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道中华 时间:2025-02-16 15:55:58 阅读量:
在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周边,有不少村镇的名字里都带有“板”字,像麻花板、姑子板、塔布板、攸攸板等。
这些名字已经沿用四百多年,而这延续了数百年的村镇名字背后,隐藏着一段波澜壮阔的民族交往、融合和发展历史。
据学者研究,这些名字里的“板”字源于蒙古语“板升”一词,是对汉语“百姓”的音译。板升,在历史上指的是以北迁的汉族农民为主体,在塞外建立的农耕生产和定居聚落。
《明世宗实录》记载:“当大同右卫大边之外……有地曰丰州,崇山环合,水草丰美……丘富、赵全、李自馨等居之,筑城建墩,构宫殿甚宏丽,开良田数千顷,接于东胜川,虏人号曰板升。”
那么,板升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汉族和蒙古族又是在何种情况下共同建设板升的呢?
位于呼和浩特市东北部的阴山山脉大青山南麓的敕勒川草原。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01
汉人北迁,开启塞上多元经济发展
明朝中后期,中原地区自然灾害频发,许多农民为了生计选择离开家乡,前往相对适宜农耕的土默特地区谋生。同时,一些人为避罪,也将蒙古地区视为藏身之地。 嘉靖三十年(1551年),山西大同等地爆发白莲教起事,后许多参与者纷纷北逃,投奔蒙古。白莲教首领丘富甚至成为了俺答汗的谋士。 这些汉人到达草原后,一方面逐渐适应了当地的游牧生活,并与蒙古人通婚;另一方面,他们也保留了中原习俗,开垦田地、修筑房舍、饲养家畜、种植蔬果等,过着定居生活。其中的手艺人,在后来的建城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些因各种原因北迁至蒙古的汉人,不仅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还与蒙古族一道成为丰州川(又称丰州滩,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平原)的开发者。
▲位于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境内的丰州故城遗址,图为故城南墙及瓮城。(图片来源:丝绸之路世界遗产网)
丰州川南起沙岭山,北靠大青山,东起蛮汗山,西至包头黄河岸,大小黑河自东向西流入黄河。这里气候宜人,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非常适宜发展种植业、畜牧业等多种生产方式。 当时,俺答汗正驻牧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受中原汉人的影响,加上亲自参与耕作的实践,俺答汗深刻认识到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对于改变塞上单一游牧经济的重要性。 而发展农业和手工业,以及板升定居区的建设与维护,都离不开技艺娴熟的汉人。因此,对于投奔蒙古的汉人,俺答汗均给予妥善安置,分配给他们土地、农具、粮种、牛羊、帐篷等,让种地的人有田可耕,放牧的人有牲畜可养。一些有管理能力的汉人,还被委以统领板升的重任。
▲美岱召是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由俺答汗所建,是蒙古土默特部从草原游牧生活向定居农业生产过渡所建的第一座寺庙。(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此外,与当时赋税繁重的中原地区相比,俺答汗采取了轻徭薄赋的政策,每年“不过(纳)粟一囊、草数束,别无差役”。 再加上俺答汗对汉人的尊重与信任,大批汉人陆续北迁到此,成为明清时中国大规模人口迁徙——“走西口”的先声。 02 板升建设,民族交融的生动典范
与明朝频繁的冲突让俺答汗疲惫不堪,草原急需和平安定。 据《万历武功录》记载,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俺答汗和三娘子在砖塔城组织两组耕牛,开垦了约五六顷土地,播撒谷、黍、高粱、糜子等农作物,还修建了一口窑。 这种全新的劳作方式让俺答汗欣喜不已,他明确向弟侄等人表达了发展农业和定居的意向:“吾已决策城丰州,以耕种为务矣。” 他甚至亲率骑兵五十人到塞下,向明朝索取木工、画工、铁匠等前往丰州川建造城池。
▲呼和浩特市大召寺前俺答汗铜像。(图片来源: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网)
▲《筹边纂议·九边图》中的丰州大板升。(图片来源:邱仲麟,《明代的“降虏人”与长城以外的农垦区》)
▲殷会利、钟捷、范新国画:俺答封贡。(图片来源:鄂尔多斯文化资源大数据网)
03 归化城崛起,多元一体的历史见证
▲归化城模型。(图片来源:呼和浩特归化城展示馆)
▲2025年2月3日,民间艺人在呼和浩特新春文化庙会上表演秧歌。新华网发(丁根厚 摄)
(作者简介:钱萍,内蒙古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版权所有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机场南辅路5.5公里处
电话:0471-4934352传真:0471-4925404
投稿邮箱:nmgwlwycb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