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

艺品 | 全“析” 《只此青绿》

来源:中国艺术头条  时间:2022-04-15 15:34:00   阅读量:

       摘要: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是2021年由故宫博物院、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人民网共同出品,域上和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四海一家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出品的的一部原创艺术作品。该剧一问世,就取得了巨大成功。在演出获得成功的同时,对这部作品进行分析研究,这对于剧目本身的修改提高和国有艺术院团推动艺术创新,打造舞台艺术精品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本文从作品的选题解题、艺术创作、宣传传播、运营模式等方面对《只此青绿》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论述总结。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艺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已经产生了深刻且深远的社会影响,成为时代和人民的需要。正是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之下,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创作排演了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以下简称《只此青绿》)。

 

       2021年8月,该剧在国家大剧院成功首演后,成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作品,并获得了北京市文化艺术基金(2021)年度资助项目。短短半年时间进行了全国18个城市和地区50余场的首轮巡演,不仅得到了国内权威专家的一致赞誉,还征服了无数观众,所到之处皆一票难求。2022年元旦,《只此青绿》(选段)在b站跨年晚会上惊艳亮相;两个月后,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2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以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远意境温润了全国观众的心田,成为2021年度舞蹈艺术作品成功“破圈”的优秀案例。

 
艺品 | 全“析” 《只此青绿》 第1张
 

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

选题与解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始终从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角度看待优秀传统文化,从国家战略高度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角度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性力量。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必须充分对古老厚重的传统文化进行充分地发掘整理,并将其与现代艺术手段和现代审美理念紧密结合。

 
艺品 | 全“析” 《只此青绿》 第2张
 

       作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以艺术生产国家队、体制创新排头兵为基本定位,聚焦主责主业,以创作为核心任务,以演出为中心环节,致力于用艺术讲好中国故事。在艺术创作上,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部署要求,坚持把创新精神贯穿于艺术创作生产全过程,不断提升作品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增强艺术表现力。发挥企业主体的优势,创新合作方式,在创意初期就打破国有院团固有的创作理念和运营机制,跨界文博圈“故宫博物院”、媒体圈“人民网”,以共同出品的方式,强强联合,共同打造,努力将《只此青绿》打造成为国有院团新时期舞台艺术创制模式的“样板”。

 

       《只此青绿》以宋代名画《千里江山图》为背景,采用时空交错式的叙事结构,跟随一位现代故宫研究员的视角,进入千年前少年画家王希孟的内心世界。作品在题材选择上别出心裁,从画作的成型工艺入手,以画中主色调“青绿”为视觉线索,深入探察画作形成的篆、绢、颜料、笔、墨等工艺的产生。在作品结构上,周莉亚、韩真两位导演不断探索,运用了纲目结构,分为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七个篇章,将其演绎为一幅国之工匠的人文画卷。

 
艺品 | 全“析” 《只此青绿》 第3张
 

       剧中描绘的主体是中华民族历代勤劳智慧的工匠形象,灿烂优秀的历史文化正是由这些平凡劳动者创造的。舞剧为他们画像,用他们的故事唤醒沉睡的文物、唤起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记忆与执着信念,将舞台艺术与非遗工艺相结合,传达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创造者、传承者的崇高敬意。同时,为时代背景下的文旅融合赋予更丰富深刻的内涵。

 
艺品 | 全“析” 《只此青绿》 第4张
 

匠心打磨,打造艺术精品

 

1. 创排情况

       《只此青绿》创排总周期为一年半。该剧立项于2020年4月,经过半年多的前期筹备,11月26日在故宫博物院建福宫召开立项新闻发布会,2021年1月18日在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正式建组。3月进入排练阶段,排练时长近五个月。8月1日起进入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艺术中心合成,8月18日在人民网召开首演新闻发布会。8月20日至22日在国家大剧院首演三场。

 

