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包头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2025-06-27 19:11:37 阅读量:
6月27日,由中国杂技家协会、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内蒙古杂技家协会承办的“中国杂技传承创新发展视域下——北疆杂技风格气派研讨会”在呼和浩特市举行。中国杂技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副秘书长鲁航,内蒙古文联党组成员、秘书长贵羲之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全国多地的杂技院团代表及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商北疆杂技发展大计。
中国杂技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副秘书长 鲁航
研讨会上,鲁航在致辞中高度评价了北疆杂技的重要地位,强调其在技艺创新、文化融合及国际传播中的关键作用,认为其有力支撑着中国杂技艺术的多元生态与蓬勃发展。贵羲之代表内蒙古文联表示,将全力支持深挖地域文化资源,推动杂技艺术与时代精神深度融合,助力北疆杂技风格气派的塑造与传播。内蒙古杂技家协会主席塔纳在会上生动阐述了内蒙古杂技的独特艺术魅力及其蓬勃的发展态势。
内蒙古文联党组成员、秘书长 贵羲之
在主题发言环节,内蒙古杂技家协会副主席杨韬义系统阐述了北疆杂技的探索路径:坚持立足深厚的草原文化底蕴,将蒙古族长调、马头琴、民族服饰等元素有机融入《套马杆》《踢碗》等经典节目创作,并借助“中国杂技北疆行”等平台,积极吸收全国杂技界的先进创新经验。天津杂技团演员王磊提出了科技赋能杂技的理念,主张积极运用5G、XR(扩展现实)及全息投影等前沿技术,打造沉浸式、交互式的新型杂技表演舞台,并倡议构建“非遗传承人工作室+高等教育机构”的多元协同人才培养体系,为杂技艺术注入新动能。 原杭州曲艺总团董事长吴杭平从历史维度深入分析,指出北疆杂技凝聚着独特的游牧智慧,其代表作《千古马颂》成功实现了传统杂技技艺与现代舞台美学的完美共生与创新表达。中国杂技团演员曹凯等嘉宾也围绕杂技艺术的跨界融合、文旅演艺新业态拓展等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杂技作为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独特表演艺术形式之一,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瑰宝,承载着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2006年,中国杂技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日益受到高度重视。
“中国杂技北疆行”活动正是立足于这一背景应运而生的重要平台。其宗旨在于搭建高规格、高水平的交流展示平台,集中呈现当代中国杂技艺术的顶尖成就与前沿创新成果, 助力这门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该活动品牌理念突出“行走、交流、融合”, 通过邀请全国顶尖杂技院团赴内蒙古展演,不仅为当地观众带来顶级的艺术盛宴,更有效促进了内蒙古与各省市杂技界的深度互动与合作,激发了不同地域风格的艺术碰撞与创作灵感,彰显了其独特的文化品牌价值。
“中国杂技北疆行”对内蒙古本土杂技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显著而积极的推动作用。活动为本土杂技工作者和爱好者提供了宝贵的学习与借鉴契机。近距离观摩国内顶尖高手的精湛技艺与创新编排,显著提升了内蒙古杂技的整体艺术水准与原创能力,加速了本土优秀人才的培养进程。
同时,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北疆地区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人民群众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需求持续增长。将国家级水准的杂技精品直接送至群众家门口,生动践行了“艺术为民”的根本宗旨, 以高雅艺术滋养心灵,有效提升了各族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有力促进了民族团结与文化认同。
长期举办“中国杂技北疆行”,旨在将其打造成为代表内蒙古文化形象的一张亮丽新名片,充分展示自治区开放包容的文化姿态及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坚定决心。
与会专家、代表通过研讨形成广泛共识,一致认为:应进一步深化全国杂技院团间的交流合作,持续推动北疆杂技在技艺革新、人才培养和国际传播领域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为中国杂技艺术的繁荣发展贡献北疆力量。
据悉,本次研讨会系“北疆文化活动季”——第二届中国杂技北疆行系列活动的重要理论研讨环节。 活动期间还同步举办了多场惠民展演及深入基层的慰问演出。
版权所有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机场南辅路5.5公里处
电话:0471-4934352传真:0471-4925404
投稿邮箱:nmgwlwycb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