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网络文艺传播中心 时间:2023-08-07 16:24:12 阅读量:
蒙古马精神
文学作品展Vol.5
Photography
内蒙古文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切入点,紧紧围绕弘扬“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组织全区广大文艺家创作推出一批展现当下各族人民干事创业的文艺精品,展示新时代内蒙古各族人民凝心聚力同奋斗、奋楫扬帆向未来的精神风貌,深入推进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走深走实,为完成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
本平台开设“弘扬'蒙古马精神'主题文艺作品展”专栏,本期推送文学作品(五)。
我的母亲和我
作者:王海兰
(一)
我的母亲出生于1959年。
我小时候最喜欢听母亲讲她小时候的事情。
母亲说,她小时候全村人都在队里的大食堂一起吃饭。大人们必须去干活才有的吃。我问母亲:“都干什么活呀?”母亲告诉我:“春天耕田种地秋天收割晾晒冬天刨粪送粪。”我问母亲:“什么是刨粪送粪呀?”母亲说:“刨粪送粪就是在夏天农闲时,把人或牲畜的粪便收集在一处大坑里,冬天冻了之后,再用镢头(刨土用的一种农具,类似镐。)刨成小块,运到田地里做肥料。
母亲说,她出生的第二年就赶上了村里闹饥荒。全村人都吃不饱饭,每天还要下地干活。晚上,人们都饿得睡不着,就把裤子的腰带紧了一圈又一圈。母亲4岁时,外婆疯了。全村人都说外婆是跟上不干净的东西了。于是,白天干完农活的村里人就把外婆围在人群中,中间烧着红红的柴火,把外婆往火堆里推,说是要把不干净的东西烧死;后来,又演变成圆心外的一群男人用皮鞭狠狠地抽外婆,说是要吓走那个不干净的东西。外婆那凄冽的惨叫充斥在60年代整个的时代夜空,让母亲每每忆起时都热泪盈眶……
母亲6岁时,就开始上山捡粪了。脚上穿的鞋从来就没有后跟,脚后跟就一直漏在外面,春夏秋冬一直如此。母亲11岁时,开始打磙子。我问母亲:“什么是打磙子?”母亲说:“我们那时候种地,最前面是由两匹马或两头牛拉着犁,后面一个人扶着犁,在犁好的地垄里还有一个人撒种子。再后面还有一头牛拉着石磙子,把撒好但没有被土盖上的种子,用石磙子碾压一遍,防止种子风干发不了芽。”而母亲就是那个赶牛控制石磙子的人,俗称“打磙子”。
母亲15岁时,家里已经7个孩子了。每顿饭,每人一筷子再没了第二筷子,饭已经没有了。村里像母亲一样大的孩子们实在饿得慌,就跑到队里,等饲养员焖好一锅喂牲口的山药时,就被一哄而抢了。也是在这一年,母亲5岁的三弟生病了。村里看完去县里看,但都没查出病因,和村里人凑了5块钱去张家口依然没有确诊,说是让去北京看,但是没有钱去,不久,三舅就去世了。临死之前,三舅对母亲说:“大姐,你给我去借一碗面,我就想饱饱的吃一顿莜面。”可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心愿都没有实现!因为,人们都没有富余的面借给别人。
母亲的整个童年和少年都充满了饥饿和劳累。那时候,是没有一个人吃得饱的,那时候,是没有几个人不干活儿的。
我问母亲:“你小时候就没有什么开心的事吗?”母亲说:“最开心的?那就是农闲时或打井累了时听老人们讲故事。在漆黑的夜晚,女子打井队打井累的时候,小一点的孩子就会缠着队里年老的美玲阿姨讲故事,故事大抵都是鬼故事和革命英雄的故事,有时候讲累了就讲《曹操三十万大军过河》——‘扑通,一个,扑通,一个……’,‘还有呢?’,‘三十万大军过河呐,得一个一个过了哇。’我小时候也喜欢缠着母亲讲故事,母亲也会给我讲《曹操三十万大军过河》,大多数时候都是在曹操三十万大军过河的阵势里睡着了,但是第二天还是不忘问母亲:“过完了吗?”
母亲18岁时,才开始上夜校。干完农活或农闲时,村里的孩子们被集中起来学认字写字。母亲自己的名字就是在那时候学会的,母亲还学会了给自己记工分。但,往往学不长时间就会被外公外婆叫回家哄弟弟妹妹。
母亲说,她小时候虽然很饿,很苦,但是生活却也蛮充实的。
(二)
我是个80后,出生在一个小村庄。我的父亲是个文盲。他小的时候只读过几天书,因为没钱买笔和本所以就不念了。我的母亲也是文盲。她说,她只读过几天夜校。她,只会歪歪扭扭地写自己的名字。母亲说,他们小时候总是吃不饱饭,地是全村人一起种一起收,粮食是队里统一发放。而我的童年却踩着七彩祥云!
