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文艺 2024-07-08 16:27:24
传承中国书法 点亮城市文化
乌海创建中国书法城30周年综述
这是一处天人合一的胜地,沙海相连,山河相望,圣雄护佑,四季皆景,与自然共荣共生。这是一个让你年轻的地方,水上世界,沙漠冲浪,葡萄美酒,温泉滑雪,与都市交相辉映,一城览尽塞外风。这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黄河文化、蒙元文化、移民文化、书法文化在这里风云际会,交织沉淀出璀璨的现代文明,绽放出缤纷的文化之花。这就是乌海。
乌海位于黄河“几”字湾顶端的西部,处于宁、蒙、陕、甘交界处,通达东西,拥抱八方,是一座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的内蒙古西部新兴工业城市。20世纪50年代开始大规模开发建设,1976年建市,辖海勃湾、乌达、海南三个县级行政区,总面积1754平方千米,人口56万,黄河穿境而过105千米,城镇化率95.88%,是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绿色交通城市、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40多年来,乌海人以大河大山大湖大漠大湿地的开放胸怀,把乌海建设成为一座美丽富裕、充满活力、宜居宜业的塞外新城,被誉为“黄河明珠”“书法之城”“乌金之海”“沙漠绿洲”“葡萄之乡”“赏石之城”,“中国书法城”成为乌海最具特色的城市名片。
乌海历届市委、市政府坚定文化自信,把书法城建设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之举、构建城市文化的关键内容来抓。从1994年,乌海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提出创建书法城的决定。经过14年的不懈努力,2008年乌海市被中国书法家协会命名为首个“中国书法城”,2011年又荣获“中国硬笔书法名城”称号,2012年被评为内蒙古十大宣传文化品牌,2016年“书法五进”工作模式成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中国书法城已成为乌海外塑形象、内聚人心的金质名片,书法文化已成为一代代乌海人的精神家园,煤城之黑正被墨香书韵所取代,煤城处处翰墨香,星火已成燎原势。煤与墨的机缘,使乌海这座年轻的城市因书法而有了厚重的文化底蕴。
一、墨香初炳照峥嵘—书法城建设四个特色
乌海市书法城建设独具历史性、政府性、产业性、群众性四大特色,彰显出独特魅力。这座年轻而又古老的城市,在众多书法文化城市中脱颖而出,一跃成为全国首个书法之城,尽得墨韵书香之风,成为内蒙古北疆文化乃至全国文化建设中一道亮丽独特的文化风景。
历史性:生动记录乌海先民六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生活场景的桌子山岩画,被誉为“文字之前的文字”,用最质朴的原生态力量,诠释了乌海建设书法城的历史渊源,启迪着后人在文化传承上续写辉煌,为乌海市书法城建设植入了文化历史基础。
政府性:乌海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特别是将书法城建设作为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在全国最早提出了创建书法城的决定,制定规划、分步实施,强化领导、统筹推进,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强力推动,成为乌海市书法城建设持续深化的重要保障。
张海先生题写的“中国书法城·乌海”
产业性:乌海是一座典型的煤炭工业城市,因煤而建、因煤而兴,而书法也兴起于煤炭工人的业余文化,而后逐步影响扩展到全市,形成了乌海市书法城建设伴随产业发展而生的产业基础。
群众性:乌海把书法普及作为提升市民文化素养的重要抓手,广泛深入开展书法文化惠民活动,形成了全民爱好书法、习练书法、研创书法、经营书法的良好氛围,为乌海市书法城建设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二、郁郁耸翠出层台——书法城建设三个阶段
从民间自发到企业推动。20世纪50年代末,来自全国各地的数万名建设者响应国家号召,汇集乌海进行煤炭开发,繁重的劳动之余,书法也成为大家寄托情思、学习交流、业余休闲的一种方式和乐趣。以简陋的条件习练书法,相互切磋,蔚然成风,乌海的书法艺术事业由此发端。企业因势利导,将书法纳入职工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提供经费、场地,定期组织书法笔会。自此,社会性的书法艺术组织开始酝酿形成。
