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

175件作品入围第八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推优终评!

来源:  时间:2023-11-14 11:04:35   阅读量:

175件作品入围第八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推优终评! 第1张

  第八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推优

  第八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推优活动复评结果今日揭晓,共有175件作品入围终评!

 

  本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推优活动作品报送以有关单位推荐为主,同时针对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开通自荐通道。各全国文艺家协会、中国文联各直属单位、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各团体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各专业委员会、军委政治工作部宣传局文化处、未成立文艺评论家协会的省级文联理论研究室、第二批“中国文艺评论基地”各成员单位,中央及省级重点报刊媒体(含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全国性文艺行业类媒体,中国文学、艺术学类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期刊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顶级、权威、核心期刊,全国省级党报),为本次推优活动的推荐单位。经过推荐单位按名额推荐和中评协会员自荐,本届推优共收到作品608份,其中著作59部、长评373篇、短评176篇。经过中国评协审核和初评,共有517份作品符合要求,进入复评,其中著作54部、长评311篇、短评152篇。经过复评委员会严格评审,共选出175件作品入围终评,其中著作17部、长评107篇、短评51篇。

  “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推优活动涵盖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美术、曲艺、舞蹈、民间文艺、摄影、书法、杂技、电视共12个艺术门类,旨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按照中央关于加强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精神,推出优秀文艺评论作品,激励文艺评论工作者,推进全国文艺评论创新和繁荣,促进文艺事业健康发展。活动每年举办一次,2016年至2022年已成功举办七届。为规范评审流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成立“啄木鸟杯”推优活动组织委员会,并下设初评审核小组及复评委员会和终评委员会。组委会从评委专家库中随机抽取并聘请知名文艺评论家、艺术家担任复评委员会委员,聘请各相关艺术门类的权威专家担任终评委员会委员,以通讯评审和会议评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审,中国文联机关纪委有关同志参加并全程监督相关评审。

  按照推优工作计划,下一步将进入终评环节。最终推优结果发布大会计划在2024年1月中旬举行。

  中国评协拟于近期向各位入围终评的作者顺丰快递入围证书,邮寄地址将以推优活动推荐表、报名表上的通信地址和联系电话为准,感谢各位参评作者对推优工作的大力支持!如入围作者的地址有变动,请主动联系中国评协,电话:010-59759465。

175件作品入围第八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推优终评! 第2张                   175件作品入围第八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推优终评! 第3张

 

  △入围证书

第八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

推优入围终评作品名单

  (按作者姓名首字母排序)

入围终评著作名单(17部)

姓名

作品名称

陈健毛

《广西少数民族题材陶瓷艺术审美文化研究》

崔文涛

《真像·虚像:七幅传世人物画的艺术社会史研究》

丁盛

《当代昆剧创作研究

(1949-2021)》

高舒

《“乐改”纪事本末——新中国民族乐器发展史》

贾振鑫

《中国曲艺生态研究》

李浩然

《心鉴秋月:米芾的艺术史微观叙事》

李莹

《表征的秩序:重写纪实影像史》

秦兰珺

《编码日常:大众软件批判》

田青

《中国人的音乐》

张慧瑜

《文化传播:转型时代的中国电影》

张颖

《17—19世纪法国美学主潮》

张郑波

《当代中国风设计的现代性品质研究》

周敏

《口头性与人民文艺的普及问题:“十七年”新曲艺研究》

周新民

《中国当代小说理论发展史研究》

朱琪

《小道可观:中国文人篆刻》

朱周斌

《当代汉语新诗类型》

祝帅

《中国书法批评史·现代编》

入围终评长评名单(107篇)