小时候,村里人都住着土坯房,院落很大,房前有菜园,屋后有小树,远山淡墨中带着深沉,牛儿吃草,羊儿漫步,小溪潺潺,倦鸟归林。春有耕作,秋有收获,人们总是恬淡而忙碌地过着自己的日子。农忙时,人们为了赶时节,总是披星戴月地劳作。镰刀收割庄稼声在静谧的月空下那么清晰,那么悠扬……像一首首交响乐,时而低沉,时而高亢,时而忧愁,时而欢畅……那时的小孩们,就在这静谧的夜晚,听着父辈们编制的一曲曲交响乐,在静默的等待中渐渐睡去。等到大人们终于把收割好,扎成捆的庄稼都拉到各家场面时,大人们似乎才敢喘口气。而此时,却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光。场面里,一垛又一垛的庄稼是孩子们天然的游乐场!白天,大人们把庄稼均匀地铺开在场面里(俗称铺场),晒干后,拖拉机带着碌轴一圈圈地碾压(俗称碾场),碾好一面,再把庄稼翻一面(俗称翻场)再碾,以免碾不干净。小孩子们就在这忙碌中从这家的场面跑到那家的场面,欢乐的笑声就从这家的场面传到那家的场面,一直传遍整个村庄。碾完后,大人们会把碾下的粮食和秸秆分离(俗称出秸),出完秸秆把粮食收成堆,天色也基本暗了下来,大人们会在吃过饭后,再看看场面里的粮食。
八月的乡村夜晚,秋风凉爽,月光皎洁。孩子们在场面里做迷藏,有时,为了藏得更隐蔽些,就在刚出的秸秆垛里挖一个洞,洞口再用秸秆遮起来,小伙伴们找着找着就忘记了,夜渐渐深了,藏在秸秆垛里的小孩儿也渐渐睡着了……月光静静地流淌,每家的场面里都盛着一年的好收成,蟋蟀不时地再奏几曲秋的赞歌,那美妙的景致,实在是令人沉醉!
再大些,我们不得不跟着父母下地劳作。可我总是锄地时锄不了几下就累得不行了,割地,更是一割就割了自己的腿。父母也总是在这个时候教育我和弟弟:“你看看我们,不识字就只能种地,你们长大了不想向我们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就要好好学习,脱离农耕。”也是那时候,我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争取以后不再种地了!种了我也收不了啊。
1999年,我考上了乌盟师范(现乌兰察布市师范学院)。学费8179元(学费要一次性交三年的),很多。那时,村子里最有钱的才叫万元户,许多亲戚就劝我父母不要让我读书了,可我父母却对我和弟弟说:“正因为我们没文化,所以才供你们读书,希望你们以后不要像我们一样两眼一抹黑”。当时,父母借遍了全村的亲戚也没有筹够我的学费,是我的母亲去她的娘家村才借够的。2002年,我分配到乡镇学校教书,每个月都能给家里填补家用了。村子里也有更多的孩子们读了高中上了大学走出了村庄。
2008年,北京举办了奥运会。全国各地的人们都异常的兴奋。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孩子们上学不用花钱了;人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都提高了。这一年,我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一部索尼相机,还买了一部诺基亚手机。电脑是为教学服务的,为了孩子们能看到更广阔的天地,我还学会了课件制作;相机是为了旅游时记录美好瞬间准备的;手机,自然是为了联络他人而买的。这一年,似乎还有更多美好的事情发生!而我却渐渐想不起来了!
2021年,我36岁。住着楼房,买了自己的车,小时候的村庄也成了人人羡慕的养老宜居之地!蓝天白云,空气清新,原来的土坯房,变成了一排排的红砖白墙大瓦房。自来水接到了家里面,土炉变成了暖气,各式家具一应俱全,家家户户都用上了互联网,连我那文盲的父母也聊起了微信!春种秋收也由大型机械代替了。原来秋忙时,从镰刀割地,到场面的铺碾翻出,再到粮食回仓,秸秆到家,算算也要一月有余,如今小半晌儿就完成了!
(三)
科技的进步远远快于时代的更迭,历史的脚步总是先人一步!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我们虽然没与您同岁,但总须是同您一起成长了!我的母亲和我,见证了您的成长。这100年的成长足迹让我们看到了您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让我们看到了您由一颗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的全过程!知识改变了命运,时代造就了辉煌!
我们相信:祖国的明天更加繁荣昌盛!
我们一直在路上
作者:王海兰
2018年5月,一纸令下,老公成了一名驻村干部。从此后,我们三口之家的小日子变成了新时代的牵牛织女星——只可遥望,不能相见!