从企业推动到政府重视。随着企业的介入,书法艺术不断发展,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1979年,乌海市文联成立,艺术工作者有了“娘家人”;1985年,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乌海分校成立,成为乌海培育书画艺术骨干的“摇篮”;1991年,乌海书画院成立,有了专门的书画艺术研究创作机构;1992年,乌海市书法家协会成立,开辟了乌海书法艺术事业发展的新天地;1994年,乌海市委、市政府率先提出了《关于创建书法城的决定》,并相继出台《乌海市创建书法城总体规划》,成立书法城建设领导小组,成为全国地级市中第一个提出创建书法城的城市,乌海书法艺术事业进入蓬勃发展的崭新阶段。
从荣获命名到持续发展。2008年9月10日,是值得乌海人民骄傲自豪的一天,在“万人书写太阳神”活动仪式上,乌海市正式被中国书法家协会命名为全国第一个书法城,至此中国书法史上才有了“中国书法城”这一序列。仪式上,“万人书太阳神”赢得全国书法界的瞩目,荣获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同年,乌海市两所小学被命名为“中国书法兰亭小学”。2011年,乌海又获得“中国硬笔书法名城”殊荣,2012年被评为内蒙古十大宣传文化品牌。至2023年,乌海已连续成功举办十二届“黄河明珠·乌海书法艺术节”、八届“书法产业博览会”,其间承办了一系列“中国当代书法名家精品展”“现状与理想——当前书法创作学术批评展”及“中国书法·年展”等国家级高层次书法展览活动,见证了乌海书法文化蓬勃发展的历程。书法文化的养分已经渗透到乌海的城市精神及市民的生活态度的塑造之中,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生动缩影。
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夜景(王惠生摄影)
三、镜天一碧举风鹏——书法城建设八个抓手
(一)抓机制、重投入,夯实书法城建设基础
乌海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书法事业发展,将书法城建设摆到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位置,持续加以推进。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早在1994年,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提出创建书法城的决定,成立书法城建设领导小组,定期研究部署、统筹规划实施、分步推进落实,为书法城建设注入了持续动力。二是夯实教育基础。2009年,在全国最早实行书法教育“三进三落实”,即书法教育进校园、书法课程进课表、书法教学进课堂;政府买单落实书法教材、学校落实每周1节有专业教师指导的书法课、语文教师每天落实20分钟的写字训练,实现了全市中小学写字与书法教育全覆盖。三是加大投入力度。将书法城建设所需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保证及时核拨到位;设立专项奖励资金,对书法理论、创作及书法城创建取得突出成就、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2023年通过评审公示,对全市书法家创作的199件入选作品,给予了83.5万元的扶持奖励。2009年设立专业助学基金,共对65名书法专业大学生发放了补助,其中研究生2人、本科生63人。按文件要求,书法专业的本科生一次性奖励2万元,硕士研究生一次性奖励3万元。截至2018年共计发放奖励132万元,极大推动了书法人才队伍建设和书法文化事业发展。四是健全书协组织。市书法家协会下设老年、青年、女子书法家分会,各街道社区、企事业单位,普遍建立了学习书法的组织和场所,基本实现了全覆盖。截至目前,全市国家级书协会员达到46人,自治区级书协会员165人,市级书协会员2000余人。
(二)抓规划、重合作,确保书法城建设健康有序推进
2008年,乌海成为全国第一个书法城之后,市委、市政府站在新起点、谋划新蓝图,持续深化乌海市书法城建设。一方面,坚持规划先行。研究制定乌海市书法城建设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任务路径、保障措施,乌海市书法城建设进入系统、全面、深化、提升的发展新阶段,为书法城建设从硬件到软件,从平台阵地到人才队伍等各方面建设持续注入动力,推进中国书法城建设提质升级。另一方面,推进战略合作。与中国书法家协会达成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在中国书法家协会的指导支持下,积极承接全国大型书法展赛和交流展示活动,“中国书法·年展”相继落户乌海。2024年,积极承接“艺韵北疆——全国名家书法小品邀请展”、中国书协刻字硬笔与综合材料创作委员会年会暨全国刻字作品邀请展、内蒙古书法家协会七届三次理事会在乌海举办,不断提升“中国书法城·乌海”品牌影响力。
