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动态

云听文学 | 呼伦贝尔的回响——《风景的深度》节选

来源:内蒙古网络文艺传播中心  时间:2022-10-13 10:50:45   阅读量:

       读万千气象,闻艺坛书声。mc3内蒙古文联网

       近年来,内蒙古广大作家倾情投入、用心创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本平台开设“云听文学”栏目,结合名家朗读的方式,陆续推出内蒙古优秀文学作品,展示内蒙古文学事业欣欣向荣的气象,发挥文学凝结心灵,沟通世界的作用。mc3内蒙古文联网

本次推送呼伦贝尔的回响——《风景的深度》节选,由艾平创作,王振寰朗读。mc3内蒙古文联网

 mc3内蒙古文联网

 mc3内蒙古文联网

 mc3内蒙古文联网

呼伦贝尔的回响mc3内蒙古文联网

 mc3内蒙古文联网

散文朗诵mc3内蒙古文联网

呼伦贝尔的回响mc3内蒙古文联网

  mc3内蒙古文联网

朗诵者:王振寰mc3内蒙古文联网

 mc3内蒙古文联网

  内蒙古朗诵协会会员,大学数学教师。mc3内蒙古文联网

 云听文学 | 呼伦贝尔的回响——《风景的深度》节选 第1张mc3内蒙古文联网

原文mc3内蒙古文联网

  我行走在呼伦贝尔草原上。mc3内蒙古文联网

  披浩瀚高天,倚芳菲大野;看羊群如云,马群似风;品醇香奶茶,纵情长调。夕阳在阿妈的眼角里找到清泉,星斗在阿爸的眸子上留住光芒。聆听着草原悠久的诉说,竟不知已醉入岁月的苍茫。mc3内蒙古文联网

  呼伦贝尔大草原从大兴安岭山脉向西铺展,茫茫八万平方公里,乃游牧文化的发祥地、蒙古民族的祖源地。回溯百代千年,大兴安岭密林中的狩猎民族走出深山,惊喜地发现了草原的芬芳和富庶,学会了游牧生产,顺其自然地生存,在严酷的生活中慢慢缔造了自己的文化。mc3内蒙古文联网

  草原文化体现了原初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最合理的人与自然关系。人类并非自然的主人,而是万物之一。万物生,草原生,草原生,万物生。天人合一,人类与大自然诗意地共存。游牧民族逐水草而游牧,不停迁徙,为的是让草原生态休养生息;他们不在草原上挖坑,不在河水里洗尘,把大自然当作父母来敬爱;他们打猎时不杀幼崽,不打有孕的猎物,不打正交媾的野兽,不食鸟蛋,是为了生灵永续……mc3内蒙古文联网

  我认识一位老奶奶,她家的蒙古包后面,有一个狼洞,她就成了这窝狼的保护神。她的理由是:“它们掏你的马驹了吗?它们叼你的羊羔了吗?”一年年过去,他们一家与传说中穷凶极恶的狼群相安无事。mc3内蒙古文联网

  新巴尔虎左旗的牧民哈日础鲁,发现草原不知何时已经变得寂静而空旷。童年时那银铃般的鸟啼呢?少年时那黄龙一样滚过山峦的黄羊群呢?春天里尾随着阿妈要草籽吃的小鸿雁呢?晨曦中绿宝石一样闪动的狼眼睛呢?他偶然在草丛里发现了两只病弱的野生黄羊,立刻取来饲料,给这两只黄羊喂食饮水,终于救活了它们。令他欣喜若狂的是,其中的一只黄羊产下了一只羊羔。此后,黄羊每年增加二到三只,他的黄羊群开始兴盛起来。他花钱购买饲料来喂牛羊,把最好的三千亩草场腾给了黄羊。夏日,沃野芳菲,黄羊自由徜徉;冬天,哈日础鲁赶来马群,踏破雪壳,让黄羊有草吃。为了保护这群黄羊不被偷猎者伤害,一连十几年,哈日础鲁每天都要开着汽车,在草场里巡视三四趟。有一次,他与荷枪实弹的偷猎者对峙四个小时,终于劝退了他们。哈日础鲁说,每当我看到黄羊在夕阳中跳跃的美丽身影时,就找到了幸福……mc3内蒙古文联网

  所以,我以为电影《狼图腾》中,一个女牧民把小狼崽抛向空中,并喊“回到长生天那里去吧”,实是一处可怕的败笔。任何一个草原母亲绝不会去做这种残忍之事。草原生态学家刘书润认为,草原的每一种生命都有维系生态平衡的作用,不可或缺。有狼,黄羊和兔子便不会过度泛滥以致毁坏草场,黄羊奔跑之后尘埃落定的草场,土壤会更蓬松。甚至草原鼠,也不能说全无益处,鼠灾之后复苏的草场特别肥沃,因为草原鼠尸体、草原鼠囤积在鼠洞里的粮食和草籽,都成了有机肥料,因此千万不能用剧毒鼠药灭鼠……mc3内蒙古文联网

