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文艺 2024-07-04 14:20:42
牛眼看世界
笔下有乾坤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刘伟
刘霄作为近些年快速成长起来的内蒙古先锋实力派作家,以其厚重、哲理、幽默、辛辣的语言自成一家。近日,刘霄又一部巅峰长篇小说力作《白牛》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获得了区内外文艺界广泛好评。
一、围绕中法建交:《白牛》故事的历史选点
纵观新中国外交史,中法建交历史意义重大,标志着中国加强同西欧国家关系的一个重大突破,对国际关系和世界格局产生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小说《白牛》以其中的一头牛为视角,追述了其从法国来到中国后50年动人心弦的“牛生故事”。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小说《白牛》就在中法建交60周年的宏大历史背景下展开文学叙事。人们通过阅读小说《白牛》,感知中法两国友谊的来之不易,进而感受到中法建交的伟大意义。正如内蒙古自治区文联主席冀晓青在长篇小说《白牛》新书发布会上指出:“长篇小说《白牛》是记录中法建交优秀的文学作品,为传承中法传统友谊做出了作家的重要贡献。”
二、反映人民心声:《白牛》创作的文艺典范
近年来,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指导全区文艺战线,聚焦“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旨在充分挖掘和生动展现北疆大地上的厚重历史文化和丰富人文资源,以高质量的文艺作品讲好“北疆文化”故事。
小说《白牛》正是一部讲好“北疆文化”故事的上乘之作。作者刘霄面对记者采访时指出:“对于一名文学工作者来说,要想创作优秀的文学作品,必须要坚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一线,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成分。”刘霄深入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多个嘎查牧场采风,走访大量牧民,查阅大量资料,严谨考证,去伪存真,最大程度还原“草原白牛”这段历史真相。作者以充沛的感情、生动的笔触、逼真的形象、优美的语言,描写了“白牛”的一生传奇经历。经过50年的繁育,在达青宝拉格牧场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当地牧民克服重重困难,不断提升繁育技术,发展壮大当地畜牧业,当初17头“夏洛莱牛”如今已经繁衍成为5.8万头“乌珠穆沁白牛”。
刘霄“深扎”北疆草原创作沃土,用情用力讲好“北疆文化”故事,成为以文艺之笔描绘亮丽北疆的当代作家典型。可以说,小说《白牛》极大宣传了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草原,也为当地“白牛”做了形象生动的文化广告,必将促进当地肉牛产业的快速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刘霄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号召,坚定创作之“本”(服务人民),深挖创作之“源”(依靠人民),书写时代之“需”(造福人民)。
三、拟人化叙事:《白牛》最成功的文学手法
和刘霄前几部文学作品比较,小说《白牛》既承继着刘霄作品一贯的深刻深沉、生动鲜活、幽默风趣,其创作水准又有很大精进,作者笔法越发圆熟,纵横捭阖,挥洒自如。其中,《白牛》最成功文学手法,即是独特的拟人化叙事。
小说《白牛》以一头“夏洛莱牛”为主角。在作品中,牛是小说主角,牛是故事主线,牛是情节的推动者,牛是中法友谊的见证者,牛是内蒙古草原肉牛产业的经历者。小说通篇拟人化,叙写故事里的“牛生”。故事里的“主角牛”首先是“中国文化牛”,小说中的“1号牛”和“2号牛”均谙熟中国古典诗词,尤其是“1号牛”口吐华章,妙语连珠,天文地理、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无一不精,俨然是一位精通中国文化的“文化夫子”,使人们逐渐消解了“对牛弹琴”的负面词义。“1号牛”还是一位开悟的“牛界”智者,其谈吐辩论时遵循宏观、中观、微观三观知识体系,经常从宏观理论讲到微观理论,再用中观理论辩证统一。
为什么活,怎样活,始终是万物都要思考的问题。书中“1号牛”和“2号牛”谈论“牛生意义”时堪称经典桥段。“1号牛”洞察到“少年、中年、晚年”人生三阶段心境之不同,“2号牛”更是直接搬出宋代词人蒋捷在《虞美人·听雨》与之相应和。经历了“牛世沉浮”历练的晚年“主角牛”逐渐领悟中国式哲学探讨“人生意义”的深度思考,对当下社会人们都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在作者笔下,拟人化的“白牛”是文化牛、博学牛、聪明牛、悟道牛,具有人的情感,经常开启人的思考。这种拟人化的文学叙事手法艺术化实现了人牛对话,拉近了人与牛的距离,形成了老幼皆宜“牛童话”,扩大了读者受众范围,成为本书最成功的亮点、妙处、特色,这也是作者多年来系列文学作品的独家秘籍之所在。
刘霄长篇小说《白牛》是一部“文化牛经”,其唱可谓:“牛的视角看世界,牛的经历观时代。牛的命运感变迁,牛的思考悟人生。”作者刘霄扎根北疆基层,挖掘壮美和美善美、可信可亲可爱的内蒙古形象,依靠人民,为人民讴歌,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创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新时代文艺战线上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原文有删节)
关于作品
长篇小说《白牛》
《白牛》是一部以“国礼牛”为主角的长篇小说,全书共计15万字。1973年法国总统蓬皮杜访华时,周恩来总理向他赠送了礼品。作为回礼,蓬皮杜总统向中国赠送了50头夏洛莱牛,其中17头被送往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达青宝拉格牧场饲养。经过50多年的发展,当地农牧民凭着“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白牛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当初的17头白牛已经发展成了5.8万头的规模。
为了讲述好这段见证中法两国友谊的佳话,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日报社·《北方新报》副总编辑刘霄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创新创作方式,通过全新的角度、诙谐的语言,以牛的视角阐述了50年来内蒙古牧业地区的山乡巨变,展现了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的火热实践。
“乌珠穆沁白牛”见证了中法两国友谊,寄托着周恩来总理对北疆大地的深切关怀。长篇小说《白牛》的创作推出和出版发行,得到了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内蒙古文联、内蒙古电影集团、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出版集团、自治区政府外事办等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
作者简介
刘霄,当代知名作家、诗人、媒体人,内蒙古日报社北方新报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38期学员、班长,出版有散文集《阿Q的微信朋友圈》《狗这一生》《遇见你,所以爱》,长篇小说《最后一任扶贫队长》等,曾获内蒙古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等区内外重要文学奖项。
版权所有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机场南辅路5.5公里处
电话:0471-4934352传真:0471-4925404
投稿邮箱:nmgwlwycb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