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文艺志愿者协会 时间:2024-09-22 20:38:06 阅读量:
歌出大地:人民的歌声如银河般流淌
——“村歌嘹亮”唱响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新乐章
美成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通辽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来自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55支代展演队代表逐一登台亮相
歌从大地起,乡音唱中国。由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主办,内蒙古文联、鄂尔多斯市委宣传部、鄂尔多斯市文联承办的“村歌嘹亮”主题活动2024全国集中展演,汇聚了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同唱乡村振兴交响曲,55支1000多人的优秀演唱队伍和文艺志愿者共奏民族复兴最强音。9月19日至9月21日,在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伊金霍洛镇布拉格嘎查巴音昌呼格草原,用民歌、经典和村歌三个板块结构出来的心灵献歌,以史诗般的壮丽和深情,刻画并传颂着阔步前行的时代中国,喜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华诞。
01歌声穿起记忆的长线
史诗是不朽的篇章,在时间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史诗如一座宏伟的丰碑,记载着民族的征程和荣耀。从“红船启航”到新中国成立发展,久经传唱的经典歌曲,一直生动描绘并反映着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其间产生的红色经典,成为人民的记忆,国家的记忆。激情滚烫的经典大歌、时代金曲、主题创作歌曲轮番呈现,令人由衷赞叹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行的宏阔与厚重。
万水千山的步履。心中的恋曲,江山的气魄。江西省红星队演唱的《红军渡 长征源》在赣南地区家喻户晓、广泛传唱。民歌主旋律奏响的瞬间,把听众直接带入到了江西省于都县,这个红色历程的发源地。“晚霞映红于都河/渡口有一支难忘的歌/从这里划向我的新中国/胜利不忘哪里来哟/红色源头记心窝啊。”歌词真情流淌,作曲兼具民族时尚元素,一个追求真理、可亲可敬的“红军哥哥”艺术形象跃然浮现。深情+抒情的艺术构思和创作方式推进旋律由浅入深,激励着后来人继往开来再出发。
江西省上饶市横峰县兴安街道模范苏维埃合唱团《长征颂歌》
江西模范苏维埃合唱团32人的大合唱《长征颂歌》传唱伟大精神,青海西宁市群星合唱团27人的大合唱《四渡赤水出奇兵》再现红军北上出奇制胜,黑龙江大有艺术团的《洪湖水浪打浪》抒发幸福憧憬,北京非常组合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表达乐观精神,分别在“红星照耀中国,红旗指引中国”大语义中,客观反映了中国人民在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心怀理想、众志成城、矢志奋斗的光辉历程。
团结奋斗的凝聚。经典金曲,是年轮里的光辉,刻入时代的音符,岁月沉淀下的瑰宝,承载着无数的心愿与梦想。安徽省“吾声”男声合唱团演唱用《故乡的云》表达了游子思乡的朴素愿望,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明珠社区树惠合唱团表演的《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唤起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渴望和向往,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杰迪左瑞民歌演唱队表演的《天路》记录着铁路建设者的奉献精神和藏区人民的美好愿望,陕西西安金之声合唱团齐唱的《看山看水看中国》反映了老百姓在同圆小康幸福梦中的获得感和自豪感,甘肃兰州市盐场路街道老年大学合唱团演唱的《阳光路上》赞美了“风景独好的神州”,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云台山镇云台小镇村云台之声合唱团《满城烟花》深刻地表达了“普天下,美好一家”四海同歌的美好期待。
理想信念的火炬。《到人民中去》是《2021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元宵晚会》上邀请胡松华、李光羲、田华、陶玉玲、邓玉华等多位德高望重的老一辈艺术家和薛皓垠、周澎、王凯、乌兰图雅等中青年艺术家联袂演唱的节目,歌曲集中表达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信念和心愿。广东省同心文艺合唱团演唱的“到人民中去,把身俯下去亲吻大地,到人民中去,把心贴近在一起呼吸。”歌声有力彰显了全国广大文艺志愿者在强基工程——文艺助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中,有情怀、有行动、有作为的文艺担当。手拉手、心连心,万民同向盛世中华的艺术感染力,持续激发着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村民乐观向上的活力。锦绣河山越来越好,日益增强着广大人民共建美好的精神力量。
