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

评论视野|文艺评论家要有天地大境界

来源: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  时间:2021-09-09 15:46:06   阅读量:

  近日,内蒙古文艺界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中宣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内蒙古文艺工作者围绕《意见》展开热议,就做好文艺评论工作进行了深入交流。3Q7内蒙古文联网

文艺评论家要有天地大境界3Q7内蒙古文联网

海日寒3Q7内蒙古文联网

内蒙古文学翻译家协会副主席3Q7内蒙古文联网

内蒙古大学教授3Q7内蒙古文联网

  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乎中”。一个人只有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志存高远,才能获得向上的力量,实现人格的提升、灵魂的涅槃。习近平总书记说,“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准确地概括了文艺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文艺不仅仅是文化商品、娱乐工具,更是提升、净化和铸造时代心灵、民族品质和文化品格的精神家园。没有精神家园的作家是空虚的作家,没有众生情怀的评论家是自私的评论家,没有天地境界的文艺工作者是平庸的匠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一个好的评论家必然具有为历史存大美的雄心壮志、广阔视野和博大胸怀。他们顺应历史的潮流,站在时代制高点上,目极八荒,心游天地,将日月揽入怀中,倾听人民的心声,奏响时代的最强音。3Q7内蒙古文联网

  纵观古今中外的伟大作家、评论家,必有三重境界,即天、地、人三境。3Q7内蒙古文联网

  天是“神”的境界、信仰的境界和理想的境界,它决定了评论家的高度和超越性。心中有“神”,才能超越现实的声色犬马、污泥浊水,用更超拔的视点俯瞰人世的微茫,透视尘俗的乱象;心中有信仰,才不会自甘堕落、随波逐流,为现世的虚荣所迷惑,而淡泊明志,默默耕耘,向心中的圣殿艰难跋涉;心中有理想,才不会庸俗、低俗、媚俗,浑身铜臭,卖文求荣,为几斗米毁了气节、丢了傲骨。试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不为权贵而折腰,“心远地偏”的陶渊明;“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李白,哪个不是既关怀现世,又超脱现实的豪迈、旷达之士,这些伟大作家的行为都在言说艺术家的神性之必要,理想和信仰之崇高、旷远和辉煌。3Q7内蒙古文联网

  其二是地境界。地境界是大地的境界,生活的境界,众生的境界。文艺说到底扎根在生活的土壤之上,扎根在众生的万象之中,扎根在人间的悲欢离合之间;离开了生活的文艺,就如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只能孤芳自赏、暗自凋零,大地、生活和众生决定了文艺作品的宽度和厚度。从根本上说,文艺家只能超凡,却不可以完全脱俗。因为文艺工作者毕竟也是普通人,他们有一具平常身,有一颗平常心。身居闹市,心系红尘,柴米油盐,锅碗瓢盆,天下兴亡,千年大计,无不心系之,心向往之。文艺评论家不应是生活的旁观者,而应是历史的亲历者、亲为者和见证人,只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并用自己高尚而独特的情怀升华过的作品才能成为接地气、有人情、极具生活情趣又让人得到灵魂洗礼,心灵提升的好作品。3Q7内蒙古文联网

  其三是人境界。人境界即是人心的境界,人性的境界和人道的境界。天境界代表了评论家的神圣情怀和超越梦想,地境界代表了评论家的大众情怀和尘世关怀,而人境界代表了评论家对人心、人性和人道的聚光、透视和探索,表达了对人的理解和尊重。高尔基说“文学即人学”,对人性的理解和探索,对人生的关怀和体察,对人心精细入微的考察和表现,在人与神,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以及人与物的六大关系中探索人、表现人、塑造人是文艺作品亘古不变的根本任务之一。要观照人,评论家首先要审视的正是自己,文艺评论家不仅仅是布道者、宣传家和鼓动师,他要做自己心灵的法官,灵魂的拷问者,直面人生,直面时代,直面民族生活赤裸裸的现实,在世道的最高律令面前,勇闯精神的炼狱,把整个身心献祭给自己身处的广阔时代。于外,观照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时代风云,于内,观照疾风暴雨、挣扎困斗的内心世界,在主观与客观的交融中,在理性与感性的统一中,在个性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互通中完成凤凰涅槃式的心灵超越。3Q7内蒙古文联网

  综上所述,天境界是评论家提升的高度,地境界是评论家生活的宽度,而人境界是评论家心灵的深度,三者缺一不可。当然,在具体作品中,其侧重点往往有所不同。浪漫派、理想主义者的作品更倾向于天境界,强调神性和超越;现实主义者、写实派的作品更倾向于地境界,强调生活和时代;现代派更偏向人性的探索,人心的探微。从更高的标准来衡量,中国当代文学还缺少将天地人三境合一的伟大作家、评论家和文艺家。文艺工作说到底,是人的工程,没有崇高境界的文艺家,怎么能生产高峰式的宏伟作品?当代作家、评论家生逢盛世,身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恢弘时代,完全有理由、有条件、有责任写出一系列称得上伟大的作品。3Q7内蒙古文联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中华民族崇尚大美,强调天地有大美,万物有大道,形成了天人合一、大象无形的美学传统。这是当代人必须潜心学习,静心体会,用心弘扬的伟大传统。我们相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文学艺术中蕴藏着巨大的美学能量,她们各有特长,各有优势,为重塑中华美学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精神养料,有待我们去发现、挖掘和弘扬。3Q7内蒙古文联网

分享到 65.1K

版权所有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机场南辅路5.5公里处

电话:0471-4934352传真:0471-4925404

投稿邮箱:nmgwlwycbzx@163.com

ICP备案号:蒙ICP备2021003352号-1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3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