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网络文艺传播中心 时间:2022-11-21 10:58:28 阅读量:
【弘扬乌兰牧骑精神】《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纪事》
2017年1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亲切回信,充分肯定乌兰牧骑是“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号召大家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今年我们迎来了习近平总书记给乌兰牧骑队员回信5周年,迎来了内蒙古乌兰牧骑事业开创65周年,内蒙古文艺界为之鼓舞、为之振奋。
内蒙古文联收集整理了近期内蒙古艺术家创作的乌兰牧骑为主题的文学、美术、舞蹈等艺术作品,这些作品记录了乌兰牧骑的发展历程,展现了新时代乌兰牧骑的精神风貌。
即日起,内蒙古文联开设“弘扬乌兰牧骑精神”主题作品展播,切实让“红色文艺轻骑兵”这面鲜艳的旗帜高高飘扬在全区文艺战线的最前沿!
本期文学展播作品为《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纪事》
内容简介
《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纪事》以报告文学的形式记录了乌兰牧骑60年的发展历程,作者深入内蒙古自治区多地采访,在积累大量素材的基础上,对乌兰牧骑进行了全景式描写。
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支乌兰牧骑,作者以细腻的笔触,以第一代队员伊兰、荷花到第六代队员哈斯塔娜为背景进行全方位创作。全书再现了乌兰牧骑全国巡演、乌兰牧骑式会演、乌兰牧骑艺术节等有关乌兰牧骑的重大活动和事件,体现出党中央、国务院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对乌兰牧骑事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
作者专访
《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纪事》作者阿勒得尔图谈创作体会。(视频来源:人民网内蒙古)
我最早知道“乌兰牧骑”是1976年冬季。
我于1976年的春夏之交高中毕业,在校时喜欢“舞文弄墨”,甚至把“吃文字饭”当做毕生的追求。在奇寒彻骨的严冬,我看到突泉县文化局的干部来村里选拔“乌兰牧骑创作员”一职,自然是喜出望外,大有“舍我其谁”的自信,结果“名落孙山”。
时隔33年,2009年我已是《中国文化报》内蒙古记者站站长了。
盛夏时节,我前往鄂尔多斯市调研乌审旗乌兰牧骑。途中,时任内蒙古乌兰牧骑协会会长的达•阿拉坦巴干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作为《中国文化报》的记者,你应该写写乌兰牧骑,这是乌兰牧骑人的梦想。”
当听到达•阿拉坦巴干所讲述的诸多乌兰牧骑的人和事之后,我确实觉得“应该写写乌兰牧骑”。
2010年年初,中国作家协会将我上报的长篇报告文学《乌兰牧骑纪事》列入重点作品扶持项目,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布赫欣然命笔题写《乌兰牧骑纪事》书名。从那时起,我就把“写乌兰牧骑”的责任担在肩上,并开始漫漫的“文学跋涉”。
2017年1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队员们回信,勉励他们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全景式书写乌兰牧骑6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是时代的需要,历史的需要,人民的需要。
2018年年初,我受内蒙古党委宣传部、内蒙古文联和内蒙古作协委托,创作长篇报告文学《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纪事》。尽管有着近10年的前期准备,但想写出乌兰牧骑的精神和风采,别无选择地要走进乌兰牧骑,从春寒料峭到绿草如茵,从最西部的阿拉善到最东部的呼伦贝尔,几个月的时间里,我再次采访十几支乌兰牧骑队伍、100多名乌兰牧骑新老队员,像苏尼特右旗第一代乌兰牧骑队员伊兰、荷花、巴图朝鲁等年逾八十的老人,都不止一次地接受过我的采访。我在采访中感动,在感动中采访。
当我坐下来进入创作状态时,几百万字的历史资料和十几本采访笔记使我如鱼得水,每天都能有2000多的有效字数落到稿纸的方格里,38万多字的《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纪事》,是从我心中“流”出来的文字长河。
《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纪事》
内容节选
乌兰牧骑是草原的乌兰牧骑,是牧民的乌兰牧骑。只有扎根草原,心系牧民,乌兰牧骑才能茁壮成长。
这是巴图朝鲁在乌兰牧骑工作几十年的深刻体验。
1964年春,时逢大旱,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十几名队员顶着烈日艰难跋涉在阿其图乌拉公社乌日根大队的荒原上,每个人的嘴角都龟裂开一道道口子,能喝到一口水是每个队员心中最真实的需求和最热切的渴望。
在和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过程中,乌兰牧骑队员们由衷地钦佩和敬仰牧民的博大胸襟和坚强毅力。苍天如此吝啬,草原如此缺水,但牧民们却没有怨天尤人,仍然对生活、对未来充满期望。
巴图朝鲁找到队长伊兰大姐,把自己这几天的想法和思考和盘托出:“我们是乌兰牧骑,我们的四项基本任务之一就是服务,但如何服务,我们需要探索。现在干旱少雨,牧区严重缺水,乌日根大队方圆几十里都没有一口像样的水井。我们年轻力壮有力量,在这里多停留几天,挖出一口好井,你说怎么样?”
“怎么样?”伊兰被巴图朝鲁的热情感染,“那还能怎么样,说干咱们就干呗!”
乌日根大队党支部尽最大努力支持乌兰牧骑的行动,一天、两天、三天,一米、两米、三米,当挖到六米深时,井里出现塌方,危险和困难随之而来。直到这时,乌兰牧骑的队员们方才如梦初醒,在这片草原生活的人们为什么宁愿忍受干旱和缺水,也决不轻言打井,因为这里的土质含砂量大,挖着挖着就会塌方,导致前功尽弃。然而,乌兰牧骑队员们没有一个打退堂鼓的。在危险面前,巴图朝鲁挺身而出,在腰间系一根绳子,这样遇到危险时队员们能把他从井底拽上来。他赤脚站在冰凉的井水中,一锹一锹地打捞流沙,队员们一筐筐地拉上来。经过七天的忘我奋战,乌兰牧骑队员终于在浑善达克沙地的边缘打出一口造福于牧区、造福于牧民的水井。
……
——选自《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纪事》第三章《东风第一枝》
《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纪事》
推荐语
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图·巴特尔:《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纪事》采用全景式结构,通过多方位、多角度的立体叙述,对各地乌兰牧骑在不同年代服务人民群众的感人故事以及队员的成长历练、经典剧目、重要演出等进行了全面展示。在叙写故事的同时,作者有机地融入了内蒙古各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地理风物等,力求带给读者更为丰富的阅读体验,从而进一步形象地加深读者对“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在内蒙古大地上传承、发展、创新的认知。
作者简介
阿勒得尔图(陈鹤龄),蒙古族,现任《中国文化报》内蒙古记者站站长。1979年开始文学创作,40年来在《人民文学》《民族文学》《红岩》《草原》《人民日报》《文艺报》《内蒙古日报》等报刊发表作品200多万字。
阿勒得尔图的长篇报告文学《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纪事》被列为国家新闻出版署重大选题、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作品、内蒙古文学重点作品创作扶持工程,2019年《人民文学》第二期头条摘选刊发6万余字,2022年,《红色文艺轻骑兵——乌兰牧骑纪事》荣获第十三届内蒙古自治区文学创作“索龙嘎”奖和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版权所有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机场南辅路5.5公里处
电话:0471-4934352传真:0471-4925404
投稿邮箱:nmgwlwycb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