  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游牧民族发现了种种奥秘和规律,便顺其规律生产生活,留下了超越时间的大智慧。古今中外,唯有树木可以比喻这种万古长青的文化。树木生发于高天厚土,年年汲取雨露阳光,还要有人不惜呕心沥血,为其浇水施肥,扶正固本,方枝繁叶茂,硕果累累。文化的实质是人的生命能量,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享用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这貌似浅显的道理,已经被历史阐释了数千年,然而,最为懵懂的,恰恰是人本身。由于对历史的忘却或者无知,人很容易因衣食之利一叶障目,并不懂得什么是责无旁贷。mc3内蒙古文联网

  呼伦贝尔的现实是,畜牧业生产方式已经升级,牧民几乎全部定居,有了暖和的砖房,有了固定的草库伦,一些得到政策扶植的牧户还有了铁皮棚圈。传统的游牧已经基本消失,暴风雪的威胁,烈日炎炎中的迁移,已然成为不复存在的记忆,这无疑是一种可喜的进步。然而随着人类对自然的种种“战胜”,随着老者的逝去,无论是牧人的儿孙,还是蜂拥而来的观光客,乃至如我这种热爱草原的人等,不知不觉地相信了自己编织的童话,把游牧文化简单地理解为种种肤浅的宣传,例如那金碧辉煌的宫廷式蒙古包、用味精香料烹制的肉食奶食、广场舞曲篡改的民歌演唱等等。去年一个炙手可热的电视节目剧组,在呼伦贝尔拍摄时,居然将游牧民族圣洁的哈达当作腰带使用,诸如此类的东西一上网,立刻呈几何倍数传播,其效果不止于灰尘覆盖光芒,而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潜移默化。正如我们拥有的金子,最经不住的不是灰尘,而是一种貌似光泽熠熠的金属银,虽说它腐蚀金子的进度缓慢而温和,但终会在许多年之后的某一天,致使金子的品质彻底改变。mc3内蒙古文联网

  在海拉尔的一个发廊里,我结识了两个来自鄂温克草原的少年学员,他们吃盒饭,住出租屋,每天辛苦工作十几个小时。他们都是牧民的儿子,尽管阿妈常常跟他们说,阿妈在的地方就是家,可是他们已经回不去了。他们喜欢骑马,却不喜欢艰苦寂寞的放牧生活;他们喜欢蒙古袍和奶茶,更喜欢把头发染得金黄,穿低腰牛仔裤,吃麻辣烫。他们正全力以赴地变成千篇一律的城市打工族。我说,你们热爱草原吗?他们的回答掷地有声——当然。我说,那你们家的草场谁在打理?又是异口同声的回答——租出去了。租用牧民草场的,大都是外来的农民或者急于扩大放牧规模的富裕户。租出去的草场往往得不到很好的保护,超载放牧、原地反复踩踏在所难免,沙化、退化的速度惊人。mc3内蒙古文联网

  我并不主张牧民回归风餐露宿的原始生活,让牧民的孩子像当年的贫下中牧子女那样接过阿爸的套马杆。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当你把草原假以他人之手的那一刻,其实是对传统的放弃;你轻而易举放弃了的,正是这个时代最缺乏最需要的珍宝。最起码,我们不能对自己生命里的金子语焉不详。mc3内蒙古文联网

  在人类处处主宰自然的今天,草原文化更具有当代性,更值得深入研究,学以致用。就像一位白发如银的老祖父,许多年来虽然默默无语,却一直在我们身边醒着。当这个世界忘乎所以的时候,他从容地起身,发声。我们大吃一惊,才知道他一如既往,忠诚地保护着千古草原,提示着我们,人原本就是那一茬茬跪乳求生的羊羔,在做事情的时候,绝不可以逆天而行,不可以以“生存和发展”的名义,伤害赐予我们乳汁的大自然母亲。mc3内蒙古文联网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说:“呼伦贝尔草原不仅是古代游牧民族的历史摇篮,而且是他们的武库、粮仓和练兵场。”正是得天独厚的森林、草原养育了古代的游牧民族和他们的文化。而今,当我再次细观呼伦贝尔的一个个博物馆,沉思这里古老的岁月,那些“弋猎禽兽为事,随水草放牧”“能做弓矢鞍勒,锻金铁为兵器”的远影依然历历在目。你看,鲜卑人的三鹿纹金饰牌、蒙元时代的桦树皮马鞍、女真人的动物骨箭镞……游牧民族延绵千年万年,大自然所赐予他们的谋生工具,无一不是来自自然,最终又在自然的风声鹤唳中悄然退场,不带走一丝绿荫和一滴露珠,游牧文化留给后代的是如初如玉的苍穹,是一碧千里的原野。mc3内蒙古文联网