(三)抓队伍、重普及,提升全市书法素质和水平
坚持以人才队伍建设为基础,突出高层次人才培养,注重书法普及和鉴赏,抓好三支队伍建设。一是抓好骨干队伍。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办法,坚持选送本地骨干书法家参加全国书法高端培训班。连续七年邀请中国书法家协会到乌海举办“临摹与创作研究”“导师培训班”等精英培训班、“书法骨干冲刺培训班”等高端讲座。依托乌海落成的中国书法传媒创作基础,与中国书法传媒有限公司合作,实施“翰墨集英”书法人才引育工程,已开展了4个批次、覆盖200余名书法人才参加的书法培训,建立了书法人才培训长效机制,培养了一支整齐专业的书法骨干队伍。二是抓好群众队伍。以“书法五进”为书法普及常态化抓手,以“全民书法大赛”“全民临帖大赛”等活动为载体,推动形成老、中、青、少稳定有序,可持续发展的群众书法队伍。乌海市“书法五进”工作模式以自治区第一名的成绩,被原文化部确定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三是抓好鉴赏队伍。以各级领导干部为核心,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市民的书法兴趣和书法鉴赏水平,培养一支懂书法的鉴赏队伍。在乌海“不一定人人都要成为书法家,但可以人人都喜爱书法;不一定人人都要以书法为事业,但可以人人都接受书法艺术熏陶”,被中国书界誉为独特的乌海模式。
2021 年 6 月,乌海市“全民共书中国共产党好”群众性现场书写活动
(四)抓活动、重交流,打造金质城市文化名片
积极搭建多层次、经常性、常态化的各类书法交流展示及学习平台,厚植传承书法艺术氛围,激发习练书法兴趣,促进书法艺术交流,提升书法艺术创作水平。一是大型节庆活动。连续举办了十二届“黄河明珠·乌海书法艺术节”、八届“书法产业博览会”等大型书法节庆活动。二是高层次展赛活动。举办了中国书法城城市形象进京展、“翰墨长河——中国书法城·乌海书法美术摄影展”“中国当代书法名家精品展”“中国书法·年展”等高层次书法展览活动,持续提升乌海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特别是“现状与理想——当前书法创作学术批评展”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规模最大的学术批评活动,被誉为中国当代书法发展的风向标,在当代中国书法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三是书法对外交流活动。以“乌海书法万里行” “墨虹飞架——中国书法城·乌海全国百家机场书画摄影作品巡展”为载体,加大书法文化交流力度,先后到呼和浩特、广州、厦门、南昌、景德镇等12个地区进行了书法交流展示;推进跨省书法交流,与南京、宁波、廊坊、鞍山等九省十城市书法家协会共同举办“墨舞新天——全国十城市书法篆刻联展”;2024 年在澳门举办“东方红韵 西部风情——乌海女书法家作品邀请展”,促进澳门、乌海两地文化交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是主题展赛活动。围绕重大主题,紧盯重要时间节点,举办乌海市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民共书祖国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民共书中国共产党好”群众性书写活动,举办了党的二十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蒙古马精神等不同主题的书法展赛,做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年年有创新。五是学术研讨活动。坚持书法技法与理论、创作与学术并重,积极承办全国高层次的书法学术论坛及交流培训活动,先后举办了“现状与理想——当前书法创作学术批评展(乌海)论坛”“全国书法博士研讨会”等,及时转化学习最新书法学术成果;2023年举办“书法作品飞入寻常百姓家之路径”研讨座谈会,不断提升书法家的学术水平,为推进书法产业发展做积极理论支撑。
(五)抓拓展、促延伸,提升书法特色文化影响力