姓名

作品名称

鲍远福

中外科幻电影的“后人类”叙事想象与美学追求

陈国栋

历史分期与纵向审视:新徽派版画70年评述

陈均

“寻路”与“融合”——21世纪以来中国戏剧发展中的现代性探索

陈日红

重回手工艺的生活实用之道

陈若谷

1970年代科学家形象及转型时期的叙述——重读徐迟《哥德巴赫猜想》

陈思和

论现代知识分子岗位的超越性和民间性

陈晓明

漫长的90年代与当代文学的晚期风格

谌蕾

转向 共情 互认:革命题材民族歌剧的多元化建构——歌剧《半条红军被》创演的创新性阐释

程格格

平民立场与转型中国——作为现实主义史诗剧的《人世间》

楚小庆

以典型作品和典型形象反映时代风貌与美学特征——《千里江山图》与舞剧《只此青绿》美学特征及叙事风格分析比较

崔昕平

儿童文学的内在规约与美学特质——由儿童文学创作“跨界”现象谈起

戴谨忆

以戏为教:南戏《琵琶记》的历史性跨越与当代反思

丁澜翔

形式的共振:1954年的“描述性批评”与速写、风景画的兴起

董丽慧

思想与形象的变奏——中国文人画与20世纪西方艺术理论

方李珍

时间的滤镜:试论戏曲叙事和时间之关系

傅强

(傅逸尘)

“失踪者”:文学史的遗漏与文学场的角力——“写真实”语境里的李存葆和《高山下的花环》

高山湖

诗意舞台空间的别样表达——以原创昆剧《瞿秋白》舞台美术为例

高志

中国非虚构文学的本土谱系、阈限和发展前景

龚金平

从展览“传统”走向对话“当下”——“新国潮”背景下动画电影创作的变迁与进阶之路

龚倩

革命历史题材舞剧创作的突破与反思——以《骑兵》为例

谷鹏飞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标准的创新问题

顾工

当前书法学术研究的热与冷

顾涛

魏晋以降的礼俗与观念变迁——从《北齐校书图》中的坐姿说起

郭敏

论中国“写意绘画”和西方“表现绘画”的互通性

韩学宁

(韩少玄)

“写意精神”的激活与再生—以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画家群体的思考与创作为例

韩振江

马克思主义美学要以人民为中心——《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人民美学思想

郝戎

坚定文化自信自强 构建新时代文艺话语体系

何薇

舞蹈学与视觉修辞学的跨学科建构

胡斌

董希文与印度支那美术学院及中、越、法美术网络

胡平

“抖音”中戏曲艺术的生存与发展管窥——兼议《2022抖音戏曲直播数据报告》

黄柏莉

“离散”的乡土吟唱——广东“五条人”乐队音乐的文化意涵与诗学建构

黄望莉

海派主流电影叙事:通俗剧的命名及其通约性

季珩

试论听众反馈机制的衰退与评弹长篇书目演出的弱化

江飞

回到语言:文学阐释学建构的若干问题

蒋述卓

“微”时代文艺批评活动的定位与正向建构

康战强

西部民族美术作品中的时代主题性研究

黎杨全

文艺大众化的中国经验与现代文艺观念的再反思

李国聪

多屏传播语境下观影空间的转向与重构

李雷

文艺批评参与美育的必要性探究

李丽娜

“国潮”舞蹈现象中的“破”与“立”

李夏

民族斗争精神的图像表达——以新中国黄河主题美术为中心的考察

李欣娜

古代书论中生命精神的审美建构——以“骨”范畴为中心

李阳

风景不殊 山河异色——《新亭泪》创作发微

李壮

历史逻辑、题材风格及“缝隙体验”:关于“新乡土叙事”

刘润坤

抖音手势舞: 媒介平台形塑舞蹈影像新范式

罗勤

文本盗猎、场域联动与用户狂欢:作为一种“后”景观的速食电影

马琳

互文本与作家选择——《创业史》与影、剧《柳青》的“现实主义胜利”

毛时安

大海潮动 广地域性:关于海派绘画海派文化是什么的一些再思考

梅琳

创设·推动·制约:中国戏剧节与现代演剧制度(1938-1949)

