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

【文艺点评】让乌兰牧骑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来源: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  时间:2022-11-23 09:46:01   阅读量:

让乌兰牧骑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侯慧杰

  内蒙古社科联办公室副主任

  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乌兰牧骑是适应内蒙古地区自然地理条件而诞生的文化工作队,半个多世纪以来,乌兰牧骑逐渐发展壮大,薪火相传。正值习近平总书记给乌兰牧骑队员回信五周年之际,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和体悟乌兰牧骑所传承和蕴含的丰富思想价值。

  一、乌兰牧骑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光辉典范

  乌兰牧骑从诞生那天起,就将“红色文艺轻骑兵”的初心使命深深铭记,身体力行。不辞辛苦,不远万里,将革命的文艺献给全区农牧民群众,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带到群众中间去,足迹踏遍内蒙古草原。

  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有效载体。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最根本的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乌兰牧骑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艺团体,自诞生起就带着不可磨灭的红色基因。正如她的名字乌兰牧骑,蒙古语“乌兰”,汉语意为红色,蒙古语“牧骑”,汉语意为嫩芽,红色的嫩芽,象征着革命的希望和光明的前景。他们从群众中来,挑选各地区各单位有文艺特长的干部,组成乌兰牧骑队员,满载着党的声音和关怀,到群众中去,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拉近各族干部群众的距离,强化党在基层的思想政治建设和组织能力,筑牢党联系服务群众的“连心桥”。

  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重要途径。内蒙古地区幅员辽阔,地广人稀,尤其是在牧区,一处蒙古包与另一处蒙古包之间,近则十里八里,远则百八十里。由于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如何满足广大农牧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乌兰牧骑在50年代应运而生。他们装备轻便、组织精干、人员一专多能、便于流动。无数个烈日炎炎的夏季,无数个大雪封山的寒冬,乌兰牧骑队员迎风雪、冒寒暑,在隔壁、草原上辗转跋涉,将党的最新理论和政策,将党中央的最新决策和部署,通过报告、说唱、放映幻灯片、广播等方式,送入一个个蒙古包。进入新时代,乌兰牧骑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以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回信作为行动指南,送理论进基层、进苏木、进嘎查,一如既往,将党的创新理论送入广大农牧民家中。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忠实践行。乌兰牧骑始终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针,始终贯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欢迎,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为了让广大农牧民群众最大程度减少接待的负担,最大程度丰富演出节目内容,乌兰牧骑队员们苦练基本功,坚持一专多能,坚持轻装简行,这样即使演出队人员较少,也可以充分发挥特长,搭配组合后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节目内容,弥补人员较少带来的缺憾。正是因为坚定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即使相隔甚远,也不愿“漏掉一个蒙古包”,即使演出环境艰苦、简陋也从不叫苦叫累。

  乌兰牧骑成立六十余年,肩扛“红色文艺轻骑兵”的亮丽旗帜,怀揣为广大农牧民送服务送温暖的朴实追求,行程足迹遍及万里草原。回顾乌兰牧骑的发展历程,品味乌兰牧骑精神带给我们的巨大鼓舞,更加明确乌兰牧骑就是新时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光辉典范,是广大党员干部守初心担使命的学习楷模。

  二、乌兰牧骑是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重要拓展方向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重要举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志愿者为主体力量,以志愿服务为主要形式,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各类志愿者服务活动。这里的志愿服务与乌兰牧骑精神所蕴含的服务精神高度契合。

  “服务”蕴含了共产主义因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志愿服务,是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志愿服务,也是主流价值引领的志愿服务,体现了组织推动和个人主动相结合的原则。与过去号召的、自发的、零散的志愿服务有很大的不同。志愿服务者常常走进留守儿童、空巢老人以及农村特困户的家中,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积极沟通相关部门,建立长效机制。乌兰牧骑精神中蕴含的“服务”精神,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志愿服务同样是诞生在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同样是体现党的性质和宗旨,与生俱来携带着共产主义因子。“红色文艺轻骑兵”,是党的文艺路线与内蒙古地区特殊区情相结合的成功实践,红色是她的底色。乌兰牧骑队员专门下乡为五保户、部队做慰问演出,有时为了照顾身体原因不能观看演出的牧民,不惜驱车几个小时为一户人家单独演出。