初夏时分,村庄里寂静而忙碌。老公和几名驻村队员正在忙着危房改造,数据核实,精准识别,一位村民急匆匆跑到村委会,大声嚷嚷着:“王书记,王书记,张库喝农药了。”。老公听到喊声,放下手头的工作急忙向村民张库家跑去!
张库是老公所驻昔尼乌素村的村民。60多岁,靠着种地,养几只羊,小日子过得还算不错。有两个孩子,一个儿子在县里硅铁厂工作;一个女儿在读研究生。儿子一年难得回来几次,大多是在中秋和春节;女儿也是只有假期才回来看一看。村里像张库这样的老人有一百多户,占全村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他们虽说年岁渐高,但身体大多健康,不愁吃穿,再加上政策好,家家户户除了自己劳动所得,还在政府的帮助下,干起了村合作社,每到秋收过后,把自家的粮食通过加工销往各处,收入多了,腰杆也硬了起来。
“怎么就喝农药了呢?”老公边跑边问。
“不知道么,好像是跟他老伴儿闹意见了,想不开就喝药了。”,村民说。
老公看到被大伙儿搀着的张库,微闭着眼睛,脸红红的,头耷拉着,颤抖着嘴唇说:“活着没意思呀。”
打120从县里来最少还需30分钟,来回一个小时,病人耽误不起,老公让大伙儿把病人搀到自己的车上,一边告知张库的儿子,一边与县医院联系,一路100多迈,连闯数个红灯,开车直奔县医院。原本30多分钟的车程,老公硬是20分钟就到了。
在县医院医生们的全力抢救下,张库脱离了危险,与死神擦肩而过。医生说:“再晚几分钟神仙都救不了!”
这样的特殊情况虽然并不多见,但是老公却依然忙的没时间回家看看我和儿子。入户调查,填表核实,迎接各类检查视察,规划产业发展,想方设法寻路子找项目……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终于,迎来了曙光。
2018年8月,在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脱贫车间整顿重组,引进集装袋加工,吸纳务工人员10人,贫困户5人,真正做到:足不出村,月入千元!
2018年秋后,村里的马铃薯严重滞销,一斤两毛多无人问津。老公联系对口帮扶单位,以六毛五的价格收购农户马铃薯,不仅卖掉了村里的,还帮助邻村卖掉10多吨。
村里不少品质优良的农产品卖不出去,而城市企事业单位有需求却找不到货源。正是在这次的销售事件的启发下,老公和驻村队员探索出了“USA模式”,即由驻村干部牵线搭桥,和有需求的城市企事业单位合作,把村里的货源销售出去!目前,在老公的倡导下,以村名昔尼乌素注册了农产品商标,引进化德县德瑞丰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打造昔尼乌素品牌。线上线下同步开展,淘宝、拼多多、京东众筹等电商已上线,昔尼乌素品牌建设走上新台阶!
驻村两年多,老公所在的昔尼乌素村离县城只有30分钟的车程,老公总是忙得没有时间回家。刚上一年级的儿子总是问我:“妈妈,爸爸今天来我们家吗?”。我只能告诉孩子:“爸爸忙,等忙完了就回来了。”
可是,老公总是忙不完。忙完了档案填写,又要入户核实;忙完了入户核实,又要分头推进扶贫各项工作;忙完了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又要迎接各类检查巡查;忙完了查找问题,又得整改问题;忙完了精准帮扶,有要精准退出;忙完了精准施策,有得到村到户到人……
忙忙忙,是老公的标配;累累累,是我的标配。老公驻村工作两年多,家就成了我一个人的主战场——吃喝用度,人情往来,老人生病,孩子上学……我像一只陀螺一样,不停旋转。有一天,老公竟然问孩子:“这几天幼儿园有没有小朋友欺负你呀?”儿子说:“爸爸,我已经一年级了”。
老公驻村工作以来,每每回县开完会,立马就回村,我笑他比大禹还要忙。三过家门而不入,似乎也成了常态!
工作和家庭是我的,老公只管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好。
2020年,脱贫攻坚终于迎来了收官之年。昔尼乌素,新水之地,新的生活,新的希望,已经冉冉升起在这片土地之上!
清晨,旭日的霞光染红天边、涂满树梢,迎着光的方向,目送老公的车子消失在光芒远去的地方,我知道:我们一直在路上!