       该剧的创排,汇聚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的优良资源和业界精英人才,主创团队以两度摘得“文华大奖”、被誉为“中国舞坛双子星”周莉亚、韩真为总编导,国内新生代编剧徐珺蕊、多部作品荣获影视剧收视冠军的作曲吕亮担任主创,并特邀国家大剧院舞美总监高广健担任舞美设计、国内顶级灯光设计师任冬生担任灯光设计、国内时尚圈代表性人物阳东霖担任服装设计、贾雷担任造型设计,由众多实力强大的一线创作人员组建的创作团队在保证了艺术品质的同时引领传统美学新时尚。剧目由张翰、汪子涵(特邀)、孟庆旸、谢素豪领衔主演,汇集了我集团42名舞蹈演员组成的演员队伍,集中展示了新时期中国东方的崭新精神面貌。

 

        同时,剧组组建了强大的专家顾问团队: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担任艺术顾问,中国国家画院院委、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张晓凌担任美学顾问,著名作曲家程池担任音乐顾问,特别邀请故宫博物院专家担任文博顾问,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邀请国画颜料、徽墨、宣笔、双林绫绢等制作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仇庆年、汪爱军、张文年、郑小华等担任非遗顾问。这些专家的参与,为该剧创作提供了有力的艺术和智力支持。

 

2.深入生活与学术支持

       《千里江山图》虽是国宝级文物,但主创团队查阅了很多资料后却发现对其进行详细记载的资料少之又少,如何破题是主创团队在创作初期思考很久的难题。为了更好地舞绘《千里江山图》,使作品表现出宋代美学意境,创作前期,主创团队赴故宫博物院进行采风考察,就文物修复、传统绘画工艺,以及文物研究员的实际工作状态等进行了细致观摩学习,并与故宫专家学者进行了多次学术交流。排练期间,故宫博物院专家前往集团并深入排练厅与主创、演员就《千里江山图》相关知识进行普及与交流研讨。

 

       在确定了剧中表现织绢、魔石、制墨、制笔等中国传统工艺后,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的大力帮助下,邀请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入排练厅现场讲解,为剧中工艺人的饰演者手把手教学,并现场把关指导用于舞台表演的道具。

 

       在学术上,剧目创排依托故宫博物院丰富的专家资源,先后组织各类专家讲座、现场观摩、在线答疑等科普性推介活动。排练初期,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为剧组进行中华传统文化专题讲座。集团特聘故宫博物院书画部主任曾君、文保科技部主任于子勇、书画部研究馆员王中旭、书画部副研究馆员郁文韬担任文博顾问,专家顾问多次深入排练厅就《千里江山图》相关内容与剧组交流研讨。创作团队在稀缺的宋代舞蹈资料中探寻古典舞与当代审美的平衡,不论是动作编排、舞美呈现还是音乐、服装、道具设计,无一不精致令人迷醉。

 

3.舞台呈现

       该剧以现代展卷人探寻这幅递藏千年经典之作的人文价值为视角,剧中设置了“展卷人”“希孟”两位主要人物角色,并选取“青绿”作为《千里江山图》的典型视觉标识,采用时空交错结构进行叙事。剧情设定在《千里江山图》即将展出,一位故宫研究员(展卷人)穿越时空,来到千年前王希孟即将完稿之时,观众跟随展卷人的步伐,循着“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的篇章纲目,进入王希孟的绘画世界……

 
艺品 | 全“析” 《只此青绿》 第5张
 

       全剧以“展卷”为核心,在舞美、音乐、灯光的承托下,观众仿佛徜徉在富有宋制美学意趣的画卷之中。这种沉浸式赏画的观感体验离不开舞蹈编排、音乐设计、舞美灯光设计等各方面的突破与创新。

 
艺品 | 全“析” 《只此青绿》 第6张
 

       在舞蹈编排上,针对绘画的静态特征以静为出发点,以内敛、内收为基调,设计了不少造型动作,如静待、望月、垂思、独步、险峰、卧石,在《只此青绿》专家研讨会 中,曾有专家表示该剧中的舞蹈编排凸显出了安静的力量,使该剧所呈现出来的一种“静雅”的独特的美;在舞台设计方面,地面设计的多重转台配合空中多重旋转装置的独特使用方式,既能准确契合“展卷”的视觉表达,又能产生丰富的时空流转想象;在音乐设计上,为了创作带有“宋人气质”的音乐,同时更好的营造该剧各篇章的氛围,该剧将《千里江山图》创作、制作的工序,如制笔、制墨等传统技艺的音效叠加其中,为该剧创造了淡雅、诗化,又极富渲染力的宋代美学氛围。全剧各方面的精巧设计、雕琢以及对历史文化的严谨与考究,铸就了《只此青绿》立足《千里江山图》将传统文化焕发光彩的创新表达。

