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

【文艺评论】从“陈宝国”的眼神说起——评《海的尽头是草原》

来源:内蒙古网络文艺传播中心  时间:2022-09-20 09:51:51   阅读量:

 【文艺评论】从“陈宝国”的眼神说起——评《海的尽头是草原》 第1张lNn内蒙古文联网

从“陈宝国”的眼神说起lNn内蒙古文联网

——评内蒙古电影集团出品故事片《海的尽头是草原》lNn内蒙古文联网

  李树榕内蒙古艺术学院教授lNn内蒙古文联网

  海钦 北京达晓律师事务所顾问lNn内蒙古文联网

  由内蒙古电影集团出品、尔冬升执导、陈宝国和马苏主演、在2022年“中秋档”上映的《海的尽头是草原》,在选取这一题材时,思想和艺术上能否有所突破,观众是非常期待的!lNn内蒙古文联网

 【文艺评论】从“陈宝国”的眼神说起——评《海的尽头是草原》 第2张lNn内蒙古文联网

  “陈宝国就是一个贯穿故事线索的工具型人物,戏份很少。”有的观众“剧透”。不会吧,我们想,从电视剧《大宅门》开始,陈宝国的角色塑造就备受观众青睐,因为知情者说,他不仅在选择剧本时特别看重戏剧冲突的思想倾向,看重角色的文化厚度和人性深度,而且,他还能看透剧情的深度、演出人物的深度、传递思想的深度。由此,便铸就了他中国荧屏“第一硬汉”的美称,同时还是全国仅有五位的电视艺术“三大奖满贯的男演员”之一(即中国电视飞天奖、中国电视金鹰奖、中国电视白玉兰奖)。lNn内蒙古文联网

  这样一位艺术大家,怎么会在一部反映边疆少数民族故事的艺术片中出演一个“线性”的“工具人物”呢!看了两遍《海的尽头是草原》终于领悟了,当貌似“工具人物”实则不是“工具”的时候,主创人员设定这个人物的目的就是要表达作品的“灵魂”即主题思想了。lNn内蒙古文联网

  因而,陈宝国塑造的21世纪20年代初到草原寻找双胞胎妹妹杜思珩的老学者杜思瀚,就名副其实的成了该片的“灵魂人物”!果然,通过对角色心理极为准确的把握和自然质朴又寓意隽永的表演,陈宝国不仅没有令观众失望,而且还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观众在抹掉一滴滴眼泪时,会一次又一次走进杜思瀚(哥哥)的心灵深处。lNn内蒙古文联网

  回首以往陈宝国塑造的角色,无论白景琦、汉武大帝,还是老农民、老警官,大多是刚强、刚毅、刚烈;大气、大义、大量;甚至霸气、霸道、豪横的,而扮演一个在外因(母亲的遗愿)和内因(自己因绝症将不久于人世)的双重迫使下,“不得不”到草原去寻亲,又一直以“愧疚”为心理主线的角色,还真不多见。尤其是关于亲妈与草原母亲、亲哥与草原哥哥等一系列情节形成强烈对比时,陈宝国丰富的眼神变化所折射的潜台词和复杂心理,无疑是承载影片的价值诉求和主题担当的。lNn内蒙古文联网

  因癌症,杜思瀚的一只眼睛视力下降,眼球罩着一层薄薄的黄色雾矇,使其眼神总是带着几分迷茫、几分莫测,有时还带着几分失神。因而,他手里一直牢牢地握着一架老式相机。他说,要把在草原上见到的一切都记录下来,保留下来。观众不禁会想,老母亲已经去世,照片留给谁看呢?当得知妹妹已经“遇难”时,他决定把相机和所有胶片都留给草原上接待他的小伙子。众所周知,“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当他多次举起相机,对着远处的风力发电机和高大厂房,对着平缓的草原和起伏的小山丘,对着远处大声交谈的蒙古族兄弟,一次次按下快门时,他努力睁大的病眼能否聚焦得非常清晰呢?如果未来的人们看到了他的这些照片,能否理解他的良苦用心,能否看懂照片内外反映出来的情感、情义甚至情怀呢?lNn内蒙古文联网