02人民的歌声如银河般流淌
民歌,根在声、魄在情。“村歌嘹亮”,汇聚中国音乐的诸般腔调和方言里的百样风情,四时风物如诗如画,民风民俗接续传承,呈现了远隔山川,多姿、多彩、多元的文艺样貌。藏族歌曲《大家来庆贺》纵情歌唱“民族大团结跳舞又唱歌,庆贺人民自己的新生。”歌声穿越时空,从民歌传唱赞美当代的角度,反映了来自时代中国新农村涌动的高原雪域之声。
乡音背后都有大地的旋律。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田青认为:民歌由历代劳动人民集体创造,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之一。也有学者指出:中国民歌从上古歌谣、先秦《诗经·国风》、汉代“乐府”、唐代“竹枝词”、明代“时调”到近代唱响黄土高坡的《桃花红杏花白》,享誉世界的《茉莉花》,中国大地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歌。民歌被誉为:中国文化的“活化石”,民族文化“最后的高峰”。
安徽五河县的男女二重唱《石榴灯歌》是一首具有典型淮河文化特点的传统民歌,歌曲巧妙地结合了国家级非遗花鼓灯的民间曲艺元素,成为中国民歌与戏曲同源共生说的最好例证。演唱通过对淮河两岸石榴花、石榴果和石榴籽的赞美,以石榴果“千房同膜、千子如一”的生动形象,比喻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建设好、维护好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青山育着美,水里淌着歌”,是对湖北省通山县风貌的真实描述。通山县乡音艺术团演唱的经典民歌联唱,首首都是大山孕育、时间打磨的山歌。歌曲反映了通山县独有的地方文化、情感表达和民间智慧。原汁原味的山歌,令人如痴如醉。田青曾说:历史告诉我们只有立足原生态,才能保证民歌始终游走在质朴和本真之间。
民歌贴着山走,沿着水流。民歌是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原生文化。民国文化大师刘半农说:“这语言、风土、艺术三件事,干脆说来,就是民族的灵魂。”“村歌嘹亮”全国展演中,8首7种少数民族语言演唱的歌曲,让我们进一步见证了中华民族丰富多样、靓丽多姿、世代相传的文化传承。正如音乐教育家博日乐图、张凡,在其主编的《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民歌研究论文选集》中所说:人民的歌声,如银河般永续流传!
“村歌嘹亮”2024全国集中展演现场观众
云南省阿细跳月合唱团用彝族阿细语演唱的《嘎斯比勒》,是以弥勒市国家级非遗项目《阿细跳月》为创作源头,精心创作编排的无伴奏男女混声合唱。演唱口出真声、清新自然,反映了边疆地区在党的民族团结政策指引下,彝族人民脱贫攻坚、进入小康生活的喜悦心情。
《赞歌》《美丽的巴仁哲里木我的故乡》两首蒙古语歌曲情感丰富、高亢悠扬。《美丽的巴仁哲里木我的故乡》通过全景扫描,唱出家乡的自豪感,“哲里木山川唤醒了民歌的春天。”内蒙古的“杜尔伯特”组合,以位于嫩江下游的“杜尔伯特”部命名。该部为元太祖二弟哈布图·哈萨尔后裔,历史上属于大科尔沁文化背景区。《赞歌》是1964年,歌唱家胡松华为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精心创作的选曲之一。而《赞歌》的原曲,则是来源于广为流传的科尔沁民歌《正月马》。“杜尔伯特”组合在蒙古语演唱中,充分展示了蒙古族长调悠扬、短调欢快的典型特点,在2024年国庆节前夕的“村歌嘹亮”展演中,为伟大的祖国送上了深情的礼赞。
民歌起于乡野,天下共赏。民歌起于乡野流于现世,经济全球化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促进了民歌文化交融走进了更大的空间。贵州省惠水县好花红村好花红民族合唱队演唱的《好花红》是一首流传几百年,依然历久弥新的布依族民歌,50年代经过改编整理,登台亮相就受到热烈欢迎。近年来,著名民族歌唱家龚琳娜、罗秀英、李丹阳,新生代歌手周琛,都曾翻唱过此歌。目前,由穆维平演唱、张超改编的版本更加通俗上口。新唱改变了原来民歌中古朴、典雅带来的历史文化的厚重感,以悠扬、温婉、柔情的面貌重新呈现,宛如一首清新的“小夜曲”引人入梦。展演中,华敏作词作曲的《乃丽令(好花红)》,合唱队以咏叹法反复吟唱“好花红”,细细密密、丝丝入扣地表达了布依族人民对美好生活浓浓烈烈的爱。
“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这是国际友人对蜚声中外的侗族大歌的由衷赞美。据有关资料介绍: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2009年,侗族大歌被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湖南省怀化市通道县城中社区合唱团演唱的侗族喉路歌《一路追光》,以歌中“喉路”作衬词而得名。喉路歌是中国灿烂的民间音乐文化经典的代表,“众低独高”、复调式多声部合唱的演唱方式,让侗族大歌成为声名远播的世界音乐。