  在一个个剔透如水的玻璃柜里,历史的卷帙默然处之,仿佛与博物馆外面那立交桥、新能源、云计算、风电机构成的世界早已无涉。然而,当我放下对先人智慧的赞叹,拾级而下,继续草原之行,走进秋草的成熟,走进大雪的凛冽,体会那些含蓄的微笑,思忖那些质朴的话语,每时每刻,我都感到有一种力量在人们的心里生发出来。在呼伦贝尔草原上,正是诸多有了觉悟的人——文化的主体,意气风发地承载着历史和未来。mc3内蒙古文联网

  格玛是鄂温克草原上的一位布里亚特蒙古族女性。她感到牧民的孩子学龄前不进幼儿园,很容易错失民族文化教育的启蒙期。便用自己的积蓄,在草原上开办了一家低收费的民族幼儿园。在她为孩子们举办的春节团拜会上,有一个保留节目——背诵家谱。由父辈至远祖,孩子们必须牢记十代以上先辈的名字。在没有终极的游牧生活中,族人们随着畜群远行,一旦分别恐成永诀,下次相见不知何年。初次相逢的陌生人,很可能就是先前失散的血亲。为了避免近亲结婚,为了脆弱的民族能够一代代香火永续,布里亚特人慢慢养成了这种见面先自我介绍先辈名字的礼仪。在今天,这礼仪的实用性早已消失。格玛要守卫的不仅仅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一个民族的信念和凝聚力。mc3内蒙古文联网

  在今天的草原上,游牧文化已经得到了应有的认识,一些富于探索精神的人,已经从中找到了值得当代生态学借鉴和学习的内在品质。mc3内蒙古文联网

  刘书润先生在国际畜牧会议现场,拿出了他取自天然草场的羊粪砖,这块羊粪砖不仅不臭,还散发着天然牧草芳香。刘书润先生说,传统游牧能够保证羊肉的优良品质,羊粪可以继续在草原上传播草籽、营养泥土。更重要的是,此一举,引发了大家的思考——怎样能让原始游牧与集约化舍饲互相取长补短,使中国畜牧业走出瓶颈。mc3内蒙古文联网

  我飞抵大青山脚下,在一片“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人工草原上观察。原野的清香扑面而来,百灵、喜鹊飞来飞去,野兔在密布的牧草中穿梭,春羔“咩……咩……”地叫个不停。说老实话,与原生态的大草原没有什么不同。做这件事的是一家以“为草原恢复生态”为信念的企业,曾经得到习总书记的肯定。他们试验田室里所储备的适合不同草原地理的牧草种子,对于渴望保护好家乡每一寸草场的草原人来说,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信息,更是一张日新月异的图画。mc3内蒙古文联网

  新巴尔虎左旗的翻译家乌云毕力格,把自己的儿子送到马鞍师傅巴特尔跟前,让他拜师学做马鞍。他用自己的行动,为草原呼唤万马奔腾的好日子。马多了,草地就不会板结,草籽就会随着马蹄四处传播,草原就会欣欣向荣。他说让一个草原知识分子的后代成为马鞍师傅,是一件引以为荣的事情。mc3内蒙古文联网

  每当祭拜之日,宝格达乌拉圣山的蒙蒙细雨中,总会出现巴尔虎青年摄影家苏德夫带领的志愿者队伍,他们一路身体力行,向四面八方的来客宣传游牧民族敬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文化与传统,把人们留下的垃圾一点点捡拾起来……mc3内蒙古文联网

  我满怀信心,行走在呼伦贝尔草原上。mc3内蒙古文联网

 mc3内蒙古文联网

作者简介mc3内蒙古文联网

作者:艾平mc3内蒙古文联网

 云听文学 | 呼伦贝尔的回响——《风景的深度》节选 第2张mc3内蒙古文联网

  内蒙古呼伦贝尔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出版有散文集《长调》《在五星级宾馆流浪》《呼伦贝尔之殇》《雪夜如期》《风景的深度》《草原生灵笔记》《聆听草原》等。曾获百花文学奖、三毛散文奖、冰心散文奖、汪曾祺散文奖等。作品多次被全国各大选刊选载并入选多个选本。mc3内蒙古文联网

分享到 65.1K

版权所有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机场南辅路5.5公里处

电话:0471-4934352传真:0471-4925404

投稿邮箱:nmgwlwycbzx@163.com

ICP备案号:蒙ICP备2021003352号-1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3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