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文艺 2024-07-15 21:50:36
有人说“姜永基耍了多半辈子手艺”。他的手艺就是画画、葫芦雕刻,他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如今,年逾古稀的他把自己的人生雕刻得充满幸福与辛酸。
姜永基
姜永基,是杭锦后旗原召庙乡人,他出生在新中国成立那一年,算是个幸运的人。据他回忆说,是她奶奶领着4个儿子从甘肃来河套的,也是因贫穷逃荒而来的,不幸的是,他的大爷被国民党抓兵抓走了,从此杳无音信。姜永基的父亲生育有8个儿女,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子女多的家庭,生活的贫困艰难可想而知。姜永基是老大,因生活穷,为了一家人10张嘴的吃饭问题,他们受尽了农村的苦和累,父亲和他还分别出外工挖过二黄河和总排干。姜永基从小就喜欢画画,在学校念书时,老师曾夸奖姜永基的画画得好,这无疑给他莫大的鼓励。还是因为穷,他初中还没毕业便辍学回家劳动。没有老师教,他就自学自练自悟;没有纸张,他就用树枝、棍子在地上画……
姜永基和他的作品
功夫不负有心人。学到十七八岁时,他已学会画腰墙子、油家具、打顶棚等技术活儿了。一开始人们不相信他会画腰墙,姜永基就提出来给白干,说“画不好不要钱,画得好了看的给点就行了”。那时人们也穷,听说不要钱,还有这好事儿?就敞开来让他尽情地画。他又揣悉了两年,到20岁就开始挣上钱了,画一个腰墙子连工带料从几块钱到15块钱,油画棺材价钱更高,在农村也算是吃香营生了。成家后,他一边种地,一边以画腰墙等手艺养家糊口。后又当了10年民办教师,曾给大集体、学校出板报、油墙围子、打顶棚,搞计划生育宣传,无偿奉献,用他的话说“白落毛的营生可多做了”。他是想表现得好些,想着或许能解决他当教师的身份问题,可最后还是落了空。
姜永基的画
姜永基的画越画越好,一些图案已印在他的脑子中,烂熟于心,他不用照稿子,伸手即作画,他把山水风景画得美轮美奂、赏心悦目,把人物画得惟妙惟肖、出神入化。他从穷家里出来,知道老百姓生活挺艰难,因此他干油画工手工费收的也少,遇上穷人家,只是象征性收个油漆原料钱,做出的营生又精细耐看,方周二围越来越多的多人就找他画腰墙。他的营生从丰光村扩大到召庙乡,又拓展到太阳庙、二道桥、四坝等地,在杭锦后旗和磴口小有名气。
姜永基的画
2000年的一天 ,他看了电视上的一个科技节目后受到启发,产生了在葫芦上画画并雕刻的念头。当时自己手上没有葫芦,他就邮寄了30块钱从山东买回30颗葫芦籽,春天种上,秋天把收获葫芦当成宝贝制作工艺品。开始他用手工刻,刻一个葫芦相当费劲儿。三四年后,他琢磨得用机器试验雕刻,但刻起来也慢,从构思、画图到雕刻,完成一个葫芦雕刻工艺品,短则五六天,长则一个多月。随着腰墙子、油画家具逐渐退出人们的视线,他的油画手艺不吃香了,他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葫芦雕刻上,他越刻越爱,越爱越刻,几乎近于痴迷的地步。
姜永基的雕刻作品
历经20多年的精雕细刻,姜永基的雕刻技艺有很大进步,他已不满足在葫芦、鸵鸟蛋上雕刻一般的山山水水,而是在一个小小的葫芦上雕刻名胜古迹、神话传说、名著故事、英雄人物等,用小葫芦工艺品传播彰显中华文化的大道理。比如他的葫芦雕刻作品有盘古开天地、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十大元帅、总干精神等等。他雕刻的故事场面盛大,人物栩栩如生,颜色亮丽鲜活,具有较高的艺术品位和欣赏价值。
姜永基的绘画作品
他还突发奇想用树皮作画,有一年他看见一个单位院里堆着些桦树,他取了些桦树皮,在水里泡软,放在一幅正在构思的画中,摆弄出几座高耸突兀的山脉,周围再点缀几笔水、鸟和花草树木,便作成了一幅逼真的山水风景画。他用树皮制作的画有《乌拉特风光》《额济纲胡杨》《桂林山水》《漓江秀色》等。由于树皮自带色彩纹理,且凹凸不平,因此这些画装在框子里富有立体感,更加形象逼真。他的树皮画多次在市和周边旗县展览,他是杭锦后旗第一个树皮画家。
姜永基的树皮画
姜永基酷爱画画、雕刻,他凭着自己的手艺和辛勤劳动养家糊口。父亲去世时,他还有两个弟弟没有结婚,他作为老大,硬是凭手艺挣钱为两个弟弟娶过了媳妇。他的雕刻作品多次在巴彦淖尔市展览中获奖,被评为巴彦淖尔市民间工艺美术师。2017年,他被吸收为内蒙古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2019年,他成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是杭锦后旗绘画、雕刻艺术方面唯一的国家级会员。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证
雕刻作品展示
姜永基身怀绝技,有一手绝活却无人来学。由于年岁已高,他也种不动地了,除了领点岁数钱(每月100多的高龄补贴),再无其他经济来源,只能靠子女给点钱省吃俭用度日。有时想雕刻个工艺品,却连葫芦也买不回来,凭手艺已吃不开饭,他的手艺已难以为继。现在他最担忧、最辛酸的是手艺面临失传。他也曾试图想把雕刻手艺传授给儿子,但儿子不学,也不爱,说学上又不是能当吃饭了。是啊,现在一些搞民间文艺的艺人早已不能养家糊口了,民间普通艺人的葫芦雕刻、绘画等艺术品基本是无人问津,根本卖不动,没有多大的市场,凭手艺难以生存立足,一些珍贵的民间技艺趋于失传和消亡。
作品展示
民间技艺是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甚至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加大对这些民间技艺的扶持刻不容缓,要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让这些技艺在新时代更好地传承发展并熠熠生辉。
版权所有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机场南辅路5.5公里处
电话:0471-4934352传真:0471-4925404
投稿邮箱:nmgwlwycbzx@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