燃烧的花也不如你。爱情“好像燃烧的火”,爱情是人世间永恒的话题。唐代李益写到:我见众生皆草木,唯有见你是青山。诗人席慕容说:我曾踏月而来,只因你在山中。柯尔克孜语演唱的《寻爱》,塔吉克语演唱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村歌嘹亮”主题活动2024全国集中展演中,为数不多的两首表达爱情的歌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首歌的故事来源于塔吉克族民间歌曲《古力碧塔》,描述了边防战士阿米尔和古兰丹姆纯真、朴素的爱恋。新疆冰山来客组合的演唱真挚、抒情,揭示着新时代的爱情与美好达成之间的社会联系。
03世间始终你最好
村歌嘹亮,标志着强基工程带给中国当代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产生背景源于国家衔接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中国,解决好“三农”问题等系列重大国策和制度安排。因此,村歌具有同时代、同背景,同体、同题、同答的特点,体现着文化自信中“谁不说咱家乡好”的“共同体美学”特征。
时代风貌与振兴图景。乡村振兴,激发了农村的新质生产力和文化创造力。“村歌嘹亮”主题活动2024全国集中展演中,诸多赞美时代,歌唱家乡的歌曲写实传情、至诚抒怀。《花开曹子里》绽放致富花,《龙湾渔歌》乡村振兴喜洋洋,《唱起渔歌好心情》梦圆小康渔村,《土门不土》勤劳创业传帮带,《情醉木头窝》勤劳绘出好春色,《我家住在资江边》乡村振兴锦绣家园。《幸福在这里碰头》演绎着网红新节奏,《心中飞出一首歌》唱的是新修的村礼堂,唱的是表彰扎彩灯。《沿着高速看中国》听导航把追梦的目标诉说,下一站的道路会更加宽阔。“村歌嘹亮”汇聚时代之声,映照了新时期中国农村的文化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带来的崭新景象。
山乡巨变与意向抒情。村歌,是农民发自内心的咏唱,是现实生活感召的音乐即时评说。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广大农村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坚持走好质量兴农、绿色发展、共同富裕之路,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嗨起来的村庄》金色麦浪田野的希望,《纳林陶亥好地方》这里有能源化工遍地宝藏,《美丽的巴仁哲里木我的故乡》命运与共福气满满的金摇篮,《我的查干湖》渔猎人生的豪情万丈,《相聚在妈祖故乡》都连接着爱的海洋,《全家福安》走进梦寻仙境桃源,《山歌唱起幸福来》壮乡今日歌似海,《嗨起来的村庄》乡村的道路上喜气洋洋,《城口老家》百姓遇上好年头,《红彤彤的日子》红艳艳的太阳宁夏川,红丢丢的枸杞亮人眼。
描绘新事物和新经验。乡村振兴战略的文化兴盛之路,“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激发村歌提炼出了更多代表家乡的“新文化符号”。《月亮舞台》思念化成最美的心愿,《三十六架古琴三十六座桥》江南风韵在千年琴声里流淌,《诗上庄》有诗有歌有田园,《妈妈的那碗大陈面》芳香浓缩进心中的故乡,触景感怀,声情并茂,唱出了农民用双手托举起来的如诗如画的新生活。
优秀传承与国风雅歌。“村歌嘹亮”2024全国集中展演活动,是一次承前启后、面向未来、多元开放的展演。豁达豪迈“山神听我吼”的《林区劳动号子》,鸟语花香中旖旎江南的《采菱新曲》,青年男女你追我赶忙插秧的《高淳秧歌》,根据安徽地方民歌《八段锦》改编的《八月桂花香》等“国风”类作品,唱出了历史的传承。正如民俗学家傅惜华先生形容清代民歌时所言:旧调之外,复出新声,竞胜一时。
历史上,代表中国文化“国风”的民歌“雅化”创作历史悠久,魏、晋、宋时代数量到达顶峰。本次展演中,《茅人坡上唱情歌》《乃丽令(好花红)》《一路追光》《赞歌》《嘎斯比勒》等一批新创、新编的“国风雅歌”,用丰富的诗意想象、多样的音乐手段赋能民歌再造,通过“村歌嘹亮”这个特殊的舞台,重塑了“民歌中的民歌、经典中的经典”的高峰品貌。“国潮”类歌曲《走过剑门关》向世界再现了中国歌曲一以贯之的语言美、音乐美、歌声美和时尚美。
美好的村歌大家唱。村歌内容丰富、受众最多,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乡村善治之路,在新时代的新场景中得到了普及和深化。《古村新韵 和美家园》讲述“三贤故事,民间流传”。《有事儿你请讲》恩怨得失想对方,老人病了我来管,邻里纠纷好商量。反映着传统道德伦理和新时代乡规民约带来的新风尚。《石榴灯歌》“千籽同心紧抱团,万籽如一福满堂”,深刻阐释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村民理解和民间认同。
村歌是百姓的恋曲,江山的魂魄。“村歌嘹亮”2024全国集中展演,把当代中国文艺创作的触角覆盖到了“乡村”这个国家最基础的文化单元,无疑对新时代中国农村文艺的“丰富”和“补充”,对于不断传承并创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推动乡村文化建设和美学升级意义深远。同时,村歌具有补史、存史的历史价值。村歌全国展演,可以视为是记载当代中国农村演进的乡村志、文化志和音乐志,有助于同声相应地汇聚出亿万人民同气相求的力量,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版权所有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机场南辅路5.5公里处
电话:0471-4934352传真:0471-4925404
投稿邮箱:nmgwlwycb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