 

媒体宣传与多渠道传播

助力成功“破圈”

 

1. 权威媒体宣传,扩大剧目传播力

      在宣传上,《只此青绿》依托人民网庞大的海内外媒体资源,进行全渠道资源宣发,扩大了作品的传播力、影响力。首演前后,以人民网微信、微博、抖音、快手及海外平台等官方媒体矩阵同步跟进《只此青绿》内容宣传。首演前后故宫博物院官方微博发布头条文章阅读量超500万+,人民网官方媒体矩阵同步跟进发布内容累计曝光量超过2.47亿+,其创建的微博话题采用年轻化语汇,阅读量均超过千万。在国内成功引发央视网、光明网、中国新闻网、澎湃新闻、新浪网、搜狐网、网易新闻、中国文化报、文艺报、中国艺术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学习强国、今日头条等百余家中央及地方媒体广泛转发传播,累计发稿量超100篇次。

 

2.线上线下结合,演出演播并举

       《只此青绿》首演后,中国东方演艺集团采取了线上线下结合,演出演播并举的模式。在首轮全国18个城市、50场巡演期间,与媒体合作,2021年10月,《只此青绿》选段“入画”登上CCTV-3《国家宝藏·展演季》,以“国宝×文艺再创作”的形式,呈现了希孟与观众的跨时空对话,首轮播出即获得了《人民日报》等国家级官方媒体的权威报道。

 

        12月31日,《只此青绿》精彩亮相B站跨年晚会,为青年观众带来了新颖别致的《青绿》舞段,《只此青绿》播出时间段内,实时在线观看观众达1.8亿+。播出12小时,《只此青绿》单条视频观看量达46.5万+,相关话题阅读量达到3120.7万+。播出7日内,单集视频观看量达320万+,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6500万+。线上“定制版”《只此青绿》舞段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了这部舞蹈诗剧,微博上,网友看完后感慨:“时空的转盘道不尽文明的交流,一言一语都是中华文化的传承;历史的卷轴描不完祖国的山河,一笔一画都是壮丽的风景。”

 

       除夕之夜,《只此青绿》亮相央视总台虎年春晚,荧屏上,通过XR、全息扫描等前沿科技手段,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盛宴,尽显科技与艺术融合之美,节目一经播出,相关话题便开始频繁登上新浪微博、抖音等平台的热搜。节目中高难度的“青绿腰”也成功出圈,引发了一大批专业舞者和爱好者的模仿和挑战。自此,《只此青绿》成为用文艺作品传播传统文化的成功案例,真正做到了文化成就艺术,艺术传承文化。

 

       春节过后,《只此青绿》主创人员走进了《春妮的周末时光》栏目,深度解读从《千里江山图》到《只此青绿》的演绎中,主创团队如何借舞蹈、戏剧、音乐、非遗的跨界方式,展现宋朝美学,传播国宝守护精神,传承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之美。

 

       与此同时,《只此青绿》以“影响力先行”的方式走出国门、走向海外,通过人民网在海外平台的多元化媒体宣传,已初步在海外市场上营造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效果。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在不断创新中,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结合,观照映射了古今美学哲思;将传统舞台艺术与数字传播方式有机结合,推动了线下演出和线上演播共同发展,提升了文化传播力;在文化价值方面,让观众看到了中华文明古老而厚重的生命力,以及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文化自信。这些经验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新时代文艺创作都具有宝贵的现实意义。

 
艺品 | 全“析” 《只此青绿》 第7张
 

制作理念及模式创新

实现“双效”统一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首演三场成功“破圈”、首轮巡演未半便广泛引发全国热议的现象源于制作理念及模式的创新。

 

1. 跨界合作助力作品成功

       作品由故宫博物院、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人民网共同出品,以舞蹈艺术的形式将文物《千里江山图》呈现在舞台上,是文博单位、艺术院团、权威媒体践行交流互鉴,将“青绿山水”搬上舞台的创新尝试。剧目在学术、创作、推广等方面强强联合、跨界融合,充分发挥各自领域的专业及资源优势,通过舞蹈和绘画等艺术门类的跨界融合,彰显高雅艺术魅力、引领新时代的艺术审美,为文物的传播和普及寻找到新的方式和途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成功首演是各方协同努力,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馆藏的珍宝在舞台上“活起来”的一次重要实践。