慕羽

中国舞剧叙事的构成与转型

穆海亮

对“当代戏剧之命运”讨论的反思与批判

牛光夏

人类世视域下中国生态电影的价值重建与类型融合

潘万里

传统文人画学的自觉延续与现代转化——关于郎静山的“集锦摄影”批评之批评

彭涛

新媒体戏剧评论的现状、问题与展望

任军伟

当代中国画诗意的失落与召唤

任婷婷

“开风气之先声”——张厚载戏曲批评话语研究

邵怡蕾

在爱(AI)中:重思AI世的创作

沈鲁

中国共产党红色电影的演进理路与成功经验

宋石磊

问题与方法:海外中国艺术史研究的三种路径及其可能性

孙柏

纽约进行时:梅兰芳的美国逆局——对一个戏剧史转折时刻的追索

孙桂荣

非虚构叙事规约与“非性别本位”的女性书写——新时代中国的女性非虚构文学论

孙金燕

数字亚文化的建构及其价值——对虚拟偶像景观的考察

孙毅

(孙郁)

从京派到新京派

谈龙建

三根弦上的修行

汤天甜

作为舆论的短视频:影像表达、功能属性与风险争议

万传法

中国电影的历史重述与理论建构思考

万建中

钟敬文与民间文艺学学科理论体系建设——兼论《民间文艺学的建设》一文的学术价值

万士端

素简的视觉力量与鲁迅的插图理念——以《语丝》《莽原》《未名》为例

王海洲

“影以载道”与“道”之重构——探寻电影理论“中国性”的方法论思考

王杰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批评

王韧

社区美术馆的人民性

王欣

舞剧《五星出东方》的艺术创意与主题构建

王秀涛

知识建国:对新中国成立前后新华书店出版物的考察

王玉玊

流动性与经典性不可兼得?——并与黎杨全《网络文学的经典化是个伪命题》一文商榷

吴端涛

人民主题,时代温度——新时代以来油画创作的主体价值

吴民

略论新编历史剧的历史精神与艺术观念——以川剧《草鞋县令》历史本事与美学呈现为切入

吴震东

写艺术的艺术:“间性”与艺术民族志的诗学阐释论

肖梅

(萧梅)

多元文化视野下的中国民族声乐理论研究与实践

谢有顺

思想着的自我——韩少功的写作观念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启示

邢千里

光影臆像到主观现实——概念歧义化考古与中国当代摄影浅论

徐进毅

美术馆藏品展览与价值延伸——以中国美术馆“典藏活化”系列展为例

徐清

当代书法批评的在场性和问题导向

徐兆寿

文艺创作和改编中的经典化问题——以《白毛女》为中心

许苗苗

网络文学:互动性、想象力与新媒介中国经验

颜浩

革命如何内在于乡土——以孙犁小说《光荣》为中心

颜同林

地方路径与“文学的村庄”——以西南地区脱贫攻坚报告文学为中心

杨辉

“未竟”的创造:《创业史》与当代文学中的“风景政治”

杨健

图像叙事与形象建构革命战争语境中的《晋察冀画报》

杨琼

守“旧”与创“新”的时代之辩

杨曙

竹内亮抗疫纪录片的中国形象叙事

尹德辉

马克思的“艺术”概念与“艺术生产”批判——基于文本的马克思艺术思想研究

尹一帆

“体验”与“改造”——现代中国文艺功能观念的早期建构

曾攀

汉语书写、海洋景观与美学精神——论新南方写作兼及文学的地方路径

张斌

论跨文化传播中文化流动的逆差现象与传播策略——基于纪录片和网络视频的示例

张帆

(南帆)

虚拟、文学虚构与元宇宙

张建珍

存在的危机:万物互联时代的人、物与电影

张秀慧

从家国情怀到朴素生活——历届全国美展叙事方式变迁给主题性创作带来的启示

张珣

中国当代小说在法国——“汉学”主导下的翻译与接受

赵倩

论融媒体时代网络曲艺评论的发展

赵柔柔

现实与幻影:《流浪地球2》的叙事策略与想象框架

赵卫防

以“中国性”建构民族命运共同体——当下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新观察

赵宜

“影游融合”的媒介视角:悖论、困境与关键问题

周保欣

“舆地学”与中国当代小说

周晓薇

文化政策视野下当代昆曲的传承与发展——以中国昆剧艺术节为观察中心

朱良志

时间之物——关于“包浆”的思考

朱天艺

灼灼烛光映芳华,冬去春归风满帆——浅谈锡剧《烛光在前》及主旋律作品的艺术创作

邹赞

茅盾在新疆的文艺活动及其对当代民族文艺评论的启示

入围终评短评名单(51篇)