  不断闪回的色彩变化,把情节拉回到20世纪60年代初的中国。突然降临的自然灾害损毁了房屋,与在“保密单位”工作的爸爸又失去了联系,一家人的吃住失去了保障。于是,妈妈不得不忍痛把一个孩子送孤儿院去。当小小的思瀚窥知妈妈只会把生病的孩子留下时,便在大暴雨的夜晚钻进了夜幕……就这样,他发高烧了,妹妹被母亲送走了。因而,60年来,妈妈一直都陷在思念、自责和寻找而不得的痛苦中。lNn内蒙古文联网

  正因如此,向临终的母亲承诺一定要找到妹妹时,思瀚的眼神满含着对妈妈的抚慰和到草原寻亲的坚决。当接他的汽车奔驰在草原上时,他的眼神则充满了急切、期待甚至回忆和遐想。看到汽车司机与弟弟激烈的冲突时,他一边语重心长地说:“对一切都要珍惜呀,尤其是自己的家人。”一边将眼睛望向了窗外。那若有所思的眼神,包含着太多的话外之音、言外之意。从规定情境看,他是在教导一个年轻人,从他此时此刻的复杂心情看,更像是他对自己幼年作为的反省和思悟。lNn内蒙古文联网

  影片中,他很少有笑容。即使见到接待他的草原上的人们,也只是微微一笑,含着几分礼节、几分客套。那么,杜思瀚为什么一直没有发自内心、酣畅淋漓的笑容呢?这是引发观众不断猜测的悬念,也是这部影片巨大的思想“后劲儿”。lNn内蒙古文联网

  愧疚,是一个人做错了事而自我谴责的心态。一般的人都不愿意面对过错导致的结果,尤其是恶果。但,杜思瀚还是来找妹妹了,怀着焦虑不安,忐忑和猜测的心情。因为60年前他的自私是自然灾害造成的,作为孩子,他是那样无助甚至无辜。所以,见到乡政府过去的工作人员,他的眼神急切中带着渴望,渴望中带着期盼。见到与妹妹一同来到草原的上海同伴时,他的眼神闪耀着光泽,犹如希望即将实现。因为,他之所以放弃治疗的最佳机会,坚决要找到的不仅是妹妹,还要找回自己60年来亏欠的亲情。lNn内蒙古文联网

  相比之下,杜思珩的草原哥哥那木汗的所作所为,更加重了他的愧疚和自责。那木汗,是收养思珩的草原母亲萨日娜的独子,一个因病损伤了语言能力的孩子。自然灾害波及草原,饮食不足,妈妈宁让儿子饿着,也要让“女儿”吃饱吃好;妹妹欺负哥哥,妈妈总是责备哥哥;向爸爸“告状”,得到的却是要悲悯幼小生命的教诲。最终,这个默默做事、从不用语言表述对妹妹的关爱、疼爱和喜爱的哥哥,便成了妹妹的保护神。妹妹要骑马上学,他一路保驾护航;妹妹在沙尘暴中走失,他带人一路搜寻;妹妹遭到狼群的围攻,又是他率先驱赶了头狼……而这一切,无须语言,都默默沉浸在那木汗深沉、矜持和坚毅的目光里。lNn内蒙古文联网

  孰料十年过去,从小就倔强异常的杜思珩还是要回上海。当她与同样来自上海的马正元悄悄逃离草原时,唯恐他们迷路的乡亲们立刻催马四处寻找。此时的那木汗实在是太痛苦了,他多么爱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妹妹啊!可是,就在他欲策马扬鞭时,妈妈却拉住了他,一字一顿坚定地说:“思珩要真想走,就送她走吧!” 这是怎样无私、高拔、宽阔的心胸和伟大的人格才能酿就的爱啊!因为她深知儿子的痛楚和感情。lNn内蒙古文联网

