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艺术报 时间:2023-08-23 17:48:11 阅读量:
2023广州乞巧文化节开幕式现场 吴京男 摄
这里的七夕,好“巧”!
中国艺术报记者 邓立峰
七夕节,我们习惯于陪爱人看场电影、吃顿大餐,情侣间互诉衷肠、互送礼物……如今的七夕节俨然与情人节画了等号。然而,从传统来看,爱情,只是七夕节众多主题中的一个,它有着更为丰富、多元的节日内涵,涉及爱情及祈福、乞巧、拜祭等多层次的习俗。
唐代诗人林杰在《乞巧》一诗中写到:“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道出了当时人们的七夕“夜生活”:坐在摆着瓜果的院子里,仰望如洗的夜空,女孩们一边盼待着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一边手拿针线穿针“乞巧”。很多地方如今还习惯于保留七夕“乞巧节”的称呼——农历七月七日,穿着新衣的少女在庭院里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传说织女是天帝的第七个女儿,人们称之为“七姐”“七娘”,“七姐”善织,心灵手巧,旧时女性依此向织女“乞巧”。
“鹊桥会”主题乞巧制品 吴京男 摄
七夕节前后,女性会制作一大桌手工艺品来“赛巧”,糍粑、剪纸、面塑、布偶等等,虽形式不一而足,“乞巧”之心却真诚如一。北宋记载汴梁城(今河南省开封市)风俗的《东京梦华录》写到七夕当日的盛况:“七月七夕,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悉以雕木彩装栏座,或用红纱碧笼,或饰以金珠牙翠,有一对直数千者。禁中及贵家与士庶为时物追陪。又以黄蜡铸为凫、雁、鸳鸯、鸂鶒、龟、鱼之类,彩画金缕,谓之‘水上浮’。又以小板上傅土,旋种粟令生苗,置小茅屋花木,作田舍家小人物,皆村落之态,谓之‘谷板’。又以瓜雕刻成花样,谓之‘花瓜’……”《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的“宋代七夕”,满是泥塑人偶、用蜡雕刻的小动物和内容丰富、形式各样的物件,这与今天很多地方庆祝七夕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广州市天河区珠村的“摆七娘” 吴京男 摄
在广东省广州市的很多村子里,人们一直有看重乞巧节的传统,农历七月七日前后,村子里的女性会在家门口或厅堂中放上桌案,摆上香烛和自己制作的手工艺品,配上花果,当地人称“摆七娘”。这一传统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南宋诗人刘克庄写到:“瓜果跽拳祝,㬋罗扑卖声。粤人重巧夕,灯火到天明。”“㬋罗”即泥塑人偶。可见,早在宋代,广州人就开始看重七夕节了,重视程度甚至达到了“灯火到天明”。
在今天,广州人庆祝乞巧节的热情不减当年,每年都会举办隆重的乞巧节庆活动。今年尤其热闹——8月17日,2023广州乞巧文化节在广州市天河区珠村七夕文化广场启幕;而由中国民协、广东省民协、天河区委宣传部、天河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主办的“‘我们的节日’——七夕文化调研交流活动”同期在广州举办。
中国民协、广东省民协组织专家学者调研七夕节俗 吴京男 摄
文化节开幕式上,乞巧祭拜仪式、笄礼等传统节俗表演与形式各样的文艺演出,让到场市民大呼过瘾,“带孩子近距离感受乞巧节的魅力,他特别感兴趣”“以前真没想到七夕有这么多讲究”“原来宋代的七夕是这样过的”……在观赏节俗表演的同时,人们也体验着“摆七娘”的热闹,珠村设置了五个“摆七娘”展示点,在每个展示点的贡案上,都摆放着内容各不相同、又一样精致灵巧的手工制品。今年70岁的潘慧君是珠村有名的“巧姐”,每年七夕节是潘慧君一年中最忙碌的日子,她除了自己动手制作乞巧展品外,还要负责节俗讲解工作。她告诉大家,“巧姐”们会齐聚祠堂,祠堂内设有大桌案,桌案上摆放着斋塔、芝麻香、鹊桥、七娘盘、七夕公仔等精致的手工艺品。除了“三件宝”七娘盘、鹊桥、珠村牌坊及仙女、花鸟、佳果等传统制品,今年乞巧节案台上还摆放了“广州塔”“冰墩墩”等具有现代特色的乞巧展品。
广州市天河区珠村的七夕节俗展示 吴京男 摄
天河区珠村有“巧女”,番禺区潭山村有“巧男”。在广州市番禺区潭山村,“其叔”许冠其无人不知,他出生于1931年,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专注制作乞巧制品,如今已制作了上千个。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屡获大奖,2010年,许冠其制作的乞巧贡案《长生殿》获得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