姓名

作品名称

白浩

红色主题与沉浸式戏剧融合焕发新活力

陈宏

《我在人艺学表演》纪实呈现:人艺的戏为什么立得住

陈进

外卖小哥们如何成为时代新人?

陈青青

平凡亦有光——主题性美术创作中的新型劳动者形象

程楠

文化科技融合下的“艺术解锁”——从《漫长的季节》看弹幕的创新运用

崔柯

网文研究:代际更迭与理论重构

崔然

“包袱”的艺术与艺术的“包袱”

丁雪莹

从世界文学视角探索“唐诗之路”

董水荣

守住书法传统的正脉

杜李

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征候分析

郭克俭

传世古画缘何成为传统文化的“超链接”

郭晓霞

旷世蝶恋的高光呈现——杂技剧《化·蝶》观后

胡笛

网络历史小说如何做“三明治”

胡祥

该给影视剧取个好名字

黄一迁

自媒体时代,警惕艺术欣赏被“带歪”

嵇绍玉

传统书论“反刍”现象的审美缺失

姜学贞

古老杂技焕发先锋性和创造性

蒋建梅

(蒋维)

《山海情》爆红的艺术密码

李瑾

(李咏瑾)

我们需要怎样的中国科幻改编

李晓禺

电子媒介时代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新变

李浴洋

有“人”的文学史

李振伟

教辅类图书插画为何屡受质疑

梁少锋

表征·蜕变·态势:新时代广东戏剧发展特点与趋势

凌瀚

“银发知播”何以“感动中国”

刘桂茹

以中华文化内涵塑造“数字人”形象

刘浩洋

理性看待网络时代戏曲艺术的“冷”与“热”

刘青

《深海》:陷入暗夜,逐光而生

卢瑜

一只勖力飞越五洲四海的天鹅——评杂技剧《天鹅》

石天悦

以生活微光烛照宏大的时代主题——《一日三餐》的生活化叙事特色

陶春敏

苏州评弹传承发展的当代思考

王宁德

简单的书与复杂的书

王兴国

当代草书创作向何处去

危明星

实感:ChatGPT与文学的距离

韦铀

“云演艺”:新业态与新价值

吴昊

“速食”式短视频追剧能长久吗

邢戈

代际关系渐成电视剧关注新热点

徐海龙

农耕题材影视,吹来一股清丽之风

薛晋文

中国式文艺评论高质量发展刍议

阳丽君

AI语境下的摄影创作和批评

杨宏斌

乡村影展需要艺术启蒙

杨军旗

短视频平台助力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

杨汤琛

从“打工”到“劳动”:诗歌嬗变与时代逻辑

杨莹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隽永信仰与悠远美感

余国琦

解放的颂歌——说唱剧《解放》观后

翟羽佳

且看二十四节气的屏上风采

张丽军

新时代呼唤新山乡巨变文学

张清民

创新发展新时代中国文艺话语的路径

张硕

“公者”何以千古——重温焦裕禄题材的几部影视作品

钟世华

激发少数民族戏剧发展活力

朱贺琴

构建“五星出东方”形象谱系 有形有感有效讲好中国故事——评中华世纪坛“五星出东方”和田历史文物展

朱郁文

一域文章标新格——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现场扫描

分享到 65.1K

版权所有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机场南辅路5.5公里处

电话:0471-4934352传真:0471-4925404

投稿邮箱:nmgwlwycbzx@163.com

ICP备案号:蒙ICP备2021003352号-1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3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