幸福路
作者:程维平
我的姑妈远嫁在内蒙古,而且还在一个比较偏僻的农村,对于他们家而言,路,可能是最头疼的事情,没有一条像模像样的好路,不仅给他们的出行带来诸多不便,还阻碍了整个乡村的经济发展。
记得在我十七岁那年,跟随父母去过一次姑妈家,坐了两天两夜的绿皮大火车才到达姑妈家所在的区域,再坐几个小时的公共汽车,最后还要步行。那天刚好碰到下雨,那路啊!蜿蜒崎岖、泥泞不堪,我们深一脚浅一脚艰难地跋涉着,冰凉的雨水打在脸上隐隐感到疼痛,心中有种说不出的滋味,父母同样是苦不堪言,真没想到这路相当难走。
突然,我一声尖叫:“妈,我的鞋子陷进烂泥了。”令我哭笑不得的是,烂泥路的黏性特别大,我的鞋子陷进去之后,怎么拔也拔不出来,用了一阵猛劲,脚是出来了,可鞋子却留在了烂泥里,我急得慌,袜子也弄脏了,怎么办?在那种尴尬的情形之下,我只好硬着头皮把脚又伸进了父亲帮我抠出来的鞋子里,总不能赤脚走路吧?
由于坐车时间长,我的脚面有点浮肿,再加上长途跋涉,我几乎是筋疲力尽、寸步难行,脚也一阵一阵绞心的痛,我问父母还要走多远才能到姑妈家,他们只说快了、快了,具体有多远他们也不知道,当时也没有手机,否则可以叫姑妈姑父来接应我们一下。
我实在是走不动了,看着一眼望不到头的烂泥路,我像只泄了气的皮球,干脆瘫坐在地不走了,父母又来安慰我、鼓励我,还折了一根结实的木棍,让我扶着走,好说歹说,我勉勉强强地继续前行,借助那根木棍的支撑果然比先前好多了,还是父亲有办法......
到了,终于到了,我看到了那个炊烟升腾的小村庄,父亲兴奋地告诉我,姑妈家到了,一鼓作气,我使出了全身的力气,向姑妈家奔去......到了姑妈家天已漆黑,匆匆忙忙吃了饭,我倒在床头就睡,实在太累太累了。
后来,我一直没去过姑妈家,或许被她们家的那条烂泥路吓怕了、或许真没有时间去,不管怎么说,那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实在让我叫苦,那里的路着实不敢恭维。直到去年,表哥家的孩子结婚,父母年老出行不太方便,我只好去一趟内蒙古。在电话里我心有余悸地问:“表哥,你们家的路怎么样了?”电话另一头的表哥爽朗地笑了:“变了、变了,你来了就知道啦!”
下了车之后,没有想到如今的内蒙古焕然一新、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整个城市也是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城乡建设和发展的速度可以说是突飞猛进。而高铁比以前的火车也快多了许多,减少了途中的劳顿。我赶紧打电话给表哥,让他来接我,因为我真的不认识去姑妈家的路了,况且我也只去过一次,时间跨度又那么长,现在内蒙古的变化又那么大,我怕走丢了。
按照约定的地点,表哥坐着一辆出租车停在了我跟前,上了车之后一路狂奔。很快一条乡下水泥路映入眼帘,似曾相识啊,表哥提醒我,这条水泥路就是我以前艰难跋涉的烂泥路,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水泥路平坦宽阔,远远望去就像是一条盘旋的蛟龙,这里的田园风景如诗如画,映衬着长长的乡村水泥路,使它显得宏伟雄壮、气势磅礴,这条路就是曾经吞噬我的鞋袜的烂泥路吗?这条路上曾经留下我一次难忘的辛酸记忆啊!那次出行的情景似乎又在眼前浮现,一个十七岁的少年拄着木棍,在父母的搀扶下咧着嘴、皱着眉一步一步蹒跚前行......
你知道吗?祖国在发展、在壮大,党和政府的政策普惠全中国,我们农村也得到党的恩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也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乡村水泥路修建好已经有好多年了,并逐步实现了村村通、组组通、户户通的宏伟目标,路通畅了,城乡公交健全了,出租车开到家门口了,这样一来村民的出行显得方便多了,对外交流也就更为广阔了,农副产品、工业产品、还有丰富的其他资源都可以随时向外输送,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百姓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迈向小康生活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这些丰硕的成果都得益于路的变迁、得益于党的英明决策。
完全如同表哥的陈述,在党的带领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烂泥路变成水泥路在诸多伟绩之中是微不足道的,但是路的变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见证了内蒙古这座城市的飞速发展,只有路好了,我们才能走向更加幸福富裕的明天。
党的恩情不能忘,在庆祝建党100周年之际,我们怀揣一颗感恩的心,献礼党的生日,并誓言用智慧的大脑和勤劳的双手谱写更为精彩的华丽篇章,让我们的内蒙古与伟大的祖国一起腾飞!
版权所有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机场南辅路5.5公里处
电话:0471-4934352传真:0471-4925404
投稿邮箱:nmgwlwycb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