许冠其所取得的成就自然离不开他自己的刻苦钻研,但同时也与潭山村乞巧节庆的浓厚氛围有着很大的关系。“我们潭山村有两个重大的节日,一个是‘妈祖诞’,一个是‘七姐诞’(乞巧节)。”潭山村党委副书记许伟麟介绍,在过去,村子里每家每户都会在乞巧节期间摆贡案,近些年来,节庆活动做得越来越盛大,在村中的许氏大宗祠,贡案会从农历七月初一到初十连摆10天。
许氏大宗祠是潭山村民聚会、议事的地方,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村民会把一条长长的贡案摆放在宗祠内,贡案上摆放着他们自己制作的各色乞巧制品,鹊桥、七娘盘、花果……“我们大力支持村民‘摆七娘’,一来可以丰富村民的节日生活,二来可以借此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存下来,培养村民们的爱国意识和文化自信。”许伟麟说。
许氏大宗祠内摆放的贡案 邓立峰 摄
不独广州,很多地方都有“晒巧”的节俗。例如,在广西藤县,七夕节前后,人们会通过诸如包糍粑、用水果制作摆件、剪纸、用米作画等来展现自己的“巧”,并通过“晒巧”来交流技艺和情感。“乞巧节俗多围绕卜巧、乞巧、竞巧等途径选出巧女、巧娘,从而实现‘女织’的身份塑造。”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杨秀表示,长期以来,“摆七娘”或“晒巧”是展示“巧女”织造能力和性别身份的重要途径。
“摆七娘”习俗历史悠久,但当代人过节,自然有当代人习惯的内容和形式。在珠村和潭山村各家各户摆出的手工艺品中,有着远比过去更为丰富的内容,以红色故事、航空航天形象、抗震救灾英雄壮举等现代题材为主要表现对象的手工艺品都被摆上了贡案。
而在展示形式上,番禺区凌边村的乞巧节活动更令人感到震撼。凌边村“摆七娘”习俗已有上百年历史,过往都是村民摆在自家院子,到了2012年,村里举办了“相约番禺·我们的节日——2012年凌边乞巧文化节”,把村子里的男女老少鼓动起来,参与进节庆活动。而在2015年的文化节中,凌边村将原来静态摆放的七夕展品以动态形式环绕村子巡游展示,“摆七娘”有了更新颖的形式。凌边村党委书记凌润聪介绍,之所以创新形式,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想让更多年轻人都参与进乞巧节庆中,“年轻人不了解传统文化,我们就制作各种反映传统故事、传说的手工艺品,摆在贡案上,在村子里巡游,让年轻人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凌边村内摆放的等待巡游的手工艺品 邓立峰 摄
今年七夕节,凌边村村民将“巧”摆满了52条贡案,除了牛郎织女的主题外,还有反映牡丹亭、宝莲灯等传统故事和港珠澳大桥等现代事物的手工制品,并于农历七月初七这天在凌边村内巡游展示。
“传统节日之所以长盛不衰,是因为其具有深刻的当代价值。它既赋予生活以意义,让我们感知人生的各种可能,又因其规则性、程序性而获得更多认可,促进社群内和谐共生。”北京大学教授王娟表示,广州七夕节庆文化之所以长盛不衰,是因为它在不断因应新的需求,是一个不断重构的过程,节日在保留传统内核的基础上,不断融入新的元素与内涵,也因此,传统节日的生命力才更顽强,更具当代活力。
“随着历史发展演变,七夕习俗越来越丰富,充分展示了中国农耕文明的特征,在今天,七夕节已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中国民协副主席、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林继富表示,中国人民对传统节日的认同、重视和广泛参与,恰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关键因素,是中国人民文化自信力的源泉,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版权所有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机场南辅路5.5公里处
电话:0471-4934352传真:0471-4925404
投稿邮箱:nmgwlwycb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