实施“书法靓市”工程,积极推动书法文化向相关领域拓展、延伸,彰显书法城特色。一方面,城市规划建设中融入书法文化元素。城市整体建筑物主要体现笔、墨、纸、砚的黑、白、灰色调,在城区主要出入口、街区路段、广场公园、绿地景区,随处可见书法文化元素的雕塑景观;海北大街、滨河大道等主要街路两侧的建筑物、路灯、牌匾、标识等都增添了笔、墨、纸、中国印的书法元素。另一方面,推动书法与多元文化融合发展。创作大型音乐舞蹈诗画剧《大河书风》、广播剧《墨香之城》,以书法作为表现主题,充分彰显对书法的深刻理解和“中国书法城”的翰墨风韵。如今的乌海,到处洋溢着浓郁的书法气息,从街道牌匾、建筑装饰到城市标识、公园场馆,处处书韵流淌;从校园社区、工矿企业到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处处翰墨飘香,书法文化以其独特的渲染力和感召力灵动于这里的山水园林之间。
(六)抓名人、重引领,为书法家成长提供良好条件
始终将培养书法名家摆在突出位置,不断增强“中国书法城”建设发展的人才基础。一方面,高层次书法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加大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力度,将书法人才纳入特殊人才引进范围,在住房补贴、工作就业、公共服务等方面,享受特殊人才引进待遇政策。经过多年不断培养激励、淬炼打磨,全市高层次书法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中国书法兰亭奖入展获奖10人次,全国书法篆刻展入展19人次,获奖、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单项展160余人次,自治区级书法篆刻展288人次,自治区艺术最高奖萨日纳奖7人次。乌海市书法家冯印强摘得书法最高奖——第四届兰亭佳作一等奖,填补了全自治区此奖项的空白。另一方面,书法名家宣传引领作用不断发挥。积极推动乌海市书法名家和书法作品的宣传推介,借助全国专业书法报刊《书法报》《书法导报》等媒体,以及全国书法大会等国家级电视书法专题栏目,积极宣传乌海书画名人和作品。同时,在全市各大新闻媒体有计划、常态化地宣传,不断增强书法名人名作的影响力和带动力。
“中国书法城·乌海”全国百家机场书画摄影作品巡展在呼和浩特机场开幕
(七)抓平台、重展示,打造书法城建设阵地体系
坚持以平台阵地建设为抓手,持续深化书法文化事业的交流发展、普及提升。拥有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书法主题馆——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2014年建成投运,并与中国书法家协会合作,形成集书画展示、鉴赏、教育、培训、交流、拍卖一体化平台,配套建有22万平方米的书法广场,成为深化书法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有力支撑。深化书法文化阵地建设。采取多元化投入的方式,兴建阅遇书吧、兰亭小学、青山翰墨园等多处书法主题公共设施及景观。在全国率先开展书法示范单位命名活动,共命名6个系列30多家书法示范单位;与市融媒体合作,精心策划以“普及书法教育,传播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专题栏目《墨韵流香》,陆续推出30期以书画作品欣赏、作品创作解析、书法基础教学等为主的符合大众口味、内容高雅的节目内容,搭建起长期、短期、机动互补的全方位、多元化书法活动阵地体系,不断培育全市书法文化氛围,厚植书法文化根基。
(八)抓市场、重培育,书法产业化取得新进展
坚持市场为主、政府引导、融合发展、渐次培育,逐步带动形成融合服务型书法文化产业的有序发展。一是推动书法与旅游融合互促发展。依托“黄河明珠·乌海书法艺术节”“书法产业博览会”“乌海书法论坛”等大型书法活动,同时借助各类经贸活动、庆典活动和对外交流活动的契机,深化书法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特别是2023年成功举办了“中国书法·年展”全国篆书隶书篆刻作品展暨第十二届“黄河明珠·乌海书法艺术节”“第八届书法产业博览会”,其间引进并组织了“晏殊故里 进贤文笔”区域品牌走进乌海专场推介会、“华夏笔都”文港走进“中国书法城·乌海”书法交流笔会等活动,构建了展、会、节一体化模式,融合了“文、旅、商”多元业态。探索开展“品墨香乌海,游书法之城”书法研学游活动,综合运用书法文化元素进行旅游形象的策划和推广,着力凸显区域文化旅游特色,不断提升“中国书法城·乌海”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二是推动书画等文化市场发展壮大。通过划行归市、集中建设运营等多种方式,依托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打造集书画作品展览比赛、教育培训、精品创作、学术研究、鉴赏拍卖、交易交流“六位一体”的书法产业园区,促进书画等文化市场资源整合,逐步形成并推动乌海市书画等文化市场集聚辐射发展,使其成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促进旅游消费的重要一环。三是推动本地书法作品市场化发展。借助融媒体“乌海文传——翰墨阁”、设立各大书店书法文创产品展销点,推动线上线下书画作品市场化销售和拍卖,进一步促进乌海书法创作、展示和销售一体化发展,不断将当地书法作品推向区内外,持续提升乌海书法文化产品市场化水平。
