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

“两个打造”专栏 | 包银山: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文艺创作

来源:学习强国   时间:2022-07-28 09:42:49   阅读量: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文艺创作

 W5b内蒙古文联网

包银山W5b内蒙古文联网

 W5b内蒙古文联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深入推进“两个打造”,创作推出更多具有中华文化底蕴、汲取各民族文化营养、融合现代文明的优秀文艺作品,同样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凝聚智慧和力量。
 
       文艺是时代精神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感,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作家艺术家大有作为。而以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文艺创作,既是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作家艺术家拓展创作领域、推出优秀作品、实现人生价值的现实需要。
 
增强文化自觉 坚定文化自信
 
       作家艺术家的文化自觉,体现在对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交流融合、发展演变、时代价值与世界意义等具有理性、全面、深刻的认知,因而能够主动承担起弘扬中华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历史责任的一种觉悟和担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深厚根基,文化自信首先来自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创作出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和个性的优秀作品,要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更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作家艺术家要保持对中华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中华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通过精彩的故事、鲜活的语言、丰满的形象,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作品中,充分发挥优秀文艺作品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的作用,潜移默化滋养人心,让人们在润物细无声中喜爱和认同中华文化,激励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团结奋斗、不断前行。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把握中华文化精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文化立场是作家艺术家进行创作的根本态度,关乎其作品的性质定位和价值取向,只有站稳、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才能创作出具有鲜明中华文化底蕴的优秀文艺作品。中华文化精髓是中华文化在几千年交融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最具代表性内涵和时代价值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就要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努力成为弘扬中华文化的坚定支持者和积极践行者。要把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如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体现在作品中,展现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言简意赅、凝练节制、形神兼备、意境深远等中华美学精神,使我们的文艺作品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
 
发扬历史主动精神 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
 
       在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文艺都能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启智慧之先河,成为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我们党历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中华民族历史,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没有历史感,文学家、艺术家就很难有丰富的灵感和深刻的思想。作家艺术家的历史主动精神就是一种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强烈的历史担当精神,面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新使命新要求,作家艺术家要以更加自觉的历史主动精神讲好中华文化故事。要善于从中华民族远古传说、经典故事、历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伟大历史人物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中,从各族人民日常生活中普遍接受、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文化符号和标识元素中,从作为各民族集体意识和情感纽带的重要传统节日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思想、艺术价值与时代特点和要求相结合,运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进行当代表达,推出一大批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创作更多具有中华文化底色、鲜明中国精神的文艺作品。
 
挖掘时代价值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文艺创作、进行艺术转化绝不是历史与文化的照搬解读,而是按照艺术规律创作的艺术创造活动。历史题材文艺创作,是以优秀文艺作品告诉人们中华民族真实的历史,告诉人们历史中最具有价值的东西。只有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尊重历史、按照艺术规律呈现的艺术化的历史,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才能立之当世、传之后人。这要求我们在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转化时既要坚持历史的真实性和创作的艺术性,更要注重艺术转化的时代性,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时代价值,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作家艺术家要对传统文化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不复古泥古,不简单否定,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不断补充、拓展、完善,真正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增强创新意识 提升创意能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收集整理、主题提炼、创意策划、艺术构思、创作生产、宣传推介等一系列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的具体步骤,是否具备创新策划能力,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高质量艺术作品的最关键环节。从讲述在故宫修复书画、青铜器、宫廷织绣等稀世珍奇文物的《我在故宫修文物》,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的《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电视综艺,到将国粹戏曲元素定为主基调的《上元千灯会》、高科技画中游的《忆江南》,以及被誉为在文博、舞蹈、音乐、文学和非遗传承中探寻和提炼当代审美精髓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等的成功,无不彰显着高超的创新意识和创意能力,只有具备这样的能力才能使传统文化的艺术转化出奇制胜,创造出新颖独特的艺术作品。而要提升创新创意能力,就必须系统深入学习了解中华文化精华,深刻领会诸子百家思想和学说,把握其基本价值体系与方法论,发掘具有现实意义的内涵,才能够使之转化为适应现代生活和当代文化发展需要、符合“两个打造”要求的优秀文化作品。
 
分享到 65.1K

版权所有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机场南辅路5.5公里处

电话:0471-4934352传真:0471-4925404

投稿邮箱:nmgwlwycbzx@163.com

ICP备案号:蒙ICP备2021003352号-1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3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