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网络文艺传播中心 时间:2022-10-06 17:19:37 阅读量:
让爱的光芒更加璀璨夺目
——推介一部新创音乐剧《人民楷模·都贵玛》
包银山
内蒙古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
9月29日,由白音朝克图编剧、陈物华执导,察右后旗乌兰牧骑倾情演出的音乐剧《人民楷模·都贵玛》,在该旗乌兰牧骑剧场进行首场演出。尽管剧场条件相对简陋,灯光、舞美、服装等的投入远不能与大剧相比,但仍然得到了有关领导、专家及观众的一致好评。
该剧是一部以“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草原母亲都贵玛事迹为素材创作的原创音乐剧,这一点观众一看剧名一目了然。它的创作背景与自治区提出“两个打造”要求,并把“人民楷模”都贵玛列入重要人物类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代表之一息息相关,是内蒙古文联戏剧家协会和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宣传文化部门贯彻落实“两个打造”要求而策划推出的年度重点主题创作项目。
该剧由序、尾声和四幕组成。序基本是该剧的概览,导演通过往事回忆、情景闪现、婴儿啼哭、人物对话、深情演唱等多种形式,告诉观众这是一部爱和生命的交响曲。音乐剧前三幕都与养育国家的孩子有关,按照时间顺序,第一幕讲述了都贵玛和牧民领养孩子和争当保育员的故事;第二幕讲述了都贵玛如何在保育院里照顾孤儿的充满温情而又有几分生疏稚拙的场景;第三幕则讲述了牧民们领养孩子以及都贵玛和孩子们间依依不舍分别的动人场景。
第四幕讲述的是都贵玛和国家的孩子布仁夫赶往接生路上遇狼群袭击及都贵玛所表现出的英勇行为;而尾声也如同序,故事容量比前几幕还丰富,是通过讲述因病贫困的朝鲁大叔脱贫致富、乔迁新居的故事,表现了爱的传递和回馈,最后在歌颂祖国温暖大家庭的合唱中以都贵玛额吉遥望远方的经典照片定格剧终。
该剧在创作上,特别是剧本创作和舞台呈现上有以下几个新意和亮点,不妨提出来,和大家分享。
跨越几十年的故事讲述。与近些年来创作推出的同类题材作品大多只表现都贵玛年轻时的事迹不同,该剧讲述了她几十年的爱的故事。诚然,养育国家孩子是都贵玛人生当中最值得书写的最了不起的事迹,可事实上都贵玛几十年如一日都在奉献大爱,她的人生就是爱的人生。如中年时期的为众多草原母亲(包括成家之后的国家的孩子们)接生及晚年为边防官兵讲传统、为贫困户和疫情防控几次捐款等等,相信全景式跨年代地表现都贵玛事迹,会让广大观众更能够全面而立体地感受人民楷模的感人形象。
适应时代之需的价值展现。与故事的延展与扩容相对应,该剧在对这一题材思想价值的挖掘和展现上也与其他作品有所不同,既浓墨重彩地表现和歌颂以都贵玛为代表的内蒙古草原人民对南方孤儿们超越地域和民族的真情与大爱的同时,也没有忘记爱的不断传递和丰厚回馈,更好地彰显了这一历史佳话所蕴含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当南方孤儿们有困难需要救助时,草原人民奉献出了无私的爱,而今天当剧中人物朝鲁一家因其妻子长期重病而孩子难以上学、生活极其困难时,这些已经长大成人的孤儿们和他们的后代一起捐款捐物(包括剧中提到的广东人张宇航受“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感召,组织当地爱心人士连续二十几年资助农村牧区贫困学生读书一事),并在第一书记王根柱的带领下终于脱贫致富乔迁新居,歌颂的正是爱的传递和回馈,赞美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激发我们每个人做好爱的传递者,让我们神州大地处处充满爱,这是该剧对这一题材时代价值的深度挖掘。
