的大漠》 《汉译蒙作品《在诗的深处》》 《汉译蒙作品《我给记忆命名》》 《胡日齐阿兀》荣获第十二届内蒙古自治区文学创作《索龙嘎》奖》 《赤峰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 2011《民族文学》年度奖 《第十三届(2020-2023)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翻译奖》 作 品 评 论 ZUO PING PING LUN 「节选《少数民族文字获奖作品与获奖译者:不同的声调,动听的歌》 ——第十三届骏马奖述评」 朵日娜是蒙古族文学翻译界的优秀代表,其翻译生涯跨越30余载,深耕文学翻译的沃土,硕果累累。她相继译介并出版了《阿拉善风云》《遥远的大漠》《饮马井》《断裂》《在诗的深处》《我的老师昭那斯图》《我给记忆命名》等多部作品,展现了深厚的翻译功底与广泛的兴趣领域。她在文学期刊上发表了多篇翻译作品,累计字数超过200万字,涵盖了50余位蒙古族作家的多种文学体裁的作品。本次参评作品《我给记忆命名》是一部回忆性叙事散文,由《最初·最早》《在台东的画展》《关于诗》《回家的路上》及《我给记忆命名》等部分构成。朵日娜以其流畅自然的文笔、精准深刻的译介,将原作的情感与意境完美再现,让读者仿佛穿越时空,亲历那些珍贵记忆的点点滴滴。朵日娜凭借卓越的语言能力、开阔的视野、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丰富的翻译经验,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蒙古语之间架起了一座座坚实的桥梁,为中华多民族文学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 来源:《文艺报》2024.8.8 作者:满 全(蒙古族) 阿布力孜(维吾尔族) 李惠淑(朝鲜族) 龙仁青 「节选席慕蓉散文《我不仅仅是人……》」 上个月,也就是十月中旬,到台湾的东北部去了两天,在宜兰高中和宜兰大学的两场诗歌朗诵会里,我都读了你翻译的蒙古国女诗人乌丽吉托古斯的诗。在高中学生面前,我读了她那首《我不仅仅是人》,在宜兰大学,我除了这一首之外,我又读了她那首《我还需要一百年》。……在十月十八日下午宜兰大学那场,座中有位任教于这所大学的教授,是我很钦慕与喜爱的诗人,笔名零雨。……那天晚上散场后,我们同车去吃晚餐,车上,她和另外一位朋友,都异口同声地说,这两首诗的译者极为难得。她们说,因为译得很自然,不隔,让在场的听众都听进去了。……今年,我已经在台北、香港和宜兰三个城市里,一次又一次地向听众朗读了乌丽吉托古斯的诗了。每次的听众反映都很好,仿佛心领神会,不需要我再多加一个字的解释,这是个很奇妙的经验,我也要向你道谢。” 来源:席慕蓉散文集《我给记忆命名》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9 「节选哈达奇·刚 评论 《文学翻译难,双语双向文学翻译更难》 ——女翻译家朵日娜映像」 朵日娜的译文具备了文学翻译家应有的全面修养,讲究译文如原文,语境变了文思不变,貌合神似,力避游离原文,力求等值表达,坚持不走样、不粉饰、不发挥、不加油添醋、不“二度创作”(要知道经过“二度创作”或“再创作”的译文,已经不是原作者的原创作品,而是成了译者的作品或译者和原作者两个人的合作作品!),开辟了属于自己的新路子,形成了她自己的独特翻译风格。因此,她的译作总是那么流畅,几无翻译痕迹,甚至让人觉得原文可能就是用译文的语言文字写成的。 一个好的译文一定是达到了“三原”要求,即原原本本,原汁原味,原貌原样。原原本本,是指译文的用字遣词,必须跟原文等值;原汁原味,是指译文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文思和笔触),必须跟原文等值(作家可以有自己的风格,但译者不得有自己的风格,译文必须再现原作品的风格,有一百篇译文,就得有一百种风格);原貌原样,是指译文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必须跟原文等值。译文,不仅要再现原文的用字遣词、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还要再现原文的情感的温度刻度。一句话,即等值翻译或等值表达,把原文作者通过其母语语言文字表达的内容或内含,用另一种语言文字同等有效地表达出来,达到译文的读者和原文的读者具有同等的(等值的)理解、感受和悟觉。 这一点,朵日娜做到了。朵日娜的译文,在“等值”的路上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就,为青年翻译家们做出了榜样,相信在今后的翻译实践中,必定有更远的跋涉和更大的迈进。 来源:“敕勒川文艺论坛”之内蒙古青年翻译家作品研评会 2022.7.15.呼和浩特 「节选赵富荣评论《意韵相通的翻译风格》」 翻译家朵日娜,翻译长篇小说《阿拉善风云》时,高屋建瓴、大处着眼,把握了作者巴尔木德·乌兰夫的创作风格,把握了这部作品的主要风格,甚至精准地把握了这个地区作家的创作特色,达到了意韵相通的翻译风格。 从《阿拉善风云》看朵日娜的翻译,可以看出朵日娜作为一个成熟的翻译家,已经建立起了意韵相通的翻译风格。这种意韵相通的翻译风格,首先体现在译与不译之间,就是哪些词语是应该翻译的,哪些是不应该翻译的;保持作品的创作风格的同时,让更多读者喜欢阅读这部作品,没有阅读障碍,这是需要翻译家衡量把握的尺度。其次,翻译是从小到大的,从字译、句译、段译到文章的风格、作者的风格、地区的风格的把握;翻译更是从大到小,要做到高屋建瓴,胸有成竹,大处着眼,小处落笔。这样,翻译整体就不会出偏差。朵日娜把握住了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既脚踩大地,也仰望星空。第三,翻译家在两种语言之间转换,更是在两种文化之间转换,朵日娜一直持续不断的实践、学习和研究,成功地将《阿拉善风云》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呈现在读者面前。期待朵日娜坚持意韵相通的翻译风格,用更多的翻译作品架起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桥梁。 来源:“敕勒川文艺论坛”之内蒙古青年翻译家作品研评会 2022.7.15.呼和浩特
版权所有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机场南辅路5.5公里处
电话:0471-4934352传真:0471-4925404
投稿邮箱:nmgwlwycb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