四、临东旭日衔清嶂——书法城建设促进四个转变
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既是乌海市由“煤城”到“书城”嬗变的进程,又是乌海市特色文化由觉醒、兴起到繁荣的过程,也体现了“黑”的哲学。通过抓书法城建设,实现了四个转变。一是城市发展理念的转变。历届市委、市政府非常注重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不断深化“两个文明”建设,坚持新发展理念,持续推进“五位一体”全面协调发展。二是城市发展形象的转变。经过几代人半个多世纪的开发建设,乌海已由“傻大粗黑”的煤城印象,转变为墨韵飘香的书法之城,实现了资源型城市兼具文化城市的转变。三是城市文化内涵的转变。乌海的开发建设,让这片亘古荒原焕发出勃勃生机,书法城建设的不断发展,使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传导作用更加突显,书法文化的普及浸润着广大市民的文化心理和审美人格,书法艺术已成为广大市民认知认同的精神家园。四是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习练书法、创作书法在乌海已成为人们修身养性、提高文化品位的一种生活方式,书法元素成为美化城市形象的主力军,“书香乌海”的浓郁气息浸透着整个城市。
乌海秋色 (田丰摄影)
五、万里云天寄豪情——书法城建设展望
岁月不惑,春秋正隆。从“煤城”到“书城”嬗变、从乌金闪烁到墨韵飘香、从塞外戈壁到“大漠湖城”,与时俱进、转型发展的新乌海,紧跟时代节拍,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守望相助、团结奋斗、一往无前,统筹推进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凝聚起了共谱文明曲、共筑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发展成为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上的一颗耀眼明珠。
风雅乌海,灵韵悠长。乌海前50年在“乌”字上做“煤”的文章,后50年将在“海”字上做好“水”的文章,在“墨”字上做好“雅”的文章。中国的书法传统文化,伴随着“大漠湖城”乌海的建设发展,必将绽放出更加绚烂的文化魅力之花!一座经济繁荣、环境优美、文明进步、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风雅之城”正向我们走来。
书法之城,方兴未艾。未来乌海市书法城建设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以打造“中国书法城·乌海”金质城市名片为引领,以持续实施书法城建设“五大工程”(即书法人才提升垒基工程、书法交流展示金质工程、书法学术成果铸魂工程、书法产业引导培育工程、书法城市文化塑造工程)为统领,以建立健全、有效落实长效工作机制为保障,深化品牌效应和惠民发展相结合的发展之路,彰显乌海文化的民族特征、时代特点、区域特色,打造当代中国书法高地,形成看当代中国书法就来乌海的影响力;使书法艺术成为展示城市文明、增加地区竞争力的强势艺术门类,成为市民的基本素质,实现乌海文化的繁荣兴盛,使“中国书法城·乌海”不仅成为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也成为乌海人民重要的精神家园。在总目标的指引下,乌海市书法城建设雄姿英发,奋勇前行。乌海的书法事业必将与伟大的时代同律动,更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为乌海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
版权所有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机场南辅路5.5公里处
电话:0471-4934352传真:0471-4925404
投稿邮箱:nmgwlwycb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