 

2. 创新运营模式实现“双效”统一

       在运营上,《只此青绿》按照企业化运营模式,大胆引进市场资本,联合文旅演艺(域上和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院线平台(中演院线四海一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精准定位、科学规划,采取以销定产的模式,实现首轮演出票务销售率高达100.4%(部分场次出现超售现象),收回成本并实现盈利,切实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效合一。

 

艺品 | 全“析” 《只此青绿》 第8张
 

加强艺术评论提高学术价值

 

       “用艺术讲好中国故事”是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的企业文化,而《只此青绿》就是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在新时代“用艺术讲好中国故事”的优秀代表。为不断总结、修改、提升《只此青绿》的艺术水准,在首轮巡演收尾期间,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召开了“青绿千载,山河无垠——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专家研讨会”,邀请了冯双白、于平、张晓凌、许锐、张萍、金瑞国、臧小戈、刘琼、赵忱、王润、何鹰等舞蹈、美术、文博、非遗、媒体、运营等方面的专家学者,为《只此青绿》建言献策,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与此同时,整理了多位专家的评论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等媒体和公众号上,既扩大了《只此青绿》的影响力,又增强了该剧的学术价值。正如总编导周莉亚说的,从首演到巡演的过程中,《只此青绿》的创作人员紧紧把握住“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牢记为人民而舞,不断收集观众的评论和反馈,进行修改和调整。《只此青绿》没有最终版本,只有最好的版本。

 
艺品 | 全“析” 《只此青绿》 第9张
 

加强产业链建设

深度挖掘文化IP的核心价值

 

       《只此青绿》成功“破圈”,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积极加强其产业链建设。

 

       一是与相关企业合作设计推出了保温杯、香氛明信片、多层文件夹、笔记本、丝巾发带、丝绒包等文创衍生品,在演出现场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扩大了《只此青绿》影响力的同时也获得了相应的经济收益。

 

       二是与多家国内知名企业合作,推出“只此青绿”联名产品,以文化融入产品,用艺术赋能品牌。先后与中粮长城葡萄酒合作,推出长城“只此青绿”联名葡萄酒;与竹叶青茶叶合作,推出“只此青绿”联名绿茶;与大麦、灵境文化推出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数字藏品纪念票,以创新技术弘扬民族文化,为观众构建更多通往民族文化IP的桥梁。这些各行业的跨界合作,挖掘了“只此青绿”文化IP的核心价值,为“只此青绿”品牌赋予更深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观念,塑造更强的中国文化符号,探索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之路。

 

       这些积极有效的探索,正是基于延绵数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也是当今中国发展的丰厚滋养。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总体要求,也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艺品 | 全“析” 《只此青绿》 第10张
 

结语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通过深厚的历史积淀,拥有了品牌优势、创作优势、平台优势和体制机制优势。迈进新时代,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并充分与时代和市场相结合,成就了《只此青绿》这样的坚定文化自信之作、艺术创新之作、勇攀高峰之作。2022年初,《只此青绿》的第二轮全国巡演早已排满,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也正在着手培养B组、C组演员,并考虑海外巡演和驻场版本的打造。

 

       综上所述,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用创新的舞蹈语汇和艺术形式完成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完整表述,充满现代感的艺术理念注入,与音乐、舞美、服装、灯光等多种舞台效果融合,又使《只此青绿》具有现代艺术新意。走市场化道路推动了《只此青绿》不断自我完善,为其注入了长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期待这部精品力作,登上更广阔的国际舞台,并带动中华优秀文化艺术发掘创新,进而打造出更多的精彩作品。

 
艺品 | 全“析” 《只此青绿》 第11张

 

 

•  来源|中国艺术头条  •
•  编辑|官微编辑组   •

 

 

分享到 65.1K

版权所有 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机场南辅路5.5公里处

电话:0471-4934352传真:0471-4925404

投稿邮箱:nmgwlwycbzx@163.com

ICP备案号:蒙ICP备2021003352号-1 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1392号