  中华民族历来倡导“讷于言而敏于行”,痛恶夸夸其谈和巧言令色,因而越是没有语言,就爱得越深,母爱是这样,父爱是这样,爱情也是这样。lNn内蒙古文联网

 【文艺评论】从“陈宝国”的眼神说起——评《海的尽头是草原》 第3张lNn内蒙古文联网

  令杜思瀚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妹妹千方百计回上海的原因,就是要当面问妈妈,为什么留下的是哥哥。而正是在这次“出走”的途中,思珩陷进流沙失去了生命。顿时,他的愧疚一定变成了巨大的痛苦。此刻,他没有语言,观众甚至看不懂他被大特写呈现的眼神,是黯然失色?恍惚迷离?愧悔之极?剧痛难忍?还是无论用怎样的语言都难以描述的情感和心理?短短几十秒钟,一个形体动作,那么巧妙而准确地掩饰了自己欲言又止,有感难发,含泪不流的内心。只见他缓缓地转过身,慢慢地抬起手,深情地抚摸着一匹雪白雪白的骏马,那是妹妹坐骑的后代。一奶同胞兄长的情感,就这样被陈宝国准确而深沉地表现出来了。lNn内蒙古文联网

  没有悬念了。没有悬念时,观众是格外理性的:乌兰夫主席曾经承诺,对来自南方地孤儿要“接一个,活一个,壮一个!”怎么一时间在流沙中就失去了两个年轻的生命!这是令人难以接受的!孰料,影片的“后劲”太大了!一个大反转的情节,完全出乎观众的意料,却在历史文化写就的情理之中——杜思珩没有死!她还活着!lNn内蒙古文联网

  彩色的闪回镜头,令观众紧张起来:没有经验的思珩和正元迷路了,陷入流沙了,越挣扎陷得越深了。那木汗赶来时,情况岌岌可危,只听妹妹在拼命大喊“哥哥!哥哥!”“哥哥!哥哥!”那木汗不顾一切冲了过去,尽管他深知自己会有生命危险,还是决绝迅速地冲向陷在深处的妹妹。思珩和正元得救了,那木汗却失去了年轻的生命。lNn内蒙古文联网

  有这样一句格言,内涵非常深刻:“世界上,没有不怕死的人,只有不怕死的时刻”。认真想来,什么是“不怕死的时刻”?而“不怕死的时刻”又是什么促成的?是那木汗心疼妹妹的至爱感情、崇尚英雄的民族性格、从小就接受的见义勇为的教育、还是井喷出的中华民族善良与勇敢的伟大精神?lNn内蒙古文联网

 【文艺评论】从“陈宝国”的眼神说起——评《海的尽头是草原》 第4张lNn内蒙古文联网

  最终,哥哥那木汗没有了,却有了妹妹“那木汗”。妹妹“杜思珩”没有了,却来了寻找妹妹的哥哥杜思瀚。瞬间,影片甩出的“豹尾”把观众和杜思瀚一同“甩蒙”了。lNn内蒙古文联网

  就在杜思瀚即将回上海时,乡亲们把他领到了一座蒙古包前,他的眼神立刻充满了迷惑、无助、甚至哀伤,因为他知道,草原上已经没有妹妹了。但,当他被告知,蒙古包前年过花甲的女性“那木汗”就是自己的亲妹妹时,他再一次“蒙”了,用傻傻的、呆呆的眼神望着身着蒙古袍、脸膛黑红的陌生的妹妹,一时竟然反应不过来。是的,没有错,被那木汗救活的妹妹杜思珩改名了,因为她不仅要继承那木汗哥哥的名字,而且要继承那木汗对父母的爱,对家乡的爱,以及舍己救人的英雄主义精神!lNn内蒙古文联网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影视剧中,没有语言的表演是最难的。可是,此刻的杜思瀚能说什么、必须说什么?结果是他什么都没有说!失望伴随着愧疚的心情渐渐在融化,从不敢相信、渐渐相信演化成终于相信的幸福感,他的眼神把情绪递进变化的潜台词都流露了出来——“是真的吗?这是真的吗?妈妈日思夜想的女儿,我对不起的亲妹妹,她还活着,还活着!”lNn内蒙古文联网