凸显责任担当的人物塑造。世上不会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恨。草原母亲为什么那么爱这些来自南方的孤儿们,她们的爱源自哪里?创作者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关乎作品人物塑造的准确性及故事演绎的合理性。有的文艺作品中把这一爱归因为草原人民特有的对生命的怜悯等文化心理因素,也有从自然地理因素的解读分析,也许这些都有一定的道理。而该剧作者认为,这种爱更是源自一种责任和担当,是草原人民国家意识和责任担当的集中体现!正因为如此,都贵玛每每遇到困难或受到委屈时,首先想起的一定是这些孩子们的国家身份以及对他们的诺言;当都贵玛和国家的孩子布仁夫遇到生命危险时,都贵玛首先想到的是布仁夫的安危,因为他是国家的孩子!贯穿全剧的一句话五个字“国家的孩子”,蕴含的是都贵玛及草原人民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和一份强烈的责任担当,这是她们爱的支柱,也是都贵玛绚丽人生的强劲动力。责任担当与朴实善良,构成了都贵玛这一模范人物的最优秀品质,也是那个年代草原人民的集体性格。
张弛有度的情感表达。作为一部以爱为主题的舞台剧,让观众感动是首要的,为此创作者根据不同的表现内容精心设计感动点,综合运用感人情节和人物情感表现,以及富有哲理的诗篇、现代感十足的音乐等手段,把都贵玛对国家和孩子们的爱转化为有形有感的、出乎意外的细节,把故事推向高潮,让观众不停地感受爱的暖流。在第一幕中人们为都贵玛等草原人民争先恐后领养孩子的群体行为所感动;第二幕中当面对婴儿们本能地找寻母亲乳房吮吸时,都贵玛着急地解开自己的衣扣将孩子喂了起来;第三幕中当被牧民领走的布仁夫和阿丽玛撕心裂肺地喊出“额吉”,并向都贵玛跑回时,让人不由地泪流满面;而第四幕中让人们为爱的传递和知恩图报而感动,为今天和谐美好的幸福生活而感动。当然一部真正的艺术作品所表达的审美情感,并非生活中的大喜大悲,而是一种升华了的带有理性意蕴的情感,这也是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一个注解吧。当都贵玛老人用爱赢得莫大荣誉时,作品合唱的确是各族皆亲和、齐颂祖国好的美丽词句,让人们感受的是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更深层次的爱,是对今天幸福生活的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感。该剧对情感表达上的另一个特点是,充分发挥音乐剧轻松活泼的特点,在人物情感表达上尽力做到张弛有度。如当都贵玛提出要领养孩子时,旁边的小伙子阿迪雅也提出和她一起领养,让人们合理地怀疑他俩是什么意思?在严肃的话题中增加诙谐细节,有意与现实情感拉开距离。
自然紧凑的多线叙事。故事时段的拉长和多元主题的表达诉求,对导演而言无疑是个很大的挑战。如果把握不好,就变成杂乱无章的碎片状或罗列堆积的流水帐,作品艺术性会大大折扣。而该剧导演巧妙地运用倒叙回忆、加入引子、时空转换等艺术手法,合理而有效地处理了背景与情节、主线与副线、渲染与点缀等舞台表现层次关系,把历史与现实有机地贯通起来。如序中老年都贵玛边翻老相册边点出孤儿们的名字、为抗疫捐款时想起抚养国家的孩子情形等;第三幕都贵玛老人与边防张连长的引子戏,既表现老年都贵玛心系国防爱护战士的事迹,也引出都贵玛为草原母亲们接生的故事;而当老年都贵玛讲起接生故事时,舞台另一侧同时呈现年轻时的都贵玛在勤奋学习医疗卫生知识,并不时与老年都贵玛跨越时空对话。这种多样和娴熟的舞台调度使用,使整台剧故事跳跃而节奏紧凑,情节丰富而呈现自然,体现了导演高超的舞台驾驭能力。
特别值得肯定的是,该剧表演者全部为察右后旗乌兰牧骑队员,他们擅长音乐剧特有的音乐、舞蹈和表演三大艺术形式,整台剧既可以在剧场演出,也可以拆分下乡露天演出,从试演及首演效果看,乌兰牧骑的表演可谓自然流畅、精彩精湛!
当然,刚刚推出的新剧难免有些瑕疵和不足,如进一步强化青年都贵玛人物形象、让不同时期的故事更加完美融合等等,希望创作者们边演边改,不断完善提高,并借助乌兰牧骑的优势走得更远更好!
版权所有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机场南辅路5.5公里处
电话:0471-4934352传真:0471-4925404
投稿邮箱:nmgwlwycb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