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

【文艺点评】寻找庄严——评长篇报告文学《红山口回响》

来源: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  时间:2022-12-15 22:06:46   阅读量:

寻找庄严

——评长篇报告文学《红山口回响》

  赵富荣

  内蒙古文学馆馆长

  长篇报告文学《红山口回响》以全景式的记述,把乌兰察布市整个脱贫攻坚、奔向小康的历程记录下来。作为时代的报告,以文字为一个地区的奋斗者、奋进者留存记忆,赓续精神。

  《红山口回响》是一部人物群像谱。作者贴着生活写,贴着人物写,首先聚焦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他们因年老、疾病、残疾或家庭变故,深陷于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之中。家乡贫瘠水土养活不了这一方人,于是,背井离乡,为最低的物质生活拼命奔波;但是,生活依然是一团乱麻,妻子背叛,父母离世,活着为了什么?每一个新成立的小家庭都生龙活虎地向前奔,儿女双全、收入稳定;但是,一场疾病、一场意外足以让一个家庭沦陷。他们不是不努力生活,实在是泰山压顶,呼吸艰难。这就是国家要精准扶贫的现状,打通扶贫攻坚战争的最后一公里。个体和家庭不能够承担的生活之重、生命之重,需要国家体制机制的保障,需要驻村干部和村干部的有力帮扶,需要有智慧有干劲的人们带动,让他们在命运面前,葆有生命的庄严、生活的权力,重建和恢复他们的精神世界。

  《红山口回响》人物群像谱中作者重点聚焦的还有干部群体,包括组织部门下派的驻村干部,也包括一直在村里任职的村干部,他们是国家脱贫政策和贫困人群之间的桥梁。这些干部有大学生、退伍军人、回乡创业者,在这场为人的生存和尊严的战斗中,在土地极度贫瘠、老弱病残累积的乡村,他们落实国家对弱势群体最基本的生活、法律、医疗、教育、卫生等等保障机制,他们也因地制宜,引进企业,发展产业,脱贫更致富,让这些弱势群体在不愁吃穿中,立智慧立志向。他们为乡村所做的不仅仅是物质的保障,更是精神世界的重建。当然,在脱贫攻坚一线,成长的不止是农民的物质富裕、精神富裕、智力和志向的富裕,更有许多干部的成长。他们骑着二轮宝马,在走村串户中更深切了解底层弱势群体的生存现状,理解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之于整个国家的重要性。在精准扶贫的工作中,每一个干部与民族、国家的大政方针,与每一个农民的切实利益同向而行,在为一个个具体的家庭纾危解困中,真正成长为人民办事的好干部。这样的成长,对于国家干部体制、对于个人都是弥足珍贵的。当然,《红山口回响》脱贫致富的人物群像中,还有回乡创业的大学生,致富不忘家乡的企业家,身残志坚的创业者等等,他们和农民、干部一样,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奋斗者、奋进者。

  《红山口回响》以文学的手法,把人物群像树立起来,也把这个地区的精神谱系展示出来。乌兰察布土地贫瘠,资源匮乏,曾经是内蒙古最贫困的地方。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为过上好日子,一直勤勤恳恳地生活着、耕耘着。他们就像生长在这里的干枝梅一样,只要有一点土壤就可以旺盛地生长,而且还能开出繁茂的花朵。这片土地上,有守卫边关17年的战士,他们不畏艰险、报效祖国;有致富不忘家乡的创业者,他们吃苦耐劳、思想进步,走在引导、教育、组织群众的最前方;有身残志坚的创业者,她们从精神和物质上站立起来后,自强不息,带领更多的残疾人找到生活和生命的尊严;有“做的要比说的好”的企业,在杜尔伯特草原,神舟飞船回家的地方,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前进;有新时代依然忠诚的察哈尔人,承继着传统,为一个村庄的发展奉献一生。当然,更有千千万万普通的生活者、奋斗者和梦想者。他们吃苦耐劳,务实担当,就像干枝梅,迎风绽放,傲雪凌霜,勤勤恳恳的谋发展,红红火火奔小康。这就是乌兰察布的精神底色,这些精神在过去、现在、将来都会推动着乌兰察布人为更美好的生活依然奋斗不息。

  《红山口回响》书写时代重大而统一主题,其创作的素材以及思考问题的角度都来自这个主题之下。如何在这个重大主题、重大事件的创作中,突出文学性;如何在众多同类题材的创作中,突出“我”的独创性。这些问题,是作者采访、构思、创作中的立意、构思所在,也是这部报告文学向读者打开的方式。作者从故土记忆、大地细节、生活现场的角度切入,以自己所听、所看、所感、所思,书写这个地域的历史、现实和未来。作者书写故乡记忆,书写那些精微的、地方性的、小视角的、生机勃勃的经验和记忆,这些记忆和生活就是敕勒川草原、阿贵庙传奇、火山风骨和察哈尔忠诚;作者挖掘地方风物,让风物长存,让历史和现实,让信仰和梦想紧紧相连,让这部报告文学不仅仅是一部乌兰察布脱贫攻坚的历史,更是一部地区的风俗史。作者书写大地细节,观察和记述薯乡光阴、绿色乡村、田野大舞台、新牧业雄飞,她的生活、情感与这片土地息息相关,她用眼睛式、耳朵式、感官式的写作,书写其中生活的人,在其中发生的事,书写新时代的田园,建构起自己地理意义、经验意义,也是精神意义的故乡。作者书写生活现场,书写烟火味的生活,书写人世里那些温暖的细节、家常感。这是国家力量、人民伟力、时代楷模共同寻找生命庄严的历程,这重大主题其实面对的仍然是一个个个体,无论是脱贫者,还是扶贫者,都是寻找生活和生命的尊严的过程。作者把古道长歌的悲悯,青春、奉献都在一个个充满细节的故事中呈现,也以山水田园的意境入故事,绘山写水,将自然美和人情美融为一体,呈现整个地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风貌。

  《红山口回响》贴着人物写,贴着精神写,贴着文学写,以散文的笔法、诗歌的意蕴,结合小说的叙事,为读者呈现了时代生活的新故事,呈现了富有乌兰察布特色的脱贫攻坚的新路子,彰显了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时代精神和脱贫智慧。

分享到 65.1K

版权所有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机场南辅路5.5公里处

电话:0471-4934352传真:0471-4925404

投稿邮箱:nmgwlwycbzx@163.com

ICP备案号:蒙ICP备2021003352号-1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3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