  但是,在兄妹俩独处时,杜思瀚犹豫再三还是提出了那个刻骨铭心却难以启齿的问题:“你恨过我们吗?”多么难以回答又必须面对的问题呀,不仅牵动着充满伤痛的历史,也在拷问人性的本能和人的良心,无法回避也无法回答。妹妹知道自己当年耍的“小心眼儿”吗?知道了会怎么回答,不知道呢?忐忑的心理,微皱的眉宇,紧闭的双唇,渴望回答又害怕回答的纠结,使杜思瀚患病的眼睛再次蒙上了内涵极为复杂的神色,耐人寻味。lNn内蒙古文联网

  人们常说,比大海宽阔的是蓝天,比蓝天宽阔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爱。对此,影片的结局给予了充分的印证。lNn内蒙古文联网

  100岁的阿妈萨日娜被女儿那木汗搀着走出了蒙古包,见到了杜思瀚。当她得知兄妹俩的母亲已过世,便慢慢接过奶桶,舀起鲜奶,洒向湛蓝的天空。一边洒,一边仰天低语:“老姐姐,谢谢你,给了我这么好的女儿。谢谢你!谢谢你了!” 失去独子的母亲却能以草原最善良最质朴的习俗向遗弃过孩子的母亲祷告。目睹这一切的杜思瀚,眼睛里顿时充满了仰视、感激的泪水。是啊,母爱是相通的,只有母亲,才最懂得母亲!lNn内蒙古文联网

  尤为令人感慨的是,他的眼神,在传递充满对草原母亲之崇仰时,还不禁令观众想起“草原之子”那木汗哥哥深沉而平静的眼神!至此,观众或许会领悟到,杜思瀚难以言说和默默悔过的“苦涩”已经深深沉淀在心底了。lNn内蒙古文联网

  纵观杜思瀚的眼神和人物塑造,既有敢于面对过去和当下社会问题的勇气;有灾难来临时对人性的挖掘和考量;也有“两难选择”的哲学感受,以及悲剧根源与悖论关系的反省。由此警示人们,如何避免灾难,如何面对突袭的灾难,更重要的是,如何对得起灾难过后自己的良心!lNn内蒙古文联网

  二十多年来,反映“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影视作品很多,既有故事片《额吉》《海林都》,电视剧《静静的艾敏河》《国家的孩子》,也有纪录片《国家的孩子》。然而,这部电影却要告诉人们,“悲痛是爱的代价”。只是,当“母爱”已超越了“妈妈的母性之爱”,扩大到祖辈的爱、父辈的爱、兄长的爱,以至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全体人民对于孩子的疼爱时,“灵魂人物”杜思瀚的价值担当才得以显现,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才得以被谱写。毕竟,爱孩子,就是爱未来。lNn内蒙古文联网

  是啊,无论“海的尽头是草原”,还是草原的尽头是大海,陈宝国在影片中意欲洞悉人性、社会、文化的目光,似乎只源自于一种心理: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祖国大地上,没有“尽头”的不仅是母亲的爱和家人的爱,还有各族人民之间坚强的爱!所以,看不懂陈宝国塑造的杜思瀚,看不透他眼神中“无诚不独,无独不彩”的情感和思想倾向,就是没看懂这部电影,就不会感动。lNn内蒙古文联网

  感动,是一种缘分。lNn内蒙古文联网

分享到 65.1K

版权所有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机场南辅路5.5公里处

电话:0471-4934352传真:0471-4925404

投稿邮箱:nmgwlwycbzx@163.com

ICP备案号:蒙ICP备2021003352号-1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3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