  “服务”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要依托志愿服务队伍和志愿者,打造政治过硬、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职相结合的文明实践队伍,充分调动和发挥成员的主观能动性,成为有能力、有热情、靠得住、敢担当的文明实践主力军。这里有退伍军人、有机关企事业工作人员、有退休干部。乌兰牧骑的队员,从各行各业、各族干部群众中抽调而成,为了达到一专多能的实际效果,利用一切机会掌握多项农牧民需要的生产生活技能,开展力所能及的服务工作。乌兰牧骑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就是辅导群众业余文化活动,并探索出多种适合农牧区生产生活实际的方法,如举办小型的短期培训班,印发演出材料、深入基层协助建立业余文化组织等。

  “服务”于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采取“讲、评、帮、乐、庆”等多种形式,全面深入宣讲党的理论政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解决群众实际困难,涉及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乌兰牧骑多年来一直发挥“四队”职能,既是演出队,又是宣传队、辅导队、服务队。他们播种、施肥、除草、收割、接羊羔、剪羊毛、修电视、修半导体等等,样样都干,并形成不成文的“三不走”规定:院子不干净不走、水缸不满不走、不听取牧民的意见不走。把服务做到农牧民的心坎上。

  “乌兰牧骑+志愿服务”,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志愿服务的标准来看,乌兰牧骑无疑是内蒙古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形象代表。将乌兰牧骑的服务形式和精神内核,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内蒙古模式”,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创建贡献“内蒙古方案”,让新时代志愿服务精神焕发别样的光彩。同样,在积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今天,深化“乌兰牧骑+”的实践,探索“乌兰牧骑+志愿服务”的形式,深化相关制度建设,打通联系群众、沟通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三、乌兰牧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乌兰牧骑一路走来的实践,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乌兰牧骑未来的发展,也将坚定不移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民族团结的光辉典范。乌兰牧骑队员来自各个领域和行业,其中既有蒙古族,又有汉族,还有其他少数民族。在乌兰牧骑,蒙古族队员要学习汉语和汉语歌曲,汉族队员同样也要学蒙古语和蒙古语歌曲,其他少数民族也会用蒙汉语唱歌、表演。乌兰牧骑的团队本身就是民族融合一家亲的典范。他们行进在广袤的内蒙古草原,为广大农牧民送去了欢乐和文化,牧民欢迎他们说“懂得牧民的心”,是“毛主席教育出来的演员”“毛主席派来的慰问队”。正是他们一步一个脚印丈量着千里边防、万里草原,用内心温暖着一户户牧民、一个个蒙古包,用实际行动上演着内蒙古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感人故事,用精神感召全区各族人民一起呵护内蒙古“模范自治区”的荣誉称号代代传承。

  向上向善风气的倡导和践行。乌兰牧骑是全国文艺界的一股清流。加入乌兰牧骑,就意味着与奉献为伴,与艰苦相依。早年,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几匹马,一辆木质两轮车,就是座驾。他们的行程与风雪、严寒、烈日、酷暑为伴,有时为了赶路,经常席地而睡。他们深入草原,在蒙古包前为农牧民引吭高歌;艰难跋涉,把欢快的歌舞送给千里防线的战士;风雨无阻,来到林区与工人载歌载舞;几经辗转,与兄弟省市的文艺团体联欢;他们的脚底沾满了泥土,他们的脸上写着坚毅,他们的内心中坚守着吃苦耐劳和无私奉献的光荣传统。正是多年来的身体力行和躬身实践,在广大农牧民心中留下了交口称赞的“玛奈乌兰牧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草原播撒着向上向善的文明风气。

  为文化自信增添生动注脚。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乌兰牧骑队员扎根生活沃土,脚踩广袤大地,满怀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从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文化中吸取养分,从厚重的草原民族文化中挖掘整理,从人民群众和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广征博采,一大批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相继诞生,广受欢迎。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群舞《草原人民为问候》《敖包上》、音乐曲《牧民歌唱共产党》《嘎达梅林》、剧作《安代传奇》等节目,让人耳熟能详,经久不衰。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制度建设。乌兰牧骑以文化自信为根基,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推动文艺创新发展;以无私奉献和专注敬业的精神为引领,在社会中点滴播撒正能量,弘扬正能量,不断凝聚向上向善的社会风气;深入践行党的民族文化政策,推动民族团结和民族进步,促进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乌兰牧骑有着与时俱进的品质,乌兰牧骑精神有着凝聚人心的力量,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制度建设中将继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乌兰牧骑在新时代将继续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分享到 65.1K

版权所有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机场南辅路5.5公里处

电话:0471-4934352传真:0471-4925404

投稿邮箱:nmgwlwycbzx@163.com

ICP备案号:蒙ICP